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小切口复位经皮钢板内固定在胫腓骨骨折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某部队医院2015年8月~2017年8月收治的82例胫腓骨骨折患者进行研究,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各41例。观察组采取小切口复位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对照组采取传统切开复位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手术过程、骨痂生成以及术后半年踝关节的功能(Mazur)1。结果观察组手术用时、骨痂生成时间少于对照组,同时前者Mazur评分高于后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观察组治疗胫腓骨骨折的方式缩短患者手术时间、骨痂生成时间以及减少术中出血量,同时更好的改善踝关节活动度,减少并发症,临床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二期经皮肾镜治疗经皮肾镜术后残石的临床效果。 方法 在 2018 年 12 月至 2019 年 12 月期间,我院共收治患有肾结石的患者 98 例,将两种不同的治疗方式作为分组依据,采用一期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进行治疗的患者纳入参照组,采用二期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进行治疗的患者纳入研究组,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和结石去除率。 结果 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短于参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参照组,结石去除率高于参照组,差异表明统计学意义显著( p<0.05 )。 结论 在治疗经皮肾镜术后残石患者时,采用二期经皮肾镜进行治疗效果显著,有助于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而且能够提高结石去除率,该方案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ACT在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中对抗凝剂监测的临床应用。方法:将我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期间治疗的120例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患者作为对象进行研究(A组、B组),在同时给予两组患者调脂、消心痛、氯吡咯雷、阿司匹林等基础治疗的基础上,给予A组患者造影术治疗,给予B组患者造影术联合支架植入术治疗。在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医护人员对其活化凝血时间进行比较。将B组患者分成三个亚组,在进行支架置入手术之后的3h、6h、8h对其进行低分子肝素钙4100U皮下注射,对肝纳素注射前以及注射后不同时间点的ACT值进行检测。结果:与治疗前进行比较,A组患者的ACT值未发生显著变化,B组患者ACT值延长,P<0.05;与术前进行比较,B组患者三个亚组在注射药物之后的10min达到峰值,注射药物4h时与术前手术水平持平,4-12h稍延长,P>0.05。结论:低分子肝纳素能够对ACT值产生影响,氯吡咯雷、氯吡咯雷等药物不能够对ACT值产生明显影响。患者采取静脉注射的方式能够对药物有效吸收,迅速发挥效果,在注射3-4h之后ACT值与术前持平。结果表明,ACT值监测肝素代谢,具有良好的量效关系。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小儿经股动脉与桡动脉采集血气分析的方法对比情况。方法我院2016年1月~2018年2月期间收治的68例需采集血气分析标本的危重患儿,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股动脉采血法,观察组采用桡动脉采血法,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采血时间、疼痛反应(VAS评分)、按压时间、采血成功率、误入静脉率和血肿发生率。结果两组患儿在采血成功率(对照组88.24%;观察组94.12%)和误入静脉率(对照组14.71%;观察组8.82%)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采血时间(2.52±0.65)、VAS评分(4.17±1.21)、按压时间(6.24±1.19)和血肿发生率(2.94%)均低于对照组(3.17±0.59),(5.84±1.46),(9.73±2.42),(23.5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桡动脉采血法具有取血快速、创伤小、安全性高的优势,且在采血过程中疼痛感相对较轻,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氧饱和度(SpO2)监测在院外心脏骤停患者心肺脑复苏中的意义。方法394例院外心脏骤停患者分成两组,监测组221例患者入院后立即进行心肺脑复苏,同时予以SpO2监测并观察波形为指导持续胸外按压;未监测组173例患者入院后立即进行心肺脑复苏,但未予以SpO2监测;两组比较心、脑肺复苏成功率及心跳骤停持续时间、自主心跳恢复时间和脑缺血缺氧时间。结果监测组心肺复苏成功117例(52.94%)与未监测组心肺复苏成功72例(41.6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8,P<0.05),监测组脑复苏成功14例(6.33%)与未监测组脑复苏成功6例(3.4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6,P>0.05)。监测组的心跳骤停持续时间(43.93±23.33)min短于未监测组(52.92±26.28)min,自主心跳恢复时间(22.13±18.72)min亦短于未监测组(29.09±21.40)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45、2.35,P均<0.05);而两组脑缺血缺氧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6,P>0.05)。结论在经皮SpO2监测指导下进行胸外按压有助于提高胸外按压的有效性,从而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
简介:1983年,Phillips等参照Seldinger经皮穿刺放置心导管的技术,利用大孔径薄壁经皮穿刺套管针,创立了经皮穿刺插管建立体外循环支持系统(pereutaneouscardiopulmonarysupportsystem,PCPS),伴随着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bypass,CPB)技术和器械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改进,尤其是膜式氧合器和离心泵的出现,使CPB设备的体积减小、预充量小、性能提高,而且操作更加简便和安全。近年来,CPB技术已经从手术室的单纯心脏手术进入到导管室、ICU病房和急诊室。CPB更被扩展应用到更多疾病的治疗.尤其是急诊医学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