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为达到根治切除目的,联合肠系膜上静肪/门静脉(SMV/PV)切除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2005年12月间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18例胰腺癌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其中21例联合了不同程度的SMV/PV的切除,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发症发生率、围手术期死亡率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两组间在手术并发症、围手术期死亡率及术后生存率上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血管切除组中,共有8例患者术后病理证实SMV/PV受累,预后较差。但与同期未切除受累血管、断端阳性患者相比,血管切除组预后好于癌残留组(P〈0.01)。结论对于胰头癌局部浸润SMV/PV,但无远处转移的患者,应积极行手术切除。胰腺癌联合SMV/PV切除可以有效提高手术切除率,但并未增加术后并发症及围手术期死亡率。联合SMV/PV切除对提高胰腺癌的根治率和生存率有重要的意义。
简介:目的:探讨同种异体血管移植在胰十二指肠切除联合肠系膜上静脉和门静脉部分切除术血管重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和10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2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联合肠系膜上静脉和门静脉部分切除术的胰头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病例1血型A型,病例2血型O型。术中均发现肿瘤包裹肠系膜上静脉和门静脉,包裹长度分别为6cm,决定行胰十二指肠切除联合肠系膜上静脉和门静脉部分切除术及同种异体血管(血型B型)移植。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随访内容为患者肿瘤转移、复发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5年6月。结果: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围术期无并发症发生。病例1手术时间为480min,脾静脉阻断时间为45min,肠系膜上静脉和门静脉阻断时间为30min,术中出血量为3000mL,术中输RBC10U,血浆600mL。血管切除长度为7cm。术后患者恢复顺利,术后第5天恢复进食,第5、7天拔除腹腔引流管,第21天出院。术后患者至随访截止时间仍生存,未见肿瘤复发。病例2手术时间为480min,脾静脉阻断时间为30min,肠系膜上静脉和门静脉阻断时间为25min,术中出血量为600mL,术中输RBC2U,血浆400mL。血管切除长度为7cm。术后患者恢复顺利,术后第5天恢复进食,第5、7天拔除腹腔引流管,第14天出院。至随访截止时间仍生存,未见肿瘤转移和复发。结论:同种异体血管移植应用于胰十二指肠切除联合肠系膜上静脉和门静脉部分切除术的血管重建,安全可行,近期疗效满意。
简介:目的探讨行RFA或门静脉栓塞术(PVE)补救治疗射频辅助联合肝脏分隔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术(RALPPS)一期术后剩余肝体积(FLR)增长不良的合并肝硬化肝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9月至2016年2月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收治的5例行RFA或PVE补救治疗RALPPS一期术后FLR增长不良合并肝硬化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标准肝脏体积(SLV):613.0X体表面积+162.8;体表面积=0.0071×身高+0.0133×体质量。对FLR〈40%的肝癌患者行RALPPS。一期术中采用RFA在患侧和健侧肝叶间烧灼出1条凝固无血带,结扎门静脉右支。术后对于FLR增长不足的患者行经皮RFA或PVE补救治疗,刺激FLR增长,达到目标值后行二期肿瘤切除术。观察指标:(1)围术期并发症发生和死亡情况。Clavien—DindoⅢa级及以上并发症定义为主要并发症。(2)FLR变化及肿瘤进展情况。(3)术中情况。(4)随访情况。采用门诊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16年2月。随访项目包括常规实验室检查、肿瘤标志物、影像学检查(腹上区增强CT或超声造影)等。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面±s表示。结果(1)围术期并发症发生和死亡情况:2例患者未行二期手术,其余3例患者完成二期手术。5例患者术后均无主要并发症发生。1例患者于二期术后并发肾衰竭及严重肺部感染死亡。(2)FLR变化及肿瘤进展情况:5例患者一期术前FLR为(329±80)cm^3,占SLV百分比为25%±5%。3例患者二期术前FLR为(533±45)cm^3,占SLV百分比为43%±3%,增长率为44%~113%,间隔期时间为(29.0±2.2)d。3例完成二期手术患者一期术后第1周FLR增长率为33.5%~68.9%;行RFA或PVE补救治疗前FLR1周增长率为1.2%~14.3%;治疗后FLR1周增长率为9.7%~29.8%。2例未行二期手术患者:1例一期术后
简介:目的探讨联合肝脏分隔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术(ALPPS)治疗肝硬化肝癌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10月至2015年8月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收治的5例行ALPPS肝硬化原发性肝癌患者(以下简称肝硬化肝癌)的临床资料。术前根据患者肝功能和肝脏储备功能,制订手术方案。第1步手术:患者行相应门静脉结扎和肝脏分隔。第2步手术:第1步手术后10、14、18d复查CT,监测剩余肝脏体积(FLR)增长情况,当达到安全切除标准时,则行第2步手术,完整切除包含肿瘤的半肝或肝段。观察指标:(1)观察患者术中情况:肝硬化程度、第1步手术时间、第1步手术术中出血量、第1步手术后FLR、手术间隔时间、肝体积增长率、FLR与标准肝脏体积(SLV)比值,第2步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2)手术前后生化指标情况:第1步和第2步手术前后TBil和ALT指标值。(3)术后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术后住院时间。(4)随访情况。采用电话预约、门诊方式随访。随访内容包括:影像学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查、肿瘤复发转移、患者生存情况等内容,随访时间截至2015年11月。计量资料采用均数(范围)表示。结果(1)患者术中情况:5例患者肝硬化程度分级为F3级1例,F4级4例。5例患者中,1例在第1步手术后出现大量腹腔积液,随之出现急性肾衰竭,未能完成第2步手术;其他4例均成功完成ALPPS。5例患者第1步手术情况:第1步手术平均时间为282min(240~320min)、第1步术中平均出血量为500mL(300~700mL)、第1步手术后平均FLR为457cm^3(338~697cm^3)、手术平均间隔时间15d(14~18d)、肝体积平均增长率为58%(46%-67%)、FLR/SLV的平均值为42%(32%-44%)。4例患者第2步手术平均时间为220min(200~260mi
简介:联合肝脏分隔技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术(ALPPS)作为一种新兴手术方式,主要应用于剩余肝脏体积(FLR)不足的晚期肝脏肿瘤患者。ALPPS能够在短期内使FLR迅速增长,从而满足术后上E常的肝脏功能。通过建立ALPPS大鼠模型使肝脏再生的基础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与肝脏再生有关的信号通路如细胞因子及转导因子的协同作用促进了肝脏的明显再生。
简介:目的探讨肝硬化合并肝癌、门静脉癌栓患者和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患者的癌栓与血栓的MSCT影像特点及病变解剖部位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2016年5月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和2013年8月-2014年8月广东省海丰县彭湃纪念医院经临床诊断的18例肝硬化合并肝癌、门静脉癌栓患者(癌栓组)和12例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患者(血栓组)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行MSCT平扫,以及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延迟期3期增强扫描,并采用多平面重建(MPR)和5mm厚度最大密度投影(MIP)重建技术对门静脉行3D重建。观察门静脉癌栓和血栓的影像特征、分布情况及侧支循环血管形成情况,比较癌栓和血栓在平扫和增强扫描各时相的密度差异。结果癌栓组中,CT平扫12例呈低密度并血管增粗,6例呈等密度;CT增强扫描显示动脉期癌栓均呈不均匀强化、15例可见滋养血管影,门静脉期4例呈稍高密度、5例呈等密度、9例呈低密度,延迟期均呈低密度;18例门静脉癌栓均累及门静脉左或/和右支,仅6例累及门静脉主干。血栓组中,CT平扫3例呈等密度,3例呈低密度,6例呈稍高密度;CT增强扫描血栓均无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血栓部位无对比剂充盈;12例中,11例门静脉血栓累及门静脉主干,6例血栓延伸至左叶或/和右叶门静脉分支。门静脉癌栓和血栓在CT平扫和增强扫描的延迟期密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增强扫描的动脉期和门静脉期,癌栓密度明显高于血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癌栓累及门静脉左或/和右支的概率明显高于血栓,而血栓累及门静脉主干的概率明显高于癌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结合MSCT平扫及3D重建技术,能客观显示肝硬化患者门静脉癌栓与门静脉血栓的影像特点及其累及范围,�
简介:
简介:目的探讨90%门静脉分支结扎后大鼠门静脉压力变化与肝再生的关系。方法45只雄性SD大鼠行90%门静脉分支结扎术,其中5只进行假手术作为对照。观察不同时相点门静脉压力和非结扎侧肝脏质量变化,光学显微镜下观察非结扎侧肝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未结扎侧肝细胞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TUNEL法检测未结扎侧肝细胞的凋亡情况,并进行定量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t检验分析数据。结果95%(38/40)的大鼠存活。结扎侧肝叶进行性萎缩,非结扎侧肝叶占全肝质量的比例随时问推移而增加,12h内增加较缓慢,仅为10.75%;而1~5d则增加速度明显加快,达到27.57%;7~28d达到平台期,缓慢增加到32.37%。术前门静脉压力为(9.1±1.8)etnH2O(1cmH2O=0.098kPa);结扎后立即升高,12h达到高峰(15.8±2.7)CmH2O,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47,P〈0.05);1~28d由(13.6±2.3)cmH2O逐渐下降为(9.3±2.0)CmH2O。术前大鼠PCNA阳性细胞计数为7%±3%,术后12h至3d由14%4-5%上升至21%4-6%,第5天达到高峰为26%±7%,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129,P〈0.05),随后逐渐恢复正常。TUNEL法检测结果显示,术前大鼠肝脏和术后各时相点大鼠未结扎侧肝脏仅见极少量凋亡细胞。大鼠门静脉压力与非结扎侧肝叶肝细胞PCNA的表达在术后1、3、5d呈正相关(r=0.913,0.896,0.908,P〈0.05),在术后14d时相点呈负相关(r=-0.926,P〈0.05)。结论大鼠90%门静脉分支结扎术后,引起未结扎侧肝细胞的活跃再生,再生后的肝脏可恢复原来的质量;肝再生以肝细胞增殖加速为主,而非肝细胞凋亡减少;门静脉压力变化在肝再生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简介:【摘 要】目的 探析门静脉CT成像技术中门静脉增强峰值时间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期间我院行肝脏灌注检查的3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门静脉强化峰值时间、腹主动脉强化峰值时间、门静脉强化峰值时间点相对应的肝实质及脾脏实质CT值,运用 Pearson相关分析法对测定结果进行分析,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明确门静脉峰值时间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门静脉峰值时间和腹主动脉峰值时间呈正相关(P<0.05);肝硬化患者和非肝硬化患者门静脉峰值时间对比无差异(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腹主动脉峰值时间是门静脉峰值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在门静脉CT成像技术中,门静脉增强峰值时间和腹主动脉峰值时间有着紧密联系,可用其指导设定最佳扫描延迟时间。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影响门静脉CT成像技术中门静脉增强峰值时间的因素。方法:选择2023年4月到2024年4月期间在本医院进行肝脏灌注检查的50例肝硬化患者和50例非肝硬化患者,分别设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检测腹主动脉峰值时间、门静脉增强峰值时间、门静脉峰值时肝脾实质的增强CT值并分析影响门静脉增强峰值时间的因素。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的门静脉峰值时间相近,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腹主动脉峰值时间是影响门静脉CT成像技术中门静脉增强峰值时间的主要影响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腹主动脉峰值时间是影响门静脉CT成像技术中门静脉增强峰值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腹主动脉峰值时间是影响门静脉CT成像技术中门静脉增强峰值时间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可以据此优化扫描延迟时间的设定。
简介:研究完全腹腔镜下巨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效果。收集2013年1月—2015年8月诊断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并伴有脾功能亢进、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且需行巨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60例患者,将其分为全腹腔镜组和开腹组各30例,分别行腹腔镜或开腹巨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术后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开腹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输血率高于全腹腔镜组,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腹腔镜组的止痛剂使用、首次离床活动时间、开始饮食时间、肛门恢复排气时间、脾窝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开腹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腹腔镜组患者总的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开腹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345,P〈0.05)。完全腹腔镜巨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是安全、有效、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