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提高病人手术安全性,加强对外来器械及植入物的管理,制定管理对策,严格实施,才能保证外来器械及植入物的灭菌质量,保证医疗安全,有效控制医院感染。方法按照《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将植入物和外来器械集中和处理,回顾2013年01月-2015年10月植入物和外来器械的处理情况。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消毒供应中心信息化可追溯管理系统在外来植入物器械中的应用,对外来植入物质量管理的效果.方法2014年6月利用可追溯管理系统对外来植入物进行闭环式管理,对各个环节进行了实时记录,观察对外来植入物器械应用可追溯管理系统后对外来植入物的质量管理的改进效果.结果2014年清洗不合格率2‰明显低于<2013年的14‰;2014年器械缺失率1‰<2013年17‰;2014年湿包率56‰<2013年器械超重5‰;2014质量追溯记录缺失率2‰<2013年31‰;2014生物监测缺失率0‰<9‰.结论信息化可追溯管理系统在外来植入物中的应用,对外来植入物器械各环节进行过程化、细化管理,可以准确快速的查找各个环节信息,使外来器械质量得到了持续改进,保障外来植入物的灭菌质量.关键词可追溯管理;外来植入物器械;追溯管理;持续改进中图分类号R78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274-02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 目标性监测对预防骨科 植入物术后患者 切口感染的效果。 方法 设置感控 专职工作 人员 1名 , 同规范化 培训后的骨科与手术室感控小组成员一起调查和分析 2017 年 1-12 月份骨科住院患者 植入物术后 切口感染状 况与危险 因素,共同拟 定《骨科植入物术后切口感染 目标性监测方案》 、SOP及 流程。骨科医师对各自 2018 年 1-12 月份收住院 植入物手术患者完成《 骨科植入术后切口 感染监测登记表》填写工作。 结果 2017 年 1-12 月份 419 例骨科植入物患者, 发生 9 例术后 切口感染,感染率 2.15 %; 2018 年 1 -12 月份 552 例植入物手术患者,发生 2 例术后 切口感染, 感染率 0.36 %; 两组比较有 统计学意义 (P< 0.05 )。 结论 目标性监测采用的是 前瞻性监测方法, 改变了过去只关注 终末质量,而 忽视了 “过程”中 质量控制的弊端;通过目标性监测对 降低骨科植入物手术患者 术后切口感染发生 率效果显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青光眼患者实施滤过泡修复手术联合Ologen植入物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017年08月-2018年10月,本院收治的青光眼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以入院日期单双号为基准,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治疗组滤过泡修复手术+Ologen植入物治疗,对照组滤过泡修复手术治疗,对比两组眼压、临床总有效率、功能性滤过泡率。结果眼压对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对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功能性滤过泡率对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青光眼患者实施滤过泡修复手术联合Ologen植入物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既可改善患者眼压水平,又可提高功能性滤过泡率,值得借鉴。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骨科植入物手术切口感染事件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并对防控的有效措施予以总结。方法 选择2021年1月-2023年12月在我院骨科就诊,并接受植入物手术治疗的临床患者,共计300例,统计抽样患者当中发生手术切口感染的例数,并计算所占比例。同时比较手术切口感染者的年龄情况、切口类型、手术位置、手术时间等信息。结果 研究显示,在抽样的300例接受骨科植入物手术的患者当中,有15例发生手术切口感染,感染发生率达到5.00%。且15例发生切口感染的患者中,年龄60岁以上(含60岁)发生率明显高于60岁以下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类切口发生感染的比例高于Ⅱ类和Ⅰ类切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腹部及以上手术者发生切口感染比例高于胸部及以上手术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在3小时以上(含3小时)者发生切口感染比例高于手术时间不足3小时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骨科植入物手术患者而言,存在发生切口感染的风险,且年龄60以上、Ⅲ类切口、腰腹部及以上手术、手术时间在3小时以上是导致感染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个人面部轮廓状况决定了其面部的美观程度,部分人群可能由于外部损伤或自身发育异常而出现面部轮廓缺损,由此可能出现不良心理,影响其正常生活。聚醚醚酮颌面部植入物能够有效针对面部轮廓缺损进行改善。为探究聚醚醚酮颌面部植入物在面部缺损中的应用价值,本文对此进行分析研究。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不同类型植入物内固定方法在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在我院骨科 2015年 12月— 2016年 12月收治的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中选取 100例患者进行对照研究,并将其根据固定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前者采用石膏固定治疗,后者给予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随访 6个月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以及治疗 3个月的复位效果与腕关节功能比较无明显差异( P> 0.05),但两组治疗 1个月的骨折复位优良率与腕关节功能优良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05)。结论: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治疗比石膏外固定治疗老年桡骨骨折的短期疗效更显著,且易操作、费用低、应用价值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去金属伪影技术在骨科金属植入物术后CT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间我院对24例骨科金属植入物患者进行CT检查,分别进行常规FBP技术和MAC技术,并就检查中去金属伪影技术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结果两种不同图像技术处理后,MAC技术在SD评分、CNR评分以及SNR评分上均显著优于FBP技术,上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不同图像技术处理后,MAC技术的主观评分不仅在组成上显著优于FBP技术,而且其平均分也显著高于FBP技术,上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在CT检查中通过应用去金属伪影技术,能够有效提高检查图像的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PDCA循环联合失效模式及效应分析(FMEA)在消毒供应中心外来器械与植入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2月至7月采取PDCA循环管理的入消毒供应中心的植入物与外来器械460包作为对照组,选取2023年8月至2024年1月采取PDCA循环联合FMEA管理的460包为研究组,比较两组植入物及外来器械接收情况和清洗、消毒、灭菌指标。结果:研究组清单与实物不符率、信息不全或缺失率、未核验率、质量差率均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清洗消毒不合格率、包装不合格率、湿包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消毒供应中心运用PDCA循环联合FMEA可有效提高植入物与外来器械的管理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背景:2010年德国学术交流中心经济上支持通讯作者,访问德国感染研究中心分子生物技术学部,合作项目《多孔生物镁支架的负重组织工程骨仿生技术基础及应用研究》项目,已完成该工作及生物镁仿生涂层基础实验。目的:研究股骨干大面积缺损多孔生物镁支架和新长入骨的仿生力学,以及板状骨科植入物和宿主骨的仿生力学,提出设计原则和发展方向。方法:以客户定制的多孔支架/新长入骨复合材料微体积元模型和板状植入物/宿主长骨层状复合材料微体积元模型为对象,利用弹性力学及体积定量多相分析等方法,提出各自的弹性模量混合法则,以及新长入骨(或宿主骨)的机械应力(刺激)公式。结果与结论:不同多孔支架材料的弹性模量和体积分数条件下,比较新长入骨的机械应力(刺激)和支架机械应力:①新长入骨/多孔金属(除多孔钽等外)支架复合材料强度明显高于原宿主骨,可能解决部分脱钙骨支架和人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物及其他非金属支架在植入人体早期缺乏一定力学强度的问题。②多孔支架材料的弹性模量和体积分数愈小,新长入骨所受到的机械刺激愈大。对于负重组织工程骨,特别是客户定制的股骨干、胫骨干、腓骨干等大面积缺损多孔支架,多孔生物镁支架是最佳选择。不同板状植入物的弹性模量、板厚度和应变,以及表面微结构和仿生涂层对宿主骨的机械刺激都有影响:①板状骨科植入物强度和刚性是最重要的。当植入板厚度愈小,弹性模量增大引起宿主骨的机械刺激减小愈不明显。②降低弹性模量的表面微结构对局部降低应力遮挡效应,保证宿主骨机械刺激,改善生物相容性,加强生物固定等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