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病毒学检验在乙型肝炎患者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8月-2020年8月60例乙肝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时间段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行病毒学检查,比较两组患者乙肝五项阳性率差异,并统计观察组患者大三阳、小三阳检出率,并与患者病情状况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乙肝五项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体检者(P<0.05);观察组60例患者中大三阳检出率为55.0%(33/60),小三阳检出率为40.0%(24/60),与病理检查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毒学检查在乙肝患者临床诊断与预后评估中有着较好的应用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应用双源CT双能量肺灌注成像评估急性肺栓塞患者病情程度及右心功能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回归性分析的方式,选取2021年1月至2021年6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急性肺栓塞患者80例,对所有患者全面观察双源CT检查平扫和增强平扫的影像进行特点分析,结合两组患者CTPA和DEPI值,对患者急性肺栓塞诊断符合率及栓塞程度进行评测,得出相应的诊断结果和后续应用可信性。结果:在本次实验中,采用CTPA诊断方式,80例患者中,无栓塞12例,部分栓塞43例,完全栓塞25例。采用DEPI诊断方式,80例患者中,无栓塞12例,部分栓塞44例,完全栓塞24例。一般组40例患者中,栓塞评分为28.32±3.42,灌注缺失评分为28.13±1.14,RV/LV为0.564-1.213,严重组40例患者中,栓塞评分为7.15±1.15,灌注缺失评分为7.93±0.87,RV/LV为0.585-1.633。CTPA和DEPI诊断急性肺栓塞情况均较为良好,利用DSCT检查可以实现急性肺栓塞患者影像的清楚展现,DEPI能够准确反应血管灌注的状态,对患者病情程度的评测有一定的应用效果,还能够实现患者右心功能的评测。结论:应用双源CT双能量肺灌注成像评估能够实现急性肺栓塞患者病情程度的及时评测,DSCT检查可以实现急性肺栓塞患者影像的清楚展现,DEPI能够准确反应血管灌注的状态,对患者病情程度的评测有一定的应用效果,还能够实现患者右心功能的评测,能够有效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和诊断的效果,能够进行相应的检查推广和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探讨小野寺预后营养指数在老年胃癌手术风险评估中的相关应用效果。 方法: 研究时间段为 2018.7 月 ~2019.8 月,研究对象为该时间段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老年胃癌病患,所选取的例数为 60 例,对所有研究对象都采用小野寺预后营养指数进行评分,根据评分的结果判断病患身体的营养的状况,营养较好的作为观察组(例数为 30 例),营养较差的作为对照组(例数为 30 例),对比两组的手术风险的发生概率、并发症的发生概率以及预后效果和指数数值的相关性。 结果: 观察组指数的平均数值相对较 高 ,对照组指数的平均数值相对较 低 ,两组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 P 值范围在 0.05 以内);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概率相对较低;在预后效果的对比上,观察组的效果相对较好;在手术风险发生概率的对比上,观察组的发生概率较低( P 值范围在 0.05 以内)。 结论: 小野寺预后营养指数在老年胃癌手术风险的评估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能够较好的 反应 病患身体的营养状态、并发症的发生概率以及手术的预后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对特发性面瘫患者实施诊断及预后评估期间采用神经肌电图的重要性。方法:本研究开展时间定于2020年1月-2020年12月,针对该时间节点内于我院接受诊治的特发性面瘫患者,研究所选例数为90例。对上述入选患者实施神经肌电图检查,并依据健侧及患侧检查结果分析该种检查方法临床诊断及预后评估效果。结果:本组90例患者患侧及健侧经神经肌电图检查后额肌、眼轮匝肌、口轮匝肌部位潜伏期和M波波幅对比结果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在对特发性面瘫患者实施临床诊断和预后效果评估过程中,神经肌电图检查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在临床实践中积极推广和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的病情观察及护理要点。方法:纳入我院 2017年 4月 -2018年 11月 45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数字表法分组,传统护理干预组用传统护理干预,全面化护理干预组用全面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满意程度;流行性出血热退热时间、住院的时间;护理前后体温情况;流行性出血热继发并发症。结果:全面化护理干预组满意程度、体温情况、流行性出血热退热时间、住院的时间、流行性出血热继发并发症方面相比传统护理干预组更好, P< 0.05。结论: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实施全面化护理干预效果确切,可短时间内稳定患者生命体征,减少并发症和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简介:【摘要】 目的 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ADR)特点及预后因素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对象总计157例,均为本院2019年1月-2020年12月接受抗肿瘤药物治疗发生ADR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抗肿瘤药物ADR发生特点,并提出临床安全用药对应措施。结果 157例患者中,ADR发生率最高年龄段为51-60岁,占比36.9%;涉及药物中细胞毒类药物引发率最高。占比40.85%;ADR累及多器官和系统,其中全身性损伤占比最高,占比31.15%;ADR给予及时干预后,治愈、好转和死亡分别为52例、104例、1例,占比分别为33.12%、66.24%、0.64%。结论 抗肿瘤药物引发ADR几率相对较高,会累及多个器官和系统,临床使用时需要加强ADR监测,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疗,降低ADR程度及影响,保证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提升患者治疗舒适度。
简介:【摘要】 目的 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ADR)特点及预后因素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对象总计157例,均为本院2019年1月-2020年12月接受抗肿瘤药物治疗发生ADR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抗肿瘤药物ADR发生特点,并提出临床安全用药对应措施。结果 157例患者中,ADR发生率最高年龄段为51-60岁,占比36.9%;涉及药物中细胞毒类药物引发率最高。占比40.85%;ADR累及多器官和系统,其中全身性损伤占比最高,占比31.15%;ADR给予及时干预后,治愈、好转和死亡分别为52例、104例、1例,占比分别为33.12%、66.24%、0.64%。结论 抗肿瘤药物引发ADR几率相对较高,会累及多个器官和系统,临床使用时需要加强ADR监测,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疗,降低ADR程度及影响,保证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提升患者治疗舒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