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某幼儿园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调查,为有效防控手足口病疫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上海市浦东新区某幼儿园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进行调查,填写统一的调查表格,实时监测每日新发病例,并对结果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此次疫情共发病7例,罹患率为3.57%,均为轻型。该疫情主要集中在中1班,患儿年龄在4-5岁之间,提示4~5岁年龄段的儿童可能为手足口病的高发人群;实验室检查2例患儿肛拭培养EV71型、CVA16型及肠道病毒通用核酸检测,结果2例均为阴性。结论托幼机构是手足口病防控的重点场所,托幼机构内幼儿是手足口病防控的重点人群,应加强宣传教育及幼托机构消毒和检查制度,综合预防手足口病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婴幼儿喘息性疾病血清总IgE水平及其与哮喘的相关性。方法本次研究对象均为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期间本院收治的喘息性疾病(毛细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住院婴幼儿(年龄<2岁),共482例。测定所有婴幼儿的血清总IgE水平,并分析血清总IgE水平与哮喘发生的相关性。结果研究中,选择的所有婴幼儿中,共存在380例婴幼儿的血清总IgE水平高于正常水平值,占比78.84%;其平均水平为(23.61±10.22)IU·ml-1,高于正常值(0~15IU·ml-1);其中男性与女性患者占比分别为74.21%、25.78%;在380例血清总IgE水平增高者中,毛细支气管炎婴幼儿共121例,占比60.20%(121/201);喘息性支气管炎婴幼儿共259例,占比92.17%(259/281);经跟踪随访发现,164例接受随访的婴幼儿中,共发现38例先后确诊为支气管哮喘,占比23.17%。结论本研究中共存在78.84%喘息性疾病婴幼儿存在血清总IgE水平升高情况,由此可推断,IgE水平与喘息性疾病的发生存在一定相关性,同时也可作为评价支气管哮喘发生的依据。
简介:(江苏省丹阳市云阳医院预防保健科江苏丹阳212300)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性医院传染病的防控策略和临床价值方法结合我院实际分析传染病的防控策略,总结更好的系统、规范的管理办法,防止院内感染和感染的出现结果经我院综合防控后,医院内部得到合理的布局,在系统、规范的防控措施下,传染病得到及时上报,院内传染和感染得到有效控制。结论系统、规范的防控措施是综合性医院传染病防控主要措施,使传染病的防治得到有效控制,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院内感染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其护理策略进行探讨。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到我院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尿毒症患者82例。对所有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进行分析和回顾,分析其院内感染发生情况,按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进行诊断。结果院内感染发生率45.12%,其中静脉导管感染和呼吸道感染比率最高;分析感染情况与原发病关系,糖尿病肾病的院内感染发生率为70.83%,高于其他原发病患者(P<0.05);分析其他影响患者的感染情况的因素,结果显示,与年龄、透析次数、血清蛋白和血红蛋白等因素密切相关(P<0.05)。结论血液透析患者院内感染的发生率较高,应针对患者不同的原发疾病、年龄、透析次数、血清蛋白、血红蛋白等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隐源性咯血和非隐源性咯血的DSA表现分析不同栓塞治疗策略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8月—2015年9月期间在我院行数字显影血管造影对50例患者进行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分为隐源性咯血组(31例)和非隐源性咯血组(19例),分析其DSA差异,使用单纯明胶海绵栓塞(方法1),单纯栓塞微球栓塞(方法2)、明胶海绵加弹簧圈混合栓塞(方法3)治疗,比较治疗差异。结果隐源性咯血和非隐源性咯血患者的责任血管主要为支气管动脉异常,两组患者DSA表现基本一致,增粗、迂曲、肺内异常染色等无显著性差异;栓塞治疗策略中方法2及3疗效显著优于方法1。结论隐源性咯血和非隐源性咯血患者责任血管主要是以支气管动脉为主,咯血患者使用永久性栓塞剂栓塞异常责任血管后效果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病理教学中PBL教学模式的应用及优越性。方法选择我校16级的86名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通过电脑完全随机分组法,将之随机划分为两组,即常规组、研究组各43例。常规组接受常规教学模式,研究组接受PBL教学模式。统计分析两组平均理论与实践成绩,并对比两组学生对教学满意度。结果研究组平均理论成绩、平均实践成绩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学生对教学满意度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在病理教学中开展PBL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论成绩与实践成绩,同时学生对此种教学模式都比较认可,这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