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正常成人坐骨神经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笔者2013年8月-2016年7月收集的40例正常成人基本资料进行分析,应用高频超声检查40例患者80条坐骨神经情况。观察坐骨神经检查显示情况,坐骨神经纵切面表现,并从左右侧位置不同比较坐骨神经的区别。结果高频超声检查显示80条坐骨神经股部显示清晰,但臀部显示率较低;坐骨神经臀线处及股外侧皮神经髂前上棘处横截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坐骨神经纵切面呈条状等回声,内可见平行偏强回声线,横断呈边缘清晰的筛网状等回声,有卵圆形、三角形等不规则性状,肌肉收缩时可见坐骨神经被动运行而发生变化。结论针对成人坐骨神经疾病可行高频超声检查确诊,高频超声检查具有无创、简单、安全的优势,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在高龄下肢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行下肢手术的高龄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和对照组(腰硬联合麻醉)各40例,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感觉神经阻滞和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和完善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维持时间均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龄下肢手术患者应用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效果良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器辅助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在老年下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5月收治于我院的64例老年下肢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盲探式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的对照组(n=32),以及采用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器辅助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的观察组(n=32),比较两组患者包括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持续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持续时间以及不良反应、麻醉失败率等相关情况。结果观察组包括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持续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持续时间以及不良反应率等相关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器辅助腰丛-坐骨神经阻滞能够在提高麻醉效果的基础上,降低不良反应率,更具安全性,更实用于老年患者,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对普瑞巴林用于坐骨神经痛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予以研究,为其临床推广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选取的127例坐骨神经痛患者分为观察和对照两个研究组,均在口服维生素B1和甲钴胺等基础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按照分组分别给予卡马西平和普瑞巴林予以治疗。并对其临床基本数据,疗效,安全性等进行组间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为(5.2±1.4)分显著低于对照组(6.3±1.3)分(P<0.05)。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8%和84.1%,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依次为17.2%和25.4%,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普瑞巴林用于坐骨神经痛治疗中具有疗效显著,安全性高等优势,具有应用和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更进一步对综合康复疗法在因腰椎间盘突出症(LIDP)所致坐骨神经痛病症方面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对过去11个月(2014.11-2015.9)在我院疼痛科接受因LIDP所致的坐骨神经痛的86例患者进行回顾研究,根据对每位患者所采取的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均分至中药熏蒸联合电针及推拿的综合康复治疗的A组与常规牵引联合口服西药治疗的B组,对比分析A、B两组不同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A、B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5.3%、81.4%,二者临床差异显著,P<0.05,统计学意义明显。同时,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改良下腰痛评分(JOA)均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较之常规的药物及牵引疗法,采用电针、中药及人工推拿多种方式综合康复治疗LIDP所致的坐骨神经痛临床效果显著,患者满意度高,应予重视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对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复合小剂量丙泊酚麻醉在高龄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随机选择在2010年1月—2017年8月,在一级甲等中心卫生院外科救治的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30例,依据使用不同的麻醉进行分组,可分为实验组和常规组各15例,实验组使用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复合小剂量丙泊酚麻醉的方法,常规组患者使用静脉全身麻醉的方式,比较两组患者在不同的麻醉方式下患者的手术后身体恢复时间和临床症状。结果两组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手术中使用不同的麻醉方式在手术的恢复时间和临床症状比较,实验组在手术中使用的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复合小剂量丙泊酚麻醉患者,对其的术后恢复时间和临床症状均优于常规组患者在手术中使用的静脉全身麻醉的术后恢复时间和临床症状,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在手术中使用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复合小剂量丙泊酚麻醉方式,对患者术后身体恢复时间和临床症状上均有着有益的效果,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化学萃取方法处理兔胫神经,并移植于wistar大鼠坐骨神经缺损处,观察大鼠早期神经电生理恢复情况。方法选取成年日本大耳白兔5只作为神经供体,切取双侧胫神经各3cm,经化学方法制成去细胞神经基膜管,其中15段用4500U/ml的NGF溶液4℃浸泡24小时;另15段置于无菌PBS缓冲液中4℃保存备用;选取witar大鼠45只,根据移植物的不同,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5只实验组(A组)去细胞异种神经基膜管复合NGF移植组、对照组Ⅰ(B组)去细胞异种神经基膜管移植组、对照组Ⅱ(C组)自体神经移植组。分笼喂养,术后1个月行神经电生理检测,包括胫后肌群运动诱发电位,再生神经的传导速度。结果刺激移植段近侧神经,均在大鼠胫后肌群记录到运动诱发电位,神经传导速度为平均为A组21.16±2.31m/s,B组为13.37±1.89m/s,C组为21.43±2.18m/s,A组与C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说明神经恢复效果优于B组。结论化学去细胞异种神经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术后1个月,复合NGF的去细胞神经基膜管运动传导功能恢复优于单纯去细胞神经基膜管,效果更加接近于自体神经移植。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大剂量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3月到2015年1月期间我院诊确诊为急性脑梗死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给予小剂量阿司匹林(100mg/d)口服治疗,实验组给予大剂量阿司匹林(300mg/d)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治疗有效率为93.3%,高于对照组的73.3%,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与对照组的6.7%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大剂量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更有利于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且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神经端侧缝合联合局部应用GM1对外周神经缺损的修复效果,为周围神经长段距离缺损的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20只将A、B、C组建立右侧腓总神经缺损10mm的动物模型,A组自体神经移植修复(对照组);B组为神经端侧缝合修复组;C组为端侧缝合联合应用GM1修复组,与B组同样的端侧缝合方法缝合。进行大体指标观察及足印分析;术后20周进行电生理、透射电镜、甲苯氨蓝染色、HE染色、检查计算神经轴突数,测定肌湿重、肌肉横截面积比例分析。结果各组缺损远端腓总神经都有一定程度再生,在各个时期的胫神经功能指数无显著差异,A组、C组的大鼠右侧胫前肌复合动作电位、右侧运动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腓总神经功能指数、胫前肌肉湿重及肌细胞横截面积比例、神经轴突数目好于B组,而C组与A组无明显差异。结论1、端侧缝合术后局部应用外源性GM1修复组神经再生质量、功能恢复情况和自体神经移植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且结果均优于单纯端侧缝合组;2、外源性GM1能够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后的生长防止骨骼肌萎缩;3、端侧缝合联合应用GM1能有效修复周围神经缺损。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依达拉奉联合神经苷脂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在我院神经内科2015年3月—2016年10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0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治疗办法,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将依达拉奉联合神经苷脂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经过治疗1周、2周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平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DL)结果都比对照组优,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患有脑梗死的患者采用依达拉奉联合神经苷脂对其实施治愈,效果显著,帮助患者有效的提高了其生活活动的能力,并改善了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对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糖波动对神经功能缺损与短期预后产生的影响进行探讨。方法82例2型糖尿病患者均为我院2011年8月~2015年8月收治,将其中40例合并急性脑梗死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将42例未合并急性脑梗死的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MAGE、MODD、LAGE、血管内中膜厚度以及NIHSS评分等各项指标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NIHSS评分和患者日内血糖波动幅度以及血管内中膜厚度等指标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糖波动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之间密切相关,为改善患者预后,降低脑梗死复发率,需要对患者进行平稳降糖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银杏叶提取物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流流变学和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从2118年3月—2018年7月在我院进行确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中选出7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将其均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n=35),对试验组行银杏提取物进行治疗,对对照组患者行复方丹参注射液进行治疗,对比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血流流变学指标和血清炎性因子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未见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评分显著下降,对比差异对比具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评分下降幅度显著更大,组间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患者的血清SOD活性出现显著的上升趋势,丙二醇显著下降,组间差异对比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行银杏叶提取物治疗可以保护患者的脑功能,对患者本身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以及血清炎性因子具有积极的改善作用,临床应用价值十分显著,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