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针对抑郁症患者首诊模式的选择及特征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来我院精神门诊就诊或精神科住院的抑郁症患者120例,对于确诊的每一位抑郁症患者展开深度访谈,同时借助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其进行评分。我们根据患者的首次发病时间至首次就诊时间的长短将120例患者分为两个组,发病未超过3个月时间到精神科门诊就诊的46例患者组成了及时就诊组,发病超过3个月到精神科门诊就诊的74例患者组成非及时就诊组。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婚姻状况、就诊意愿、受教育程度、家族史、既往史、首次就诊医院、病耻感等多个方面都存在差异,且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抑郁症患者首诊多选择非精神科,对患者就诊模式具有影响的主要因素是躯体症状、健康知识、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就诊意愿、家族史、既往史、病耻感、居住地等
简介:摘要目的做好门诊分诊护理质量管理的体会评估。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6年11月在我院门诊分诊收治的病患116例,同时于2017年12月落实门诊分诊护理治疗管理方法。将分诊护理质量管理前的116例病患资料作为本次研究的对照组,同时将分诊护理质量管理后的116例病患资料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组,最后统计各组的不良护理事件出现情况,同时护理管理前后对所有病患发放调查问卷,统计护理干预效果情况,并且展开组间对比。结果根据本次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对比两组不良护理事件出现情况可知,研究组不良事件出现情况可知,研究组不良事件出现概率要显著低于对照组;而对比护理干预效果方面,研究组的综合护理满意率要显著高于对照组,以上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做好门诊分诊护理质量管理工作可以有效降低门诊分诊护理流程中不良事件产生,提升护理干预效果,存在一定的临床推广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诊预检分诊现存问题及其应对措施。方法对照组取我院2015年3月12日至2016年3月8日112例急诊患者,以2016年3月10日至2017年3月15日我院112例急诊患者为观察组。分析对照组急诊预检分诊问题,并分析、制定改善措施,于观察组中实施。分析对照组急诊预检分诊问题发生情况以及两组患者满意度。结果等待时间过长所占比例最大,数据为86.61%,其次是分诊准确率较低(67.86%);观察组总满意概率为98.21%,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P值小于0.05。结论在急诊预检分诊中存在问题较多,采取针对性改进措施,可保证医院良性发展,提高患者满意度。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门诊预检分诊退换号问题发生原因,总结改进对策。方法2015年1月-2015年3月,医院门诊预检分诊退换号2671例次,占8.80%(2671/30340),前瞻性分析,分析科室、时间分布。在发现退换号后,指导患者对象填写调查表格,综合分析记录在案的退换号原因,统计分析换号原因。结果外科占10.33%(285/2759),内科8.65%(2386/275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整体上看当日门诊患者人数越多,退换号率越高,最高日退换号率13.35%(126/944);从具体的原因来看,从高到低分别为候诊时间过长20.74%、人员失误18.57%、改换专家号17.00%、预检分诊失误13.85%、未预检9.40%、信息差错9.21%、医生临时未到7.00%,其它中包括接诊医师建议转号、医保原因更换、复诊医师未接诊、病情变化等。结论门诊预检分诊退换号原因较复杂,需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引导,使了解挂号的流程、提高自助终端使用效率、鼓励预约、对停留者提供心理支持、规范专家号的管理,规范管理,提高信息通畅率,提高预见分诊能力。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科急诊分级分诊标准的建立以及临床实践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03月~2016年03月收治的就诊患儿122例作为本次对比实验观察对象;观察组61例以及对照组61例就诊患儿对比分组依据为干预模式的不同;观察组临床创建急诊分级分诊标准之后要求患儿进行临床医师的选择;对照组患儿进行临床医师的选择;通过对比患儿的满意度以及护理质量以突出创建急诊分级分诊标准的临床价值。结果在预诊迎接以及分诊流程等诸多工作满意度以及护理质量方面,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就诊患儿(P<0.05)。结论医院在开展分诊工作的过程中,有效创建急诊分级分诊标准,针对急诊护理服务流程可以做到有效优化,可以将患者临床就医护理满意度显著提高,在将医患关系以及护患关系改善方面也可以发挥显著效果,最终可以将出现医疗风险的概率显著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