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妇幼保健院急诊科江苏扬州225000)
【摘要】目的:探讨在患者分诊中运用急诊预检分诊标准的效果。方法:对本科室实施急诊的100例患者(2016年1月到2018年1月间收治)进行研究,按随机数表分组:常规组(n=50)、干预组(n=50),常规组实施常规分诊,干预组分诊中运用急诊预检分诊标准,分析总结两种分诊方式的运用效果。结果:干预组患者分诊评估时间、就诊至实施救治时间、候诊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患者及家属满意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在患者分诊中运用急诊预检分诊标准可改善分诊效率,提升患者及家属满意度。
【关键词】分诊;急诊预检分诊标准;效果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8-0349-02
急诊患者病情突发,患者病情进展迅速,如何在最短时间内对患者进行专业性、科学的急救过程,是保证患者生命安全的关键。但目前医院急诊科每天就诊患者较多,且患者病情存在较大差异,急诊过程中极易出现急诊拥堵、急诊混乱、医患纠纷等状况,也会直接影响患者的急救过程,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如何为患者提供快速有序的急诊预检分诊,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及急诊拥堵状况是目前急诊科研究的重点内容。本科室在急诊100例患者(2016年1月到2018年1月间收治)分诊过程中运用了急诊预检分诊标准,现行效果总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6年1月到2018年1月间作为本研究病例纳入时间范围,取期间于本科室实施急诊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分组:常规组(n=50)、干预组(n=50),常规组年龄21~74岁,平均年龄43.6岁(s=11.2);性别分布:男/女为29/21;干预组年龄20~74岁,平均年龄43.5岁(s=11.4);性别分布:男/女为28/22。对常规组与干预组患者基线资料对比,结果位于对比研究范畴(P>0.05)。
纳入病例:急诊患者;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研究课题;患者及家属自愿配合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排除病例:精神障碍患者;妊娠、哺乳人员;非急诊患者。
1.2方法
常规组实施常规分诊,由急诊分诊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急诊预检,通过倾听患者主诉、询问患者病史、临床表现等状况对患者进行疾病基本判定,随后为患者安排急诊,病情严重患者立即安排抢救。
干预组分诊中运用急诊预检分诊标准:采取24h排班,排班时选择1名工作经验五年以上分诊护理人员及1名普通急诊护理人员进行协同工作,对护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向护理人员介绍急诊预检分诊标准,将生命体征紊乱,需立即进行抢救的患者划为Ⅰ类患者;将生命体征紊乱,有潜在生命危险患者划为Ⅱ类;将生命体征稳定,但存在急诊状况患者划为Ⅲ类;将慢性病、复诊、普通感染患者划为Ⅳ类,根据患者实际分类状况进行分诊,Ⅰ类患者立即安排抢救;Ⅱ类患者实施优先就诊,保证候诊时间<10min;Ⅲ类患者按顺序就诊,且30min/次实施病情再评估;Ⅳ类建议患者于普通门诊就诊[2]。在患者候诊区采取电子叫号,并安排导诊人员告知患者分诊安排原因,指导患者配合安排,积极监测患者病情变化状况,并为患者提供帮助。
1.3观察指标
(1)分析总结两种分诊方式下患者分诊评估时间、就诊至实施救治时间状况。(2)分析总结两种分诊方式下患者候诊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状况。(3)分析总结两种分诊方式下患者或家属满意度状况,采取医院自制量表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候诊环境、服务态度、就诊次序、护患沟通四项,每项0~10分,评分高低与满意度高低正相关。
1.4数据统计
用SPSS20.0软件处理,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t检验。用率表示计数资料,χ2检验,P<0.05表示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种分诊方式下患者分诊评估时间、就诊至实施救治时间状况分析
干预组患者分诊评估时间(72.3±12.5)s明显低于常规组(125.2±24.8)s,t=29.925,P=0.000。
干预组患者就诊至实施救治时间(13.2±4.8)min明显低于常规组(35.8±7.9)min,t=33.293,P=0.000。
2.2两种分诊方式下患者候诊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状况分析
干预组患者候诊期间未发生不良事件,常规组就诊期间出现护患纠纷3例,患者病情迅速进展1例。干预组患者候诊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0%明显低于常规组8.00%,χ2=4.167,P=0.041。
2.3两种分诊方式下患者或家属满意度状况分析
干预组患者及家属对候诊环境满意度评分(9.1±0.2)分明显高于常规组(7.8±0.5)分,t=45.962,P=0.000。
干预组患者及家属对服务态度满意度评分(9.2±0.2)分明显高于常规组(7.6±0.8)分,t=56.569,P=0.000。
干预组患者及家属对就诊次序满意度评分(9.1±0.3)分明显高于常规组(7.7±0.5)分,t=32.998,P=0.000。
干预组患者及家属对护患沟通满意度评分(9.1±0.1)分明显高于常规组(7.5±0.6)分,t=113.137,P=0.000。
3.讨论
急诊预检分诊过程及急诊科的重要工作内容,是指根据患者主要症状及体征来判定患者疾病轻重缓急状况及所属科室,并为患者合理安排就诊次序的过程。急诊预检分诊过程直接影响着患者救治前候诊时间,急诊预检分诊不合理状况不仅会导致危重症患者难以及早实施救治,使得患者候诊期间病情恶化风险升高,影响患者预后,也极易引起护患纠纷,影响急诊科秩序,影响科室正常运作,造成极大危害[3]。因此,如何保证急诊预检分诊的工作质量,保证分诊工作有序进行是目前急诊科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在分诊中运用了急诊预检分诊标准,在分诊过程中根据患者实际生命体征状况及病情状况对患者进行等级划分,并严格按照分诊标准为患者实施分诊,确定分诊顺序,可有效保证分诊过程的合理性[4]。本研究中干预组患者分诊评估时间、就诊至实施救治时间明显低于常规组,分析原因是实施急诊预检分诊标准可保证分诊有序进行,从而提升分诊效率,减少必要的时间浪费。干预组患者候诊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0%明显低于常规组8.00%,且干预组患者及家属满意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常规组。分诊不合理状况极易导致护患纠纷,也会引起部分患者难以及早实施救治,通过急诊预检分诊标准可合理安排患者救治,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导诊服务,积极与患者沟通,加强患者病情评估,可进一步降低候诊风险,改善满意度[5]。
综上,在患者分诊中运用急诊预检分诊标准可改善分诊效率,降低候诊风险,提升患者及家属满意度,值得运用。
【参考文献】
[1]高美洁,覃小慧,邹爱玲,等.急诊患者分级分区管理在提高急诊预检分诊质量中的作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6,37(3):341-342.
[2]欧阳敏,张九华,王洁霞,等.电子分诊标签在急诊预检分诊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23(14):61-63.
[3]黄英.在急诊预检分诊工作中实施人性化护理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8):105-106.
[4]陈玲.标准化急诊预检分诊系统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6,35(13):1833-1834.
[5]郑若菲,林羽,简钢仁,等.急诊预检分诊信息系统对危重患者病情分级的效果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5,30(2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