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肝疫苗接种不产生抗体的原因及处理。方法对首次接种乙肝疫苗,但没有形成乙肝表面抗体(抗-HBs)患者,再次进行疫苗接种,并在第7个月检测乙肝表面抗体,对仍然没有形成乙肝表面抗体患者,检测其乙肝5项、乙肝病毒核酸(HBV-DNA)。以及谷丙转氨酶(ALT)水平。结果3O例患者2次接种乙肝疫苗,其中16例抗-HBs阳性、4例抗-HBs(±)、6例乙肝病毒核心抗体(HBcAb)阳性、4例乙肝病毒E抗体(HBeAb)阳性,并且阳性结果与HBV-DNA阳性、ALT升高一致。结论乙肝疫苗接种后不形成乙肝表面抗体可能与免疫应答迟缓、HBV的隐匿性感染、免疫耐受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红细胞不规则抗体筛查在临床输血中的作用,避免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方法采用微柱凝胶免疫技术对200例临床住院申请输血的患者标本进行红细胞的不规则阳性抗体筛查与鉴定,并进行交叉配血,分析阳性检出情况以及对临床输血的影响。结果200例患者中有8例标本为不规则抗体阳性,阳性率为0.4%。不规则抗体血型鉴定3例为Rh,MNSs系统为2例,抗A1为1例,P系统为1例,Lewis系统1例。8例不规则抗体阳性标本进行交叉配血,供者均无相应抗原的红细胞,没有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结论临床输血前有必要进行红细胞不规则抗体的筛查,从而减少和避免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保证临床用血安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红细胞同种抗体筛选在安全输血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进行过不规则抗体筛选的输血患者13494例,分成不规则抗体筛选阳性组(67例,占0.5%)和阴性组(13427例,占99.5&),患者标本与ABO血型和RhD血型相同的献血员标本进行交叉配血,观察不规则抗体筛选结果对交叉配血结果的影响。同时借助于低离子抗人球蛋白-补体C3d微柱凝胶卡来进一步鉴定抗体筛选阳性标本抗体的特异性。结果不规则抗体筛选阳性组交叉配血不相合率明显高于不规则抗体筛选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规则抗体筛选阳性患者67例,其中有20例为男性,有47例为女性;有58例有输血史,兼有输血史以及妊娠史的有42例;通过抗体特异性鉴定,抗-D9例,抗-D合并抗-C5例,抗-D合并抗-E12例,抗-E12例,抗-Jka2例,自身抗体或冷凝集素抗体27例,经进一步排查,未发现其合并红细胞同种抗体。结论在输血前实施实施抗体筛选检测工作对于输血的安全性以及稳定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胰岛素生长因子Ⅰ型受体(IGF-ⅠR)单克隆抗体对ALL细胞株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以ALL细胞株Jurkat及Reh为研究对象,用浓度分别为0和lμg/ml的抗IGF-ⅠR单克隆抗体(ab16890)及胰岛素(10-8mol/L)共培养两种细胞株各48h,收集两组细胞,以70%乙醇2ml4℃固定24h,上机检测两组的细胞周期。结果以1μg/ml的ab16890及胰岛素共同作用于Jurkat及Reh细胞后,与对照组相比,G0/G1期的细胞明显增多(P值均小于0.05),说明加药后使两种细胞株均阻滞在G0/G1期。结论抗IGF-ⅠR单克隆抗体(ab16890)可诱导两种ALL细胞株凋亡并使细胞阻滞在G0/G1期。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分析缺氧诱导肿瘤细胞BCL-2表达促进LPPCN样细胞核凝集的形成影响。方法选择B16黑色素瘤细胞为研究对象,利用CoCL2缺氧模型来模拟缺氧微环境,采用RT-PCR和Western进行BCL-2蛋白和RNA的表达影响,利用免疫荧光技术观察BCL-2表达定位情况。结果正常氧条件下,BCL-2表达随着时间推移而下降,缺氧条件下,BCL-2表达随着时间延长而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缺氧12h后,BCL-2定位于细胞质,缺氧36h时,正常氧条件下的BCL-2定位无明显变化,缺氧条件下的BCL-2可见细胞核表达。结论缺氧条件可促进肿瘤细胞形成LPPCN样细胞核凝集。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检测的抗核抗体(ANA)阳性患者,使用免疫印迹法(IBT)检测抗核抗体谱(ANAs)的结果,观察二者结果的一致程度。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0月在我院各临床科室就诊的558例ANA阳性患者,ANAs的结果,观察结果的一致程度。结果ANA阳性的患者,ANAs的阳性率为58.96%,ANA的滴度为1320,11000,13200,110000的患者,ANAs的阳性率分别为45.88%,77.72%,83.61%,100%。结论ANA阳性的患者存在ANAs阴性的情况。而且ANAs的阳性率随着ANA滴度的增高而增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O型孕妇血清IgG抗体不同效价与新生儿红细胞致敏及发病的关系。方法我院于2007年3月-2011年5月期间对863例O型孕妇的血清IgG抗A(B)抗体进行检测,观察效价IgG抗体对ABOHDN的影响。结果O型孕妇血清IgG抗体≤132时新生儿ABO溶血病的发病率分别为0,164时为12.93%,1128时为23.33%,1256时为30.88%,≥1512时53.33%。结论当O型孕妇IgG抗体效价增高时,新生儿ABO溶血病的发病率也随之升高,可为临床产前诊断和预防ABOHDN提供依据,及时治疗,减少由于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病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四联EB病毒(EBV)特异抗体检测在急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通过酶联免疫法(EIA)检测52例临床诊断为急性传染性单核细胞症患儿及63例普通发热患儿血清中的EBV特异性抗体,包括VCA-IgM、VCA-IgG、EA-IgM及ENBA-IgG。结果IM患儿中EBV-VCA-IgM及EA-IgM双阳性的患者有40例(40/44,90.9%),高于单纯EBV-VCA-IgM阳性患者(45/52,86.5%),联合检测多项抗体诊断IM的特异度亦升高(真阴性率50/56,89.3%vs53/63,84.1%)。结论四联检查EBV特异性抗体可提高EBV所致急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的检出率,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实验以及结核抗体在肺外结核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结核病诊断58例,作为观察组;最终确诊为非结核病患者21例,作为对照组。对实验组和观察组患者进行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实验以及结核抗体两种检测,观察两种结果分别的阳性率和联合检测的阳性率。结果观察组的T-SPOT.TB、结核抗体试验以及联合检验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联合检验的阳性率高于T-SPOT.TB以及结核抗体试验的分别检验,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实验以及结核抗体的联合检测对于非外结核病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手足口病病毒抗体喷剂(特异性肠道病毒抗体)在缓解患者口腔疼痛及促进口腔疱疹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0例在院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患者口腔疼痛及疱疹恢复情况,观察时间为5.5天。结果使用手足口病病毒抗体喷剂(特异性肠道病毒抗体)的患者口腔疼痛缓解及疱疹恢复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两者差异显著(P<0.01)。对照组治疗满意度为76.67%,观察组为93.33%,组间数据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手足口病病毒抗体喷剂(特异性肠道病毒抗体)对患者的口腔疼痛及口腔疱疹恢复有明显的改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