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间质在彩色多普勒超声中的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5例胃肠间质的临床及超声诊断资料加以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彩色多普勒超声均表现为有包膜,边界清晰,内部回声均质或不均质的实质性肿块,血供丰富。结论超声检查对胃肠间质术前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胃肠道 间质瘤 超声彩色多普勒
  • 简介:摘要胃肠间质是一种胃肠道非上皮性肿瘤,来源于胃肠间质干细胞。胃肠间质病人症状没有特异性,且无特异的肿瘤学标志或实验室检查方法,故术前诊断率低。病理诊断定性主要依靠CD117阳性和(或)CD34阳性,前者比后者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有研究结果显示DOG-1、PKC可作为诊断GIST的高敏感性、特异性指标,特别对诊断KIT阴性表达的GIST是一重要补充,联合KIT检测能有效提高GIST的诊断率。分子靶向治疗将成为今后治疗的重要手段和发展方向,因此对于胃肠间质肿瘤学标志等还需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 标签: 胃肠道 间质瘤 诊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间质临床诊断特征与治疗方法。方法搜集我院2011年4月~2013年4月期间收治的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48例胃肠间质患者临床相关资料,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中实施全切手术的患者有38例,所占比例为79.1%。实施大部分切除的患者有10例,所占比例为20.9%。显效24例,所占比例为50%;有效22例,所占比例为45.8%,无效2例,所占比例为4.2%,经再次治疗后均效果显著。术后无1例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现象或死亡。对患者进行1~3年随访,患者生存率为100%。结论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胃肠间质效果较好,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 标签: 胃肠道间质瘤 特征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间质(GIST)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36例经手术治疗的胃肠间质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人平均发病年龄为50.6岁。病程7天到12月不等。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异。本病以消化道出血、黑便、腹痛多见。B超、CT、消化内镜等检查可发现肿瘤。免疫标记物CD117、CD34在GIST中有较高表达,通过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检查可明确诊断。结论GIST临床消化道症状无特异性,Flecther恶性潜能分级判断生物学行为和预后,手术切除肿瘤为为原发GIST主要治疗方法,靶向治疗成为间质重要手段。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1例胃肠间质的CT表现特点,探讨双源CT对胃肠间质的的影像特点以及其良恶性的诊断。方法回顾的分析21例原发性胃肠间质的临床诊断及影像学资料,结合临床症状,手术病理资料,提高术前对胃肠间质的诊断水平。结果本组21例GIST,良性病例11例,恶性病例10例,其中发生于胃13例(良性9例,恶性4例),小肠6例(良性2例,恶性4例),发生于结肠及肠系膜均为1例,且均为恶性。病灶大于5cm(良性2例,恶性9例),小于5cm(良性9,恶性1例)。良性病灶均呈类圆形,恶性病灶4例呈圆形或类圆形,6例病灶呈不规则形。肿块边界清楚,占13例(良性10例,恶性2例),边界不清楚者占8例,均为恶性。平扫等密度的有12例.(良性10例,恶性2例),其中一例良性病灶内可见点状钙化。平扫密度不均匀有9例,均为恶性病变,其中中央低密度有6例。增强呈均匀强化11例(良性8例,恶性4例),不均匀强化9例(周边强化,中心不强化5例),1例病灶未见强化。8例病灶周围可见内及旁有成簇状排列的血管影。本组病例有7例发现转移,5例转移至肝脏,2例转移至肠系膜。结论螺旋CT对良、恶性GIST术前定性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胃肠道间质瘤 CT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的CT与MRI影像学表现特点与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胃肠间质临床及影像学资料。24例行CT检查,6例行MRI检查。结果胃肠间质的主要影像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向胃肠腔内、外或同时向腔内外突出,肿块内密度均匀或呈混杂密度影。增强后,肿块强化较明显或呈中心坏死、囊变,周边强化。24例肿瘤发生于胃部16例,十二指肠3例,空肠1例,回肠2例,小肠系膜2例。良性10例,肿块直径多小于5cm,边界清楚,多均匀强化;恶性14例,肿块直径多大于5cm,边界多不清楚,12例肿块内有坏死,2例出现转移灶。结论CT与MRI对胃肠间质的定位和定性诊断以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 标签: 胃肠道间质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检查对胃肠间质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经术后病理证实的胃肠间质4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平均每组21例。对照组患者术前采用常规超声检查。研究组患者术前进行CT平扫和/或增强检查。分析间质的CT表现,对比两组患者术前影像学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学结果的符合率、误诊率和漏诊率。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前影像学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学结果的符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胃肠间质误诊率和漏诊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CT检查技术对胃肠间质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标签: CT 胃肠道间质瘤 诊断
  • 简介:摘要胃肠间质胃肠道十分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随着人们对胃肠间质发病机制的深入认识,临床上对于其诊断与治疗方面的研究也逐渐加深,胃肠间质已经成为肿瘤多学科联合诊断与治疗邻域的典型疾病。本文将对胃肠间质临床病理诊断、治疗、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综述,希望能够为临床医生对胃肠间质的诊治决策提供参考。

  • 标签: 胃肠间质瘤 临床诊断 临床治疗 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间质(GIST)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2月—20015年12月间32例GIST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本组32例均行手术治疗。肿瘤根治30例,因肿瘤广泛粘连,无法完整切除2例。术后病理免疫组化CD117性26例,CD34阳性17例。结论间质在中老年人中好发,以便血、腹痛和腹部不适、腹部肿块表现主。病理检查是确诊恶性间质的惟一方法。完整的局部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对无法切除或有肿残余及术后复发的病人可应用伊马替尼进行治疗。

  • 标签: 胃肠道间质肿瘤 问叶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影像在诊断胃肠间质方面的价值。方法对30例胃肠间质患者进行CT影像诊断,分析诊断结果,并与病理学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良性肿瘤最大直径3cm,恶性肿瘤中最大直径为20cm;肿块大多呈椭圆形或圆形;有27例为外生性肿块,3例为腔内软组织密度结节,恶性肿块的密度表现不均匀;17例术前准确定位以及肿瘤边界清楚,13例术前未确定位置或未准确定位以及边界不清楚;CT诊断正确率为90%。结论CT影像诊断胃肠间质准确率高,且方便、快捷,患者易接受,对于预测良性、恶性肿瘤,评估预后等方面有重要价值。

  • 标签: CT影像 胃肠道间质瘤 诊断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深入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作用于胃肠间质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以我院2014年8月-2015年10月期间收治的20例手术及病理证实为胃肠间质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式对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和超声诊断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所有20例患者超声表现为有包膜、边界清晰,血供丰富,内部回声均质或不均质的实质性低回声肿块。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胃肠间质的诊断中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可为后期治疗措施的选择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方法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借鉴和推广。

  • 标签: 胃肠间质瘤 彩色多普勒超声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间质(GIST)的临床、内镜表现、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发现的胃肠间质62例内镜(包括超声胃镜)、临床资料及其肿瘤组织免疫组化结果。结果(1)发生部位50例GIST发生在胃,8例发生于食管,4例在空肠;表现为消化道出血19例,33例因上腹痛行常规内镜检查发现,不明原因贫血6例,不全肠梗阻4例。(2)肿瘤大小及起源肿瘤直径大小为1.5-8cm,经超声胃镜检查示42例肿瘤起源于固有肌层,8例起源于粘膜肌层,12例起源于粘膜下层。(3)病理诊断对36例在我院完成手术的大体标本病理显示均为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组成或二种细胞混合存在于同一体中形成混合细胞型间质。32例手术切除者,22例GIST为梭形细胞,6例为上皮样细胞型,4例为梭形和上皮细胞混合型;24例良性,8例为潜在恶性和恶性;免疫组化显示CD34阳性22例,CDll7阳性32例。结论胃肠间质的主要发生部位在胃,胃肠镜结合超声内镜对胃肠间质的诊断有重要意义;常规病理结合免疫组化观察CD34、CDll7是确诊胃肠间质的重要指标。

  • 标签:
  • 简介:摘要小肠胃肠间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消化道间叶肿瘤,以酪氨酸激酶受体KIT蛋白获得性突变为其特点,CT对其具有重大辅助诊断价值病病理联合免疫组化是确诊的金标准,早期局限型小肠GIST行手术完整切除预后良好,进展期小肠GIST需要手术联合伊马替尼等靶向药物的综合治疗,近年来,对小肠胃肠间质的治疗也趋于规范,极大改善了小肠GIST患者总体疗效及预后。本文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将在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小肠胃肠间质瘤 伊马替尼 临床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应用于老年胃肠间质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针对本院2014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38例老年胃肠间质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的CT扫描和多层螺旋CT进行检查。之后采用Logistic回归性分析胃肠间质患者危险分级的影响因素。结果检查结果中显示,不同危险分级的胃肠间质患者所表现的生长方式以及发生部位不同。低度患者中,肿瘤主要生长于胃部,生长方式为内生型;重度患者中,肿瘤主要生长于胃部、小肠部,生长方式为外生型。在肿瘤大小方面,低度患者全部为<5cm的肿瘤,且大部分为规则型;而中度患者多见于≥5cm的肿瘤,但在形态比例方面无差异。(均P<0.05)。结论对老年胃肠间质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进行检查,具有良好的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多层螺旋CT 危险分级 胃肠道间质瘤 老年患者
  • 简介:摘要胃肠间质(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s,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组织源性肿瘤,临床常被误诊为平滑肌源性或神经源性肿瘤。近年,影像学和病理学的发展成为确诊的主要手段。外科手术是最有效的治疗方式。本文总结我院2009年-2012年期间42胃肠间质病例报道。

  • 标签: 胃肠道 间质瘤 诊断 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和分析胃肠间质(GIST)合并消化道癌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选择我院自2014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55例GIST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的标本均行光镜检查,分析其中存在合并消化道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组化表达。结果在受检的55例GIST患者中,合并消化道癌的患者共计13例,占病例总数的23.6%,13例GIST合并消化道癌患者的间质直径均为1.5~7.0cm之间,平均直径为3.3cm;并且其中有11例患者的肿瘤细胞形态为梭形细胞型,危险程度均表现为低或极低;在13例患者中,有10例是在胃部发现GIST,3例在食管发现GIST。结论GIST患者并发胃癌、食管癌等消化道癌的几率较高,为此,临床需高度重视GIST的早期诊断,并尽早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合并消化道癌的发生几率。

  • 标签: 胃肠道间质瘤 消化道癌 病理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对胃肠间质的诊断及治疗对策进行探讨。方法针对2006年9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5例胃肠间质患者进行回顾性的分析,分别给于相应的病理诊断及手术治疗。结果45例患者中,有30例为恶性的胃肠道肿瘤,占总人数的66.7%。3例为良性的肿瘤,占6.7%。12例为交界性的肿瘤,占26.6%。免疫组化。结果CD117阳性率95%,CD34阳性率71%,c-kit阳性率22%。所有患者均给予手术切除治疗,其中30例恶性肿瘤患者中,有10例在术后的6至40个月内复发,其复发的位置在于腹腔或者肝转移。良性以及交界性肿瘤的患者,均无1例复发;后期术后10例患者给予格列卫治疗靶向治疗,亦均无一例复发。另外,采用内镜、超声、CT以及钡餐检查,能清楚发现肿瘤的位置。结论胃肠间质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均无明显特异性,术前诊断比较困难,其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是确诊GIST的金标准;手术是该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肿瘤靶向治疗能提患者高无复发生存时间。

  • 标签: 胃肠道间质瘤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间质多排螺旋CT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例经病理及免疫组化确定的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检查资料。结果26例中单例,其中胃17例、小肠6例、直肠1例;多发(胃及肠系膜)2例。有3例进行了胃肠道钡餐造影。例行多排螺旋CT扫描,影像表现为增强扫描,肿块不均匀明显强化;全部病例并对比手术后病理或内镜检查病理结果。结论多排螺旋CT影像学检查对于胃肠间质具有诊断价值。

  • 标签: 胃肠道间质瘤 影像表现 多排螺旋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