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诊治的48例门静脉患者实施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的临床资料。结果48例患者术后体温均低于38.7℃,经动态观测血小板计数均低于500万/L,术后均无肝昏迷、发热等并发症,3d后腹腔引流液减少,拔管后均康复顺利出院。随访3年,无肝性脑病出现。结论采用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术中严格按照规范操作,可减少术后不必要的并发症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血常规和尿常规在早期流行性出血热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从2011年5月至2014年5月于我院确诊的32例早期流行性出血热患者作为试验组,另选择我院体检的30例健康成年人为对照组,两组人群均行血尿常规检查。观察血尿常规指标的异常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的白细胞异常发生率为53.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白细胞异常发生率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1778,P=0.0003),且以白细胞升高明显为主;试验组患者的血小板异常发生率为3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血小板异常发生率10.0%,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X2=6.3847,P=0.0115),且以血小板降低明显为主;试验组患者的淋巴细胞异常发生率为3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淋巴细胞异常发生率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4204,P=0.0037),且以淋巴细胞降低明显为主;试验组患者的中性粒细胞异常发生率为34.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中性粒细胞异常发生率10.0%,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X2=5.2624,P=0.0218),且以中性粒细胞升高明显为主。试验组患者尿蛋白异常发生率为71.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尿蛋白异常发生率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5855,P=0.0000)。结论早期流行性出血热患者血尿常规存在一定的异常结果,且主要表现在血常规的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升高,淋巴细胞和血小板降低较为明显,尿蛋白发生率高,血尿常规可以作为一项合适的筛查手段。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检测晚期妊娠羊水量异常的诊断标准及其分级诊断。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6年7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260例晚期妊娠产妇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对260例晚期妊娠产妇进行羊水指数检测,按照8cm和18cm的分级标准进行评估,低于8cm为羊水过少,超过18cm为羊水过多,观察并记录检测结果,分析260例晚期妊娠产妇超声诊断羊水指数情况。结果260例晚期妊娠产妇超声诊断羊水指数在3.6~5.0cm,4例,占比1.54%,5.1~8.0cm,8例,占比3.08%,8.1~18.0cm,232例,占比89.23%,18.1~20.0cm,4例,占比1.54%,20.1~32.9cm,占比4.61%,其中,3.6cm是最低值,32.9cm是最高值。结论超声检测晚期妊娠羊水量异常的诊断标准为低于8cm表示羊水过少,超过18cm表示羊水过多,确定羊水异常的超声诊断标准,羊水过多、过少均为异常,8cm和18cm为分级的诊断标准,为临床诊断和羊水量异常的处理提供理论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降钙素原(PCT)测定在小儿肺炎中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儿科2014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小儿肺炎患者88例(细菌性肺炎40例、病毒性肺炎38例、支原体肺炎10例)为观察对象,同时任意抽取80例正常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测定他们血液中的PCT浓度,然后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比较。结果细菌性肺炎的患儿入院时血液PCT平均浓度为3.25±0.75ng/ml,明显高于病毒性肺炎组、支原体性肺炎以及对照组,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支原体性肺炎患儿的PCT浓度稍高于病毒性肺炎组和对照组,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上述结果表明人体血液内PCT检测不单是筛查感染性疾病的良好指标,也有助于对小儿肺炎鉴别诊断。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脾切除联合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的形成原因与治疗方式。方法选择我院于2011年1月到2013年1月收治的8例由于肝硬化门脉高压并脾功能亢进在我院实施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术后出现静脉血栓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门静脉系统血栓的形成原因与治疗方式。结果8例患者中,7例患者经过治疗后临床症状减轻或消失,1例发生肠坏死,行手术治疗,将坏死肠管切除联合静脉取栓术,但患者依然死亡,死亡原因为术后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后常会出现门静脉系统血栓的并发症,该种并发症在早期并无显著症状,因此,若患者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胀、腹泻、血性腹水和血便的情况,应该及时的进行诊断与检查,同时,谨慎用药,对血常规进行定期的检测,并使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疗,将坏死肠组织切除,在必要时手术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检测对早期肾损害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分别对我院340例住院患者和4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尿NAG、尿微量白蛋白(MALB)、β2-微球蛋白(β2-MG)、α1-微球蛋白(α1-MG)检测。结果340例住院患者中124例患者标本NAG检测结果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87例患者标本β2-MG检测结果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64例患者标本α1-MG检测结果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46例患者标本MALB检测结果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结论尿NAG检测对于早期肾损害的灵敏度优于尿β2-MG、尿α1-MG和尿MALB。对于临床早期发现患者肾损害有一定提示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诊断结核病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80例结核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患者行实时荧光定量检查以及涂片抗酸染色法检查,对比分析两种不同检验诊断方法的结果。结果通过对患者行涂片抗酸染色法检测,发现最终的阳性检测共计为33例41.25%,对患者行实时荧光定量检验,发现最终的阳性检测共计为69例86.25%,实时荧光定量检验诊断方法检出率,相较涂片抗酸染色法检测明显较高,差异显著(P<0.05)。结论通过对结核病患者行实时荧光定量检验方法诊断,可以取得较高的诊断率,且具有较高的灵敏性和特异度,可以及早为结核病患者的早期治疗提供临床依据,在一定程度上对患者的治疗预后起到直接影响,可以在临床中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