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流产后关爱在计划生育门诊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5月在计划生育科门诊因意外怀孕行人工流产手术的健康妇女495例,按患者意愿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术后常规医嘱告知避孕,观察组术后予以流产后关爱,术后1月、3月、6月随访,半年时再次重复流产率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避孕措施落实情况、避孕知识知晓率,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果观察组术后短期内非意愿再次妊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流产后关爱可以明显减少重复人工流产率。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观察一偏执型人格障碍为主角的病态家庭形成、瓦解过程,寻找避免病态家庭的一些办法。方法对家庭成员主角成长过程追溯,了解家庭成员病态表现,结合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人格一旦形成难以改变,尤其是偏执型人格;家庭成员可以相互影响;离异不全是坏事。结论男、女双方恋爱、结婚必须慎重,争取做到情投意合,不受外界干扰;夫妻注意沟通,相互尊重,家庭成员注意了解,家庭凝聚力强,可以避免病态家庭;当矛盾不可调和时,只有离婚,离婚不失为解决病态家庭的一种办法。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新疆某三甲医院2014年新招聘护士的人格特征。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的研究方法对新疆某三甲医院的49名轮转护士进行调查。结果(1)专业护理学校与非专业护理学校完成学业的新护士在明尼苏达量表中的疑病、抑郁、癔病、精神病态、妄想、精神衰弱、精神分裂、轻躁狂、社会内向等因子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大专毕业新护士和本科新护士在明尼苏达人格测定量表中各因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汉族新护士的疑病、抑郁、男女性化、社会内向各因子评分均高于少数名族新护士,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专业学校毕业的新护士、受不同教育程度的新护士个性特征无差别;不同民族的护士个性特征明显不同,汉族新护士比少数新民族护士在身体不适、情绪、性格和心理上与生理性别一致,不太会表现出异性的气质,但也不过分显露所属性别的极端化倾向,个性平和自然,不别扭、在社交活动中虽不是活跃分子,但与人交往也比较容易,在人群中往往能够保留自己独立的空间。
简介:摘要探讨人格障碍患者的临床护理。收集我院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50例人格障碍患者,对其进行总结分析制定护理计划。50例患者中46例患者完全康复出院,3例病情转好留院继续治疗,1例转院治疗。针对人格障碍患者的心理变化特征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为治疗、护理提供帮助。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人工流产后关爱(PAC)服务对女性有效避孕方面产生的促进作用。方法选出我站接收并行人工流产术的298例女性患者为对象,依据术后健康指导方式的不同将上述患者纳入试验组、对比组,各组149例。对比组给予术后常规健康指导,试验组给予PAC服务指导。随访调查两组患者术后1年有效避孕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避孕知识知晓率、正确使用避孕措施的占比率、坚持使用正确避孕措施的占比率均显著高于对比组(P<0.05);试验组1年内再次出现意外妊娠的患者占比率显著低于对比组(P<0.05)。结论PAC服务能提升人工流产术后女性患者的避孕知识知晓率,有助提高有效避孕率,减少患者重复流产几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关爱服务对人流术后患者的干预价值。方法将2016年3月-2017年3月4000例人流术后患者作为对象,依据数字表法分组,各有2000例。对照组常规告知术后注意事项,关爱服务组则实施关爱服务。比较两组避孕率;护理满意评分、焦虑情绪评分、正确避孕知识掌握评分;半年内再流产率。结果关爱服务组避孕率高于对照组,P<0.05;关爱服务组护理满意评分高于对照组,焦虑情绪评分低于对照组,正确避孕知识掌握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关爱服务组半年内再流产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关爱服务对人流术后患者的干预价值高,可减轻患者焦虑情绪,提高其避孕知识掌握水平,提高避孕率和降低再流产率,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对护理实习生关爱行为水平进行调查,分析其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护生关爱行为的培养提供相关对策。方法运用调查工具对随机选取的我院110名各层次护理实习生的关爱行为水平进行质性调查,在结合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学比较研究。结果本组受试者关爱行为水平平均得分(4.29±0.43),各维度得分存在差异性,其中“真诚、同情、尊重”维度得分为(4.31±0.52),“职业关爱行为”维度得分为(4.22±0.49),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学历层次及专业选择方式不同的受试者其关爱行为水平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在影响因素评分中,家庭因素、个体价值观是主要影响因素。结论本院护生关爱行为总体水平亟需提高,临床实践途径对培养护生关爱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护理带教过程中要引导护生建立职业认同感,重视关爱行为理念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