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观察大鼠不同负荷耐力训练后骨骼肌一氧化氮(NO)含量、骨骼肌铁代谢及其相关关系,研究NO对不同负荷耐力训练过程中大鼠骨骼肌铁代谢的调节机制。雄性Wistar大鼠21只,随机分为对照组、适度运动组、过度运动组,对照组大鼠不运动,适度运动组和过度运动组大鼠分别进行不同负荷的递增负荷跑台训练。5周后,测定肌四头肌铁含量、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及NO含量。过度运动组血清NOS活性和NO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适度运动组(P<0.01);股四头肌NOS活性和NO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组织铁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适度运动组(P<0.01)。适度运动组血清NOS活性和NO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股四头肌NO含量高于对照组(P<0.01)。组织铁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适度运动引起血清及股四头肌NOS提高的结果是增加了NO含量。NO使摄入细胞内的铁增加,向细胞外转运的铁减少,最终增加肌细胞内的贮铁量,保证运动中骨骼肌铁的需求,使机体对运动产生有益的生理适应。
简介:目的报告股外侧肌带蒂肌瓣治疗大粗隆部慢性骨髓炎临床应用结果。方法自2008年1月至2015年1月,应用股外侧肌带蒂肌瓣治疗大粗隆部慢性骨髓炎6例(男5,女1)。患者年龄28-56岁(平均48岁)。粗隆部软组织缺损范围5cm×2cm-8cm×4cm。股外侧肌带蒂肌瓣转移至大粗隆部软组织缺损区,在肌瓣表面行一期中厚网状游离植皮,供区直接缝合。结果1例肌瓣发生小片植皮坏死,经3周换药处理自然愈合。肌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2.5-4.0年,平均3年,受区外形较好,慢性骨髓炎没有复发。髋关节功能用HSS评分标准评定其疗效,优5例,良1例。本组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效果。结论这种技术安全、可靠,很适用于治疗大粗隆部慢性骨髓炎。
简介:目的探讨手术过程中连续监测肌松状态的肌松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应用.方法根据对桡神经施加刺激时,内收肌收缩时的肌力大小可以反映肌肉的松弛程度,借此可以用拇指运动加速度来表示肌松状态设计此仪器.BME-802A肌松监测仪信号处理部分采用了嵌入式与51单片机兼容的ADUC812(美国ANALOG公司),外围电路采用低功耗的COMS芯片,增益调整采用高位A/D.输出三种刺激脉冲为单脉冲刺激、四成串刺激和强直后计数刺激.将设计的肌松监测仪器与丹麦Biometer公司加速度仪比较,并对40例手术病人进行测量.结果BME-802A肌松监测仪具有自动定标、趋势图显示、内置记录器、灵敏度、刺激方式、掉电保护存储等功能,一次定标时间缩短为2min,加速度传感器灵敏度达到了600MV/G,而丹麦Biometer公司加速度仪无自动定标、趋势图显示、内置记录器.临床试验分别观察琥珀胆碱、卡肌宁、潘龙三种肌松药首次剂量的作用时效,得到的数据与文献报道和临床经验一致.结论BME-802A肌松监测仪在传感器设计方面采用了最新集成封装技术,增加了自动定标、趋势图显示、内置记录器和掉电保护存储功能,提高了整机的实用性和易用性,可实时显示2h的当前趋势.仪器设计的三种刺激脉冲输出,可以实现肌松状况的多种评价方式,既能保证清醒状态下的定标,也能完成深度肌松状态下的实时监测.
简介:目的探讨关节镜监视下等离子刀松解臀肌挛缩的疗效。方法回顾我院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在关节镜监视下进行臀肌挛缩松解的病人,对其中随访资料完整者19例进行总结分析。手术采取侧卧位,两侧依次手术。在股骨大粗隆最隆起处后缘、其后上方约5cm处分别做切口,切口长约0.8cm。用关节镜钝性穿刺头沿深筋膜浅层向大粗隆前方穿刺,分离皮下组织,形成关节镜工作腔隙,插入关节镜及器械,在关节镜监视下用低温等离子刀松解。第一步从大粗隆后方斜向前方切断髂筋束,第二步切断臀大肌止点的上半部,然后屈伸髋关节检查松解效果,若仍不满意,进行第三步松解,沿臀大肌纤维向近端剥离,找到肌肉纤维内的疤痕挛缩带,松解切断,直至阳性体征消失。结果切口均Ⅰ期愈合,无血管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3~12个月,参照刘国辉提出的臀肌挛缩术后功能综合评价标准,优15例,良4例,中0例,差0例。术后三个月对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非常满意2例,满意15例,一般2例,不满意0例。结论关节镜下松解臀肌挛缩创伤小,恢复快,效果满意,是治疗臀肌挛缩的有效微创手术方式。
简介:开发了一种基于爬行运动的脊柱康复训练运动控制系统,该系统基于支撑床体机构和上下肢爬行训练支撑机构,控制系统由电机驱动控制电路、运动控制程序等组成。通过2个直流电机为爬行运动训练提供动力,1个步进电机为脊柱侧弯矫正训练提供动力,1个直线导杆电机控制床体旋转和2个步进电机控制腹部支撑上下、左右移动。上位机采用PCI-1240运动控制卡作为控制核心,实现爬行训练的距离、速度和运动时间等的控制;下位机使用单片机实现对训练位置和姿态的控制。试验结果表明,该运动控制系统能很好地控制脊柱康复训练仪各部分的协调动作,以满足脊柱患者康复训练的需求。
简介:比较正常颈椎标本和切除颈椎C5-6小关节标本的前屈、后伸、左侧弯、右侧弯、扭转等生物力学指标。确定小关节切除是否对颈椎稳定性造成影响。在日本岛津电子万能试验机上对正常和切除小关节的标本进行前屈、后伸、左侧弯、右侧弯实验,在扭转试验机上进行扭转实验。以2mm/min的实验速度分别对标本施加载荷,测量位移数据。以50mm/min的实验速度对标本施加扭矩,测得标本的扭转角。得出正常对照组和小关C5-6节切除标本的各项力学性能指标。小关节切除25%对各项运动范围无显著变化,小关节切除50%、75%、100%对各项运动范围显著增大。双侧小关节全切除后运动范围显著增大,较其它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小关节切除50%以上,尤其双侧小关节切除,打乱了颈椎的平衡关系,对颈椎的稳定性造成影响。
简介:当前肌肉疲劳表面肌电信号(surfaceelectromgography,sEMG)特征提取方法,忽略了非线性跳错信号的影响,且不能在非平稳状态下进行特征提取,存在特征提取准确度差的问题。提出基于小波变换的肌肉疲劳sEMG特征提取研究,采用小波变换对所采集的样本去噪,结合时域、频域特征分析法,融合傅里叶变换方法对肌电信号中的线性特征进行提取,根据带谱近似熵理论对非线性挑错信号进行特征回归分析,并利用拟态分解函数和希尔伯特变换法对肌电信号进行时频特征的整合提取,最终完成基于小波变换的肌肉疲劳sEMG特征提取研究。实验验证,所提方法具有可行性,且将1000个肌电信号样本分成5组,对其中的跳错信号进行特征提取,所提方法准确度较文献方法高出75%,在非平稳状态下将200个肌电信号样本分成5组进行特征提取,所提方法准确度较文献方法高出33%。由此得出,所提方法优于当前特征提取方法。
简介:目的探讨悬吊训练技术(SET)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中疗效。方法选择腰椎间盘突出患者60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龄18~88岁,平均年龄61岁。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试验组(30例)。对照组采用腰椎牵引和传统推拿常规方法进行治疗。试验组采用SET对患者的腰椎稳定性核心肌群、肌肉放松收缩和骨盆进行训练。两组患者均治疗1个月为一疗程。通过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olden步行功能分级、功能独立性测量(FIM)评分、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手法肌力测定(MMT)和日本骨科学会(JOA)下腰痛评价量表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定。结果试验组患者治疗后Holden步行功能分级明显高于对照组(4.73±0.45vs3.73±0.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40,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FIM评分、VAS评分和MMT分级较治疗前均有改善,且试验组疗效要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1.704,-11.147,10.385,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后改善率、治愈显效率较对照组均有明显提高(90.51%±7.11%vs59.26%±10.24%,93.30%vs60.00%),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11.98,P<0.01)。结论在进行腰椎间盘突出治疗时,采用SET辅助常规康复治疗疗效显著,且经济、方便,具有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