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 目的 探究上颌窦内提升技术应用于口腔种植修复的临床价值。 方法 选取2019年11月~2020年11月需进行口腔种植修复的4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一共需要植入50颗种植体,依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成两组,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种植术进行治疗,研究组患者行上颌窦底提升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种植体存留率以及种植体周围骨吸收量。结果 研究组植入者的种植体存留率为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75.00%,差异显著(P0.05)。结论 临床中将上颌窦底提升术治疗口腔种植修复疾病的临床应用效果较为显著,改善上颌窦感染问题,降低复发率,临床可持续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液压式提升上颌窦底并植入种植体后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上颌后牙缺失待修复的患者40例,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22例,随机分成两个组,一个对照组和一个实验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术式,实验组采用改良液压式提升上颌窦提升术治疗,同期植骨植入种植体。术前术后CBCT评估上颌窦提升效果,术后3个月-6个月随访,观察种植体稳定性,种植体周围骨量的变化。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0%,有效人数为16例,无效人数为4例。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5.00%,有效人数为19例,无效人数为1例。结论改良液压式提升上颌窦底同期植入种植体可以获得较好的短期临床疗效,与传统术式相比,患者创伤小、感染率低,安全系数高、舒适度高,临床优越性高,短期临床效果满意,可作为一种新颖术式进行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性护理在上颌窦内提升种植牙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本院于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间收治的行上颌窦内提升种植牙手术治疗的患者中,随机抽选70例进行研究,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给予综合性护理,两组各35例,比较两组应用效果。结果:护理后,实验组的SAS评分、SDS评分均值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上颌窦内提升种植牙围手术期中,应用综合性护理,其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颧牙槽嵴区微种植体植入与上颌窦底位置关系进行研究,以期为临床上在颧牙槽嵴处安全植入种植钉提供参考。方法对19例正畸患者的37个上颌第一恒磨牙根方的颧牙槽嵴进行锥形束CT(CBCT)测量和分析,依上颌窦底位置分为窦低组与窦高组,比较2组之间颧牙槽嵴宽度的差别。同时测量上颌第一恒磨牙的近远中颊根的根长,以确定上颌种植钉植入的部位。采用SPSS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窦低组的颧牙槽嵴宽度显著小于窦高组的颧牙槽嵴宽度,窦低组24例,窦高组13组。男性上颌第一恒磨牙的近远中颊根长度平均值为12.62mm和12.30mm,女性近远中颊根的长度平均值为11.53mm和11.15mm。结论上颌窦底的位置决定了颧牙槽嵴的宽度,窦高组可以为种植体植入提供足够的骨质宽度支持。为确保牙根尖组织的安全,应在根尖上方1~2mm以上植入。男性患者的植入部位约在釉-牙骨质界以上13.62mm,女性约为12.53mm。
简介:摘要:上颌扩弓适用于上颌发育不全、牙列拥挤等错颌畸形。根据所施加的力和扩张的次数分为上颌骨的快速扩张、半快速上颌扩张和慢速上颌扩张。针对不同年龄层患者及错牙合畸形的类型,正畸医生可选择合适的扩弓方式。本文通过对颌面部骨性及软组织结构、气道结构分析,探讨上颌扩弓对儿童颌面部的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比改良穿刺法与传统穿刺法运用于不同体位锁骨下静脉穿刺术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3月~2019年4月期间收治的100例需要进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患者,由计算机软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每组50例,参照组采用传统穿刺法,实验组采用改良穿刺法,再将两组患者随机分为平卧位、45°卧位、90°坐位进行穿刺,对比两组患者的穿刺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的穿刺总成功率高于参照组,且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穿刺法在不同体位下锁骨下静脉穿刺中相比传统穿刺法成功率更高,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上颌前方牵引矫治早期骨性Ⅲ类错的临床价值分析。方法:该次研究从2020年7月开始,至2021年8月为止,通过电脑操作的方式,随机选择上述时间段内我院接受早期骨性Ⅲ类错的患者共30例,为其实施上颌前方牵引矫治治疗,患者均接受为期一年的治疗,对比患者治疗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值。结果:患者的SNA、ANB以及SN-MP值较治疗前均有增高,其SNB则有一定程度的降低(P<0.05)。结论:对于早期骨性Ⅲ类错的患者实施上颌前方牵引矫治的方式进行治疗,能够让患者的上颌骨以及下颌骨有着正常的发育方向,继而对患者的上下颌骨的位置进行相应的调整,让患者出现的骨性Ⅲ类错症状得到良好的矫治,应该得到临床实际使用并推广。
简介: [ 摘要 ] 目的 :利用开源软件3D-Slicer配合导向管模拟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从而减少穿刺失误、避开重要血管及纤维束,进而提高引流效果,缩短引流时间,为微创穿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提供新的思路。方法 :在同一颅骨模型上,实验组在对照组决定好E点(穿刺点)、T点(目标点)后,行CT扫描,将影像资料Dicom文件导入3D-Slicer,通过模块Gyro Guide计算穿刺角度及深度,配合已设计好的穿刺导管完全根据计算数据进行穿刺,固定,通过前额颅骨缺口观察引流管口处是否到达T点,若未到达T点,测量两者之间距离并记录。对照组方法:在该组决定好E点、T点后,行CT扫描,得到影像资料后由一位副主任医师自行阅片,然后徒手穿刺,记录穿刺次数(穿刺后不能调节角度),在该组认为穿刺完毕后,固定,通过前额颅骨缺口处观察引流管口是否到达T点,若未到达T点,测量两者之间距离并记录。实验组及对照组分别进行12次实验。运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使用t检验;计数数据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使用χ2检验。P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肾衰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中钝针扣眼穿刺法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64例肾衰竭血液透析患者,均为我院2020年7月至2021年2月收治,根据静脉内瘘穿刺技术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钝针扣眼穿刺法)和对照组(阶梯穿刺法),各32例,比较两组疼痛评分、一次穿刺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疼痛评分更低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更低,一次穿刺成功率更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肾衰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中,钝针扣眼穿刺法应用效果显著,可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减轻患者疼痛,提升一次穿刺成功率,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搏动性耳鸣是指因为患者的头部、颈部、血管或其他器官结构发生异常而导致形成非正常性的异常声音,且异常声音能够通过耳部周围的邻近组织而传到患者内耳,从而使患者耳部能够感觉到拥有一定节律性的声音,临床上将这种现象称之为搏动性耳鸣。搏动性耳鸣在临床中拥有较高的发病率,根据相关资料报道称,在临床中所有类型的耳鸣患者中搏动性耳鸣患者约占4%-5%左右。搏动性耳鸣大多数与血管有关,耳鸣节律与血管搏动节律一致,统称之为血管性搏动性耳鸣,依据血管类型可以分为静脉性搏动耳鸣和动脉性搏动耳鸣两种。最近几年,相关学者通过研究发现,一个导致静脉性搏动性耳鸣的重要原因就是体内的乙状窦发生相关病变。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搏动性耳鸣病例被首次提出后,随后越来越多的学者报道了搏动性耳鸣患者通过介入治疗而成功的病例;也有相关文献指出,临床中所有搏动性耳鸣患者中,约有21%-25%的患者是因为乙状窦发生相关病变而导致的。目前临床中仍未明确有关搏动性耳鸣的致病机制,因此,针对乙状窦相关性搏动性耳鸣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也没有统一的共识和标准。在此,探讨因乙状窦发生相关病变而导致的搏动性耳鸣的相关知识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及意义,同时,对改善搏动性耳鸣患者的预后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颧上颌骨复合体骨折患者中实施坚强内固定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颧上颌骨复合体骨折患者60例,通过双盲法分入实验组与参照组当中,各30例,参照组接受常规口内切口联合手法复位治疗,实验组接受坚强内固定治疗,比较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躯体功能、心理状态、角色功能)、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比参照组高(P<0.05);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参照组高(P<0.05)。结论:在颧上颌骨复合体骨折患者的治疗中实施坚强内固定治疗的效果比较好,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提升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探讨肝脏穿刺治疗的技术和方法,分析肝脏穿刺治疗的成功率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21年11月~2022年12月期间采用经皮穿刺肝脏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普通 CT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经皮穿刺肝脏治疗患者中,成功治愈11例,无效2例,死亡3例。与同期 CT检查结果比较,成功率为91.1%(13/17);术后出现并发症1例(1.0%),肝内转移瘤1例(0.0%),脾破裂1例(0.1%)。结论:经皮穿刺肝脏治疗患者的临床治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较高,经皮穿刺肝脏治疗中出现的并发症也较多。应充分认识到经皮穿刺肝脏治疗的优势及不足,为临床医师提供更好的治疗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