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7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浮针配合电针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中风偏瘫肢体痉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治疗组采用浮针配合电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电针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0d后采用Ashworth量表评定肢体痉挛状态,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评定肢体运动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BarthelIndex,BI)评定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yofDailyLiving,ADL)。结果:治疗后,治疗组Ashworth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I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浮针配合电针可明显缓解偏瘫肢体的痉挛并且优于对照组。结论:浮针配合电针可有效地缓解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

  • 标签: 针刺疗法 电针 中风 并发症 偏瘫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 简介:目的:探索温针结合抗痉挛支具以及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痉挛偏瘫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接受治疗的100例痉挛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分成2组,其中50例应用温针结合抗痉挛支具联合治疗痉挛偏瘫的患者为观察组,其余50例应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对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周、4周、2个月、3个月时分别评价日常生活能力(BI)、Berg平衡量表、最大步行速度(MWS)、步行功能(Holden)进行评分。使用肌电图仪对患者进行H反射测量。结果:观察组患者接受温针结合抗痉挛支具治疗痉挛偏瘫效果更为明显,治疗前2组患者各项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BI)评分、Berg平衡评分、步行功能评分均较对照组高,且步行功能(Holden)分级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步行功能恢复良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较对照组明显。对照组患者H反射亢进,潜伏期时间有所缩短至,肌电图波峰增高,说明上运动神经元病变,而观察组患者H反射潜伏期缩短较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肌电图波峰没有增高现象,说明患者H反射情况较好。结论:温针结合抗痉挛支具治疗痉挛偏瘫较常规康复训练疗效更为显著。

  • 标签: 温针结合抗痉挛支具 痉挛性偏瘫 疗效比较
  • 简介: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痉挛偏瘫的证候分布特点。方法5个研究中心于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共纳入符合标准的患者147例,给予现代康复或中医康复训练,评估入组时和入组21天时改良的Ashworth分级和证候积分,并对证候分布规律进行频数统计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147例患者中,痉挛程度有效改善71例,无效76例。治疗前患者以痰证、血瘀证、火热为主,同时夹杂气虚证候;经康复治疗后,痉挛程度改善有效组的患者转变为气虚证和血瘀证为主要证候,证候复杂程度减少;无效组中,患者仍以痰证和血瘀证为主,且证候组合较复杂。结论痰证和血瘀证是中风病偏瘫痉挛患者的重要病证基础,贯穿痉挛始终;随痉挛程度改善,证候由痰瘀、火热、气虚等多种复杂证候组合逐渐转变为气虚血瘀为主,证候复杂程度呈现出逐渐减轻的趋势。

  • 标签: 缺血性卒中 偏瘫痉挛 证候 频数统计 关联规则
  • 简介:目的观察缺血性卒中恢复早期偏瘫痉挛程度与虚实证候及日常生活能力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中风痉挛偏瘫患者58例,分为实证组和非实证组,采用改良的Ash-worth评定量表、中风证候积分量表和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分别观察评价2组患者入组第1天和第21天的痉挛程度、证候演变及日常生活能力,并分析探讨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入组第1天,实证组的痉挛程度与证候积分的相关系数为0.581(P〈0.01),呈显著正相关,非实证组二者相关系数为0.030(P〉0.05);入组第21天非实证组痉挛程度与日常生活能力的相关系数为-0.449(P〈0.05),呈显著负相关,实证组二者相关系数为-0.279(P〉0.05).结论在缺血性卒中恢复早期,实证组偏瘫痉挛程度与证候积分相关性更强,在非实证组则痉挛程度与日常生活能力相关性更显著.

  • 标签: 脑卒中 虚实证候 痉挛性偏瘫 日常生活能力 相关性
  • 简介:目的:观察关刺温针结合康复技术对缺血性脑卒中后痉挛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和生活质量(QOL)的影响。方法:将90例缺血性脑卒中痉挛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关刺温针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康复组采用Bobath康复技术治疗,关剌温针组采用关刺患侧加温针灸治疗,观察组采用与康复组相同的康复;台疗,同时采用与关刺温针组相同的关刺及温针灸治疗。3组均隔日治疗1次,1个月为1个疗程,共干预6个月。治疗前、治疗2周,及治疗1、3、6个月后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评估下肢抗痉挛情况,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估平衡能力,用卒中专用生存质量量表(SS—QOL)评估QOL。结果:治疗34-月和6个月后,观察组下肢MAS评分优于康复组和关刺温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1个月、3个月和6个月后,观察组BBS评分优于康复组和关刺温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2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后,观察组SS,QOL评分优于康复组和关刺温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叉(均P〈0.05)。结论:关刺温针结合康复治疗可有效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后痉挛偏瘫患者的下肢痉挛状态,改善患者的平衡功能,提高患者的QOL。

  • 标签: 针刺疗法 刺法 温针疗法 康复 中风后遗症 偏瘫
  • 简介:【摘要】 目的:旨在进一步了解婴儿痉挛症的脑电图表现,并与临床疗效,智能发育状态进行比较,通过随访了解其转归。方法:记录 66例痉挛症婴儿的脑电图的特点并收集其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60例脑电图异常为 90.9%。其中,典型高峰节律紊乱波型 52例( 86.7%)变异型 8例( 13.3%)。观察表明,典型波形患儿临床疗效稍好,智能迟缓程度相对较轻。结论 :脑电图随访发现,恢复正常者疗效及智能发育较好,反之较差。文中讨论了同步性增强型及不对称变异型出现的可能原因。

  • 标签: 婴儿痉挛症 脑电图 高峰节律紊乱
  • 简介:摘要

  • 标签:
  • 简介:小腿痉挛大都是由于剧烈运动,尤其是短距离赛跑、柔道、游泳、马拉松等较容易引起。但是在疲劳之时或远足回来就寝之时也会发生。痉挛时小腿会宛如铁一般硬直,尽管你用力拉也难以拉直,而且会感到痛苦难当。

  • 标签: 小腿 穴位 治疗 剧烈运动 短距离 马拉松
  • 简介:基金项目河北省沧州市科技攻关课题,编号08ZD55摘要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的特点,统计发现,约有四分之三的脑血管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地残疾,因而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促进脑神经细胞功能的恢复是脑卒中治疗后期的主要任务。在康复过程中,肢体痉挛造成的运动模式异常,严重影响患者运动功能恢复。因此,如何有效抑制痉挛、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是康复效果的关键[2]。本人在临床实践和文献研究中,发现中医的基础理论及针灸治疗方法,在改善生活质量方面有一定的疗效。

  • 标签: 痉挛性瘫痪 脑卒中 针灸
  • 简介:目的:探索制作稳定且成功率高的大鼠脑卒中痉挛性瘫痪模型。方法:分别运用文献报道的电损毁内囊法及线栓法制备大鼠脑卒中痉挛模型。结果:电损毁内囊法造模失败,且在改变内囊定位、减小电流量及刺激时间后动物死亡率仍然为100%;线栓法造模存活动物神经系统损伤症状评分、肌张力评分均符合要求,成活率为80%。结论:线栓法制作大鼠脑卒中痉挛性瘫痪模型较稳定,且成功率高,有一定的可行性。

  • 标签: 脑卒中痉挛性瘫痪 线栓法 电损毁内囊法 动物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