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诊断左心室收缩同步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2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和3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组织多普勒成像(TDI)和RT-3DE检查,应用QLAB4.2软件分析TDI及三维全容积数据。获得TDI同步化收缩运动的指标:左心室12节段达到收缩峰值时间的标准差(Ts12-SD),RT-3DE左心室收缩同步性的指标:左心室特定节段达到最小收缩血量时间(Tmsv)的标准偏差和最大差值被标准化为心动周期的百分比(Tmsv16-SD%、Tmsv16-Dif%、Tmsv12-SD%、Tmsv12-Dif%、Tmsv6-SD%、Tmsv6-Dif%),两种诊断方法进行相关分析及一致性检验。结果RT-3DE与TDI左心室收缩同步化运动指标的相关分析显示Tmsv16-SD%、Tmsv12-SD%、Tmsv16-Dif%、Tmsv12-Dif%与Ts12-SD呈中度正相关(r=0.651、0.639、0.626、0.646,P〈0.01),Tmsv6-SD%、Tmsv6-Dif%与Ts12-SD呈低度正相关(r=0.332、0.347,P〈0.01);RT-3DE左心室收缩同步运动的指标Tmsv16-SD%、Tmsv12-SD%、Tmsv6-SD%、Tmsv16-Dif%、Tmsv12-Dif%、Tmsv6-Dif%与Ts12-SD之间一致性检验,Kappa值分别为0.660、0.652、0.373、0.721、0.735、0.362(P〈0.01)。结论RT-3DE可以定量评价左心室收缩同步化运动,其中以Tmsv16-SD%、Tmsv12-SD%、Tmsv16-Dif%、Tmsv12-Dif%与TDI检查方法一致性较高。
简介:目的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对儿童川崎病左心室不同步性的应用价值研究。方法收集了新华医院川崎病患者38例,健康志愿者18例。(1)分析所有患者的二维经胸超声心动图Simpson法所测射血分数(EF)值。(2)经Q-lab软件分析所有患者的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并计算16节段和12节段的标准差及最大时间差的绝对值及占平均心动周期的百分比,并与正常组对比。结果(1)川崎病患者Simpson法所测EF值与正常组相比明显降低,左心室整体收缩功能受损。(2)川崎病组16节段的标准差及最大时间差的绝对值及占平均心动周期的百分比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升高,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节段组的标准差及最大时间差的绝对值及占平均心动周期的百分比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维Simpson法所测左心室EF与三维测量值呈中等程度相关。结论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测定的16和12节段的标准差及最大时间差的绝对值可作为评价左心室心肌收缩不同步性的有效指标。二维超声心动图和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两种方法所测EF值一致性较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普勒组织成像(DTI)二尖瓣环收缩期运动峰值速度(Sm)与辛普森法评价左心室收缩功能的相关性。方法以DTI技术检测心尖四腔切面二尖瓣环的收缩期运动峰值速度(Sm),以辛普森法取左室两腔心切面测射血分数(EF),比较Sm与EF的相关性。结果Sm与EF呈正相关(P<0.01)。Sm是评价左心室收缩功能的较敏感指标。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在组织多普勒技术评价代谢综合征患者左心室的同步性。方法研究对象为22例MS伴左室肥厚患者(MS-LVH),69例MS不伴左室肥厚患者(MS-NLVH)和33例正常人(对照组)。测量左心室6个壁12个节段心肌收缩速度和舒张速度达峰时间(Ts、Te),应用12个节段Ts、Te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Ts-diff、Te-diff)及标准差(Ts-SD、Te-SD)来评价左室收缩与舒张同步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MS—NLVH组和MS-LVH组Ts-diff、Ts-SD、Te-diff、Te-Sd均显著增大,与MS-NLVH组相比,MS-LVH组Te-diff和Te-SD增大更加明显。结论MS患者存在左室收缩和舒张同步性的异常,左室肥厚对舒张同步性的影响更加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观察高血压患者的心电图从而对其左心室高电压与左心室肥厚与血压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方法针对此次研究我院特地将2012年至2013年来我院进行就诊的共计80例患者组成的观察组且属于不同期段的高血压患者与正常人群组成的对照组所取得的心电图结果进行对比与分析。结果相关结论显示随着患者的血压逐步的升高,患者左心室肥厚的检出率也会十分明显的升高,其中左心室肥厚与左心室高血压在高血压组中共计所占比例31.22%,而正常对照组当中所占比例共计仅有9.56%,另一方面,左心室肥厚与左心室高血压在高血压组当中,其1、2、3个级别当中分别所占的概率为27.3%、9.0%、7.45%与3.42%、25.3%、24.1%。结论左心室肥厚与左心室高血压也可以作为一种监测患者高血压相关病情的重要指标之一,除此之外,高血压患者还应该时常定期的进行心电图复查,这有助于一旦发现有高危病患,可以立即对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并有效的减少靶器官的诸多损害。
简介:目的:观察血流向量成像(VFM)技术在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左心室收缩功能评价的应用效果。方法:将31例确诊为左室流出道梗阻的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4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分别记录两组心尖五腔心切面基底水平、乳头肌水平和心尖水平取样线上收缩期峰值速度(Vs)、峰值流量(Fs)、收缩期负向总流量(SQ)以及左心室收缩期3个时相等容收缩期、快速射血期及减慢射血期涡流的横径与纵径,各项数据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处理。结果:两组常规超声心动图在LAD、LVDD及LVEF等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5.133,t=4.732,t=8.622;P〈0.05)。在基底水平、乳头肌水平和心尖水平3个切面上测定Vs、Fs、SQ,两组比较均具有显著差异。左心室收缩期3个时相等容收缩期、快速射血期及减慢射血期涡流的横径与纵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VFM技术能够有效鉴别梗阻与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能够有效评估患者的左室收缩期功能,为临床诊断提供量化的参考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脉压指数(PPI)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损害程度的关系。方法162例经外周肱动脉压力测定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以PPI≤0.40、>0.40分组,2组进行分析。比较2组左心形态、左心室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情况。结果PPI>O.40组左心房内径明显增大(P<0.001);左心室内径无明显改变(P>0.05);室间隔、左心室后壁明显增厚,E/A值降低(P<0.001),而左心室射血分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对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异常出现早于左心室收缩功能异常,PPI>0.40提示高血压患者早期合并有舒张功能异常。
简介:目的研究左心室结构功能异常与脑梗死发病的关系。方法选择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及10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对照,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查仪测量患者左心室及主动脉根部内径等相关参数,测量血压,检测患者血糖、血脂及血清脑钠肽水平。统计两组数据,分析其差异性。结果脑梗死组患者LDL-C、TG水平、收缩压与舒张压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脑梗死组主动脉根部内径、左室后壁及室间隔厚度、左室心肌质量指数较对照组有增加,(P〈0.05或P〈0.01)。脑梗死组每搏输出量、心输出量、射血分数、E/A比值均较对照组减低(P〈0.05或P〈0.01)。脑梗死组BNP定量高于对照组(P〈0.05)。脑梗死组左室后壁、室间隔厚度增加、主动脉根部内径扩大,射血分数及E/A比值降低和BNP定量升高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与脑梗死的发病存在明显相关性,研究数据显示二者可能存在因果关系。积极调整生活方式、控制血压,防止心肌重构和心功能下降,对脑梗死的预防极其重要的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对左心室肥厚致非梗死性Q波的患者进行临床分析,探讨期临床特点。方法抽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本院接诊的20例左心室肥厚引起的非梗死性Q波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既往病史的了解,并进行常规检查、病理学检查、X片检查、超声检查以及心电图检查等,观察患者的临床分布特点。结果20例患者中肥厚性心肌病7例(35.0%),风湿性心脏病2例(10.0%),高血压性心脏病8例(40.0%),继发性心肌病1例(5.0%),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2例(10.0%)。结论左心室肥厚致非梗死性患者的异常Q波特征与其既往病史有较大的关联,其心电图特征与心肌梗死患者也具有极大的相似性,掌握该类患者的心电图特征,才能提高诊断的准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