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7 个结果
  • 简介:两种气体,氮气和氧气,以压倒优势状态主导着地球大气圈。氮气是原生,而且其存在和丰度不是生物过程所驱动;相反,氧气是生物通过水氧化作用而连续产生,这个氧化作用得到了太阳光能量驱动。氧气,种对动物生命进化最为关键气体,是如何变成大气圈中丰度第2气体?问题并非以前所设想那么简单;为了了解大气圈氧化时间进程,我们不但要知道氧气是什么时候而且是如何第1次出现,而且还要知道氧气是如何在大气圈中保持高浓度。可以肯定2事实是:地球最早期大气圈是缺乏氧气,而今天大气圈则为21%氧气所组成。需要特别强调是,大多数古代大气圈氧气水平地质标志,只是意味着存在与缺乏,而且发生在以下2时间点大多数事件是高度不肯定;但是,系列地质证据已经表明,大气圈氧气含量水平上升时间进程发生在2时间点上:(1)从缺氧到含氧大气圈转变,大致发生在2.0-2.5Ga期间,这个转变就是著名巨型氧化作用事件(GOE);(2)发生在前寒武纪—寒武纪过渡时期大约540-850Ma第2次巨型氧化作用事件(GOE-Ⅱ),被进步命名为新元古代氧化作用事件(NOE)。GOE与NOE,就得出了地球大气圈氧气含量水平上升三段式盛行图像。随着研究深入,得到了以下重要认识:如果说大气圈氧气含量总体增加,从太古宙微不足道水平增加到今天21%,是由于氧气生产作用增强结果而代表了复杂地球生物学过程的话,那么,这个过程则发生在随着侵蚀作用与沉积作用相对于火山活动而变得更加重要状况下,更进步讲,叠加在这个总体趋势下则是系列阶梯式氧气含量水平上升,这与超大陆聚合作用之后异常高沉积作用周期是相联系,从而进步说明了大气圈

  • 标签: 时间进程 氧气含量水平上升 大气圈 研究进展
  • 简介:光合作用起源是非常古老事件,对这个事件证据,包括基本生物学过程开启和发展之类问题,如地球早期光合作用生物属性以及光合作用生物如何获取光合作用装置等,可能已经消失在时间长河之中;因此,光合作用起源就成为引人入胜重大科学命题。尽管如此,地质学、生物地球化学、比较生物化学和分子进化分析,为光合作用起源及其复杂进化历史,提供些新认识和新线索,主要涉及到以下3方面:(1)光合作用生命起源;(2)光合作用装置起源;(3)光合作用催化剂起源。追索科学家们对这重大科学命题持续研究与艰苦努力,以及所取得重要而且富有智慧认识,将为今后深入研究提供重要思考途径和研究线索。同时,追逐光合作用起源研究进展,对于深入了解早期地球复杂圈层耦合过程也具有重要意义。这些作用过程主要包括:(1)从不生氧光合作用到生氧光合作用转变;(2)大气圈与生物圈之间复杂相互作用和协同进化;(3)生氧光合作用起源与进化所造成、从缺氧大气圈到今天含氧大气圈复杂演变过程;(4)大气圈和水圈渐进氧化作用对地球表面环境以及生命起源和发育所造成长时间影响;(5)早期地球表层古地理面貌成型等。更为重要是,对光合作用起源地质学尤其是沉积学思考所得出重要认识,尽管不是结论,但是拓宽了沉积学研究范畴,开阔了沉积学家研究视眼,同时也成为多学科协同作战范例。

  • 标签: 光合作用起源 地球圈层耦合 早期地球 研究进展
  • 简介:利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LA-ICP—MS)对三峡地区二叠系茅口组牙形石U—Th—Ph同位素年龄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该地层中牙形石^209Pb/^232Th放射年龄为269±44Ma,^207Pb/^235U放射年龄为256±39Ma,接近二叠系茅口组生物地层年龄。^206Pb/^238U年龄为196±6Ma,虽然准确度较高,但与前人推测地层年龄相比偏低。此外,作者对牙形石稀土元素(REE)组成进行了分析,并且发现牙形石REE组成和Ce异常与古海水氧化还原条件有相关性,可以指示古海水信息

  • 标签: 三峡地区 二叠系 牙形石 LA—ICP—MS U-Th—Pb定年 古海水
  • 简介:随着GIS和3D技术不断成熟,古地理重建已从传统二维古地理图绘制,逐渐向含地形地貌特征三维可视化方向发展。对此,作者提出种基于GIS技术建立数字古高程模型方法:首先以不同年代岩相古地理图为基础,结合解释古高程和古水深范围,进行古地形地貌复原;然后利用相关数学算法及GIS方法对等值线图进行空间插值渲染及3D表达。以晚侏罗世拉萨地体为例,对该方法流程进行了详细介绍。结果表明按照文中设计方法,对古地理环境进行近似的3D渲染复原是可行,生成数字古高程模型能够正确且直观地反应古地理图上沉积相所指示地形地貌特征。该研究将计算机和GIS技术应用于古地理重建工作,为中国古地理重建信息发展提供了种新研究方法和手段。

  • 标签: 古地理重建 数字古高程模型 拉萨 晚侏罗世
  • 简介:第13届国际遗迹组构专题研讨会于2015年5月14日--21日在日本高知大学召开。从会议报告、展板和野外地质考察可以看出:(1)遗迹化石演化古生态学和复杂遗迹化石古生态学、埋藏学精细分析将是未来遗迹学研究热点;(2)遗迹化石正确分类命名及其形态功能和古环境分析依然是遗迹学基础和主要内容;(3)新遗迹学展示了巨大生命力,成为了将今论古重要钥匙;(4)三维动画模拟未来将推动遗迹学、生态学科学普及;(5)遗迹组构在油气勘探应用中已取得了重大成果。学科交叉和高新技术测试方法、跨越多学科思维路线将是遗迹学发展重要推动力。

  • 标签: 遗迹化石 遗迹组构 遗迹学
  • 简介:第4届国际遗迹学大会于2016年5月6日—9日在葡萄牙新伊达尼亚世界地质公园召开。从会议报告、展板、论文摘要集和野外地质考察可以看出:遗迹化石与沉积环境分析及遗迹化石系统古生物学是当前遗迹学研究热门领域,新概念和跨学科研究方法将是未来遗迹学发展重要推动力。对比表明,中国学者在遗迹化石系统分类学、陆相遗迹化石以及新遗迹学领域研究较为薄弱。笔者认为,注重遗迹化石在地质突变期中分析、发展新遗迹学、加强四足动物及鸟类足迹研究,将是近期国内遗迹学主要研究方向。

  • 标签: 第4届国际遗迹学大会 遗迹化石 遗迹学 葡萄牙
  • 简介:随着全球化石能源消费不断增长,常规砂岩与碳酸盐岩大中型油气田勘探举步维艰,砂砾岩这种粗粒沉积特殊油气藏再次走进勘探家视野。近年来,中国砂砾岩储集层展现出巨大油气潜力,尤其是新疆准噶尔盆地玛湖大型砾岩油藏发现,亟待开展针对性研究。作者梳理了全球粗粒沉积研究发展历程,将其划分为:概念形成萌芽(1885—1947)、成因分析快速发展(1948—1987)以及理论形成工业应用(1988至今)3主要阶段,每个阶段均表现为科学家对粗粒沉积热点与瓶颈问题进行了聚焦分析与探讨,由实际现象或油气田发现引发出问题,开展成因探讨,形成理论后再指导实践科学发展过程。综合每个阶段研究主题以及代表性文章和事件,并结合作者长期研究过程中思考,提出了当前粗粒沉积所面临关键性热点问题与今后研究方向建议,主要包括:古地形特征与坡度、沉积成因机制、相带与微相划分、水槽模拟实验、砾岩成岩作用、测井解释瓶颈、地震处理与解释以及定量地质知识库建立需求等。

  • 标签: 粗粒沉积 发展历程 砾岩油藏 热点问题
  • 简介: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对社会发展影响与人类适应问题,是当前全球变化领域研究热点之。近年来,在利用丰富历史文献资料研究中国历史时期(特别是过去2000年时段)气候变化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过程机理方面取得了系列新成果。本文将其归纳为3方面:理论上,构建了基于粮食安全气候影响传递过程分析框架;方法上,实现了服务于气候变化影响研究、基于语义差异历史社会经济序列定量重建;科学认识上,总结出"冷抑暖扬"而又福祸相依宏观韵律。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研究需要进步深化方向进行了展望。

  • 标签: 历史时期 气候变化 社会影响 中国
  • 简介:摘要在高倍(〉50000×)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原子显微镜(AFM)或透射电子显微镜(TEM)下,那些在岩石和矿物中所见到纳米级别的物体常常吸引了地质学家们注意。这些物体大小在25~300nm之间,多呈球状、棒状或卵圆状;对这些物体成因,存在不同看法而导致了剧烈争论。因为这些物体与真菌中球菌和杆菌总体相似,而且它们总是以链状或束状形式产出,所以被解释为细菌“侏儒形式”或“超微细菌”,或者是它们化石对等物即“超微化石”。对于超微细菌存在,来自于地质学角度反对聚焦在这个级别的特征物可能存在多重成因,如微矿物包裹体或结晶学边缘效应;从生物学角度看,对于独立生命所必需所有构成来讲,直径小于140nm球状体实在是太小了。因此,产生于世纪之交这场争论,迄今还在持续着。尽管这场争论还没有肯定结论,但是,它却成为研究灰岩成因重要驱动力。

  • 标签: 超微细菌 超微化石 争论 细菌成核作用 碳酸盐沉积学
  • 简介:为了开拓《古地理学报》高学术水平稿源、总结和交流中国白云岩研究现状与成果、促进白云岩研究为油气勘探及开发服务以及白云岩岩石学发展和创新,定于2011年9月或10月在北京召开"白云岩成因及油气储集层研讨会”,会期1—2天,具体时间及地点将在二号通知上告知。

  • 标签: 油气储集层 白云岩 成因 一号通 《古地理学报》 学术水平
  • 简介:在对柴达木盆地里坪地区区域地质背景分析基础上,根据录井岩屑描述、测井相分析和岩心观察,确定该区新近系发育冲积扇、河流泛滥平原、扇三角洲、三角洲、湖泊等沉积相。应用录井和测井资料,编制出了地层厚度、砂岩含量、暗色泥岩含量、红色泥岩含量等值线图等基础图件。在此基础上编制出了上千柴沟组狮子沟组4幅沉积相平面图。沉积相总体特征以滨浅湖沉积为主,而在研究区周缘则多发育河流泛滥平原、三角洲和扇三角洲沉积。这些图件动态地反映出沉积、沉降中心由西向东逐步迁移过程。鸭参3井和落参1井区长期发育三角洲沉积,是研究区储集层发育最好区块,也是下步勘探重点地区。该研究对沉积相精细研究具有指导意义,对研究区油气勘探也具有参考意义。

  • 标签: 柴达木盆地 一里坪 沉积相 新近系 滨浅湖 三角洲
  • 简介:自从Kalkowsky在1908年构筑了叠层石术语之后,叠层石直是地质学家采用不同方法研究和思考主题,而且直被当作证明地球早期生命历史代表物而得到深入调查。叠层石确实为地球早期生命历史提供了间接而且复杂证据,所以,现代叠层石确实代表着明显生物信号而成为研究焦点。最为引人注目的是,现代叠层石多样化构成,确实表明了蓝细菌生物席建造了叠层石,而且进步表明了微生物席转化成叠层石不是直接作用过程。那些反映现代叠层石多样化构成典型实例包括:(1)南极Untersee地区湖泊相锥状泥质叠层石;(2)新西兰North群岛被称为煎锅湖热水湖泊中以及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热泉中硅质叠层石;(3)巴哈马台地、澳大利亚鲨鱼湾以及巴西东南部海湾碳酸盐沉积物构成叠层石。由于蓝细菌微生物席是否代表了古代叠层石形态学前体总是存在争议,而且在生命图像中叠层石直是迷惑关键片段,因此,现代叠层石多样化构成,将成为认识古代叠层石形成关键和窗口。立足于前人研究成果,追踪和总结现代叠层石多样化构成,以及它们所代表沉积作用和微生物新陈代谢活动丰富而复杂信息,将不但丰富微生物沉积学研究内容,还将拓宽沉积相分析基本内容,对深入了解叠层石复杂沉积学特征和生物学属性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 标签: 蓝细菌生物席 多样化构成 现代叠层石 研究进展
  • 简介:胡修棉教授(2017)发表学术论文《物源分析误区:砂粒在河流搬运过程中变化》,基于Krumbein滚筒实验结果及大量观察数据,发现现代河流砂粒中不稳定矿物成分、磨圆度及粒径等变化与国内《沉积岩石学》教材相关结论矛盾,应用于物源分析是"以讹传讹"。受其启发,基于前人研究成果,作者进行了较深入分析,认为滚筒实验结果对自然界河流砂机械搬运具有指示意义,即随着搬运距离增加,颗粒逐渐变细、磨圆度变好,加之河流搬运过程中伴随化学分解等作用,其中不稳定成分逐渐变少。但由于掺和作用存在,河流搬运过程中混合了搬运距离不同颗粒,其不稳定矿物成分含量、磨圆度和粒径等均会发生变化。国内教材对上述现象均有不同程度描述,得到广大沉积学者认可,而胡修棉教授(2017)对此论述不够。此外,胡修棉(2017)单从地理位置上划分搬运距离长短似乎不妥。河流搬运对颗粒磨圆度和粒径改造作用缺乏直接数据证明,建议利用标定法跟踪观察。

  • 标签: 沉积岩石学 河流搬运 掺和作用
  • 简介:老爷庙油田位于河北省唐海县老爷庙村,是冀东油田主力油田之.构造位置位于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南堡凹陷西北部.根据分析沉积岩岩石成分和结构特征、泥岩颜色、沉积构造和岩相组合特征等沉积相标志,结合东营组东段沉积时期西南庄断层下降盘倾斜古地形背景以及西南庄和老王庄凸起古物源古地理位置,将老爷庙油田古近系东营组东段确定为扇三角洲沉积环境,并划分了主要沉积微相类型,包括扇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和支流间湾微相,并对每类沉积微相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以测井相为基本手段,应用砂岩百分含量等值线图,勾绘了老爷庙油田古近系东段沉积微相平面分布,讨论沉积微相演化.依据东段沉积微相平面分布,结合岩心分析资料,确定水下分流河道是主要储层微相,其孔隙度为15%~24%,渗透率150×10-3~500×10-3μm2,储层物性较好.分流水道游走摆动、沉积物快速堆积、储层较低分选性和强烈非均质性是导致老爷庙油田东段油藏开发效果差根本地质因素.恢复东段沉积微相,可以进步弄清优质储层分布规律,为油田开发方案调整提供地质依据.

  • 标签: 古近系 老爷庙油田 沉积相 扇三角洲 河北 沉积构造
  • 简介: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古近系孔店组沙河街组四段下亚段(Ekl-Es4x)沉积时期发育了规模巨大红层膏盐层沉积。通过对红层膏盐层沉积构造、碎屑颗粒粒度和沉积物垂向叠加样式等分析,表明红层沉积具有水上沉积作用和水下沉积作用共存、重力流沉积作用与牵引流沉积作用并存特征。红层膏盐层在盆地不同位置具有明显不同垂向叠加样式。通过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和泥岩颜色分析,结合前人研究表明,红层膏盐层沉积时期沉积环境以干旱为主,呈现干湿频繁交替特征。气候相对潮湿时期,湖盆盐度较低,以沉积砂泥岩为主;气候干旱时期,湖盆盐度高,以沉积膏盐岩为主。红层膏盐层沉积早中期为低水位振荡性湖泊,沉积晚期为高水位振荡性湖泊,两者沉积作用存在较为明显差别。

  • 标签: 红层 膏盐层 沉积模式 古近系 东营凹陷 济阳坳陷
  • 简介:1823年(清道光三年)中国南岭以北普遍发生水灾,其中太湖以东地区受灾尤其严重。通过清代至民国方志、档案等资料,对该年太湖以东地区大涝形成环境因素进行重建和分析,认为此次大涝是雨带异常和吴淞江淤积共同作用下产物。1823年2月中旬至11月中旬有3降雨集中期,降雨总量较常年显著增加,春雨和秋雨持续时间较常年明显延长。2月份开始该区受雨带影响,3月中旬至6月上旬雨带长期滞留,与梅雨带重叠造成连续强降雨;8月上旬至中旬台风活动导致"伏旱"缺失;8月下旬至10月下旬南退雨带长期在本区滞留。同时,河流系统排涝功能严重萎缩,吴淞江感潮河段井亭渡—曹家渡河段容积仅有正常情况1/5左右。此次大涝是降雨带异常与河流排涝功能萎缩共同作用结果。

  • 标签: 1823年 水灾 太湖以东地区 吴淞江 降雨异常
  • 简介:为了进步促进国际古地理学及其相关学科发展与创新,为了扩大《古地理学报》(英文版)高学术水平稿源从而把《古地理学报》(英文版)早日办成国际化先进学术期刊,为了庆祝中国石油大学建校60周年,定于2013年9月14—17日,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召开第届国际古地理学会议。

  • 标签: 地理学会 国际化 《古地理学报》 石油大学(北京) 中国石油大学 相关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