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3 个结果
  • 简介:山区岩石与水系沉积物,对山前平原土壤物质组成具有控制作用。土壤地球化学调查,查明北京某地区土壤存在着大面积同心圆状的镉、铜、铅等多金属元素异常。研究表明,西北侧山区分布着种类繁多的岩浆岩、变质与沉积岩,但与山前土壤具有高度正相关的元素组合特征的主要是燕山期中酸性岩浆杂岩体,而且杂岩体周边及其下游的BY沟水系沉积物中的多金属元素也呈现出明显的高背景含量特征。同时,铅同位素组成亦指示山前平原土壤铅与山区岩浆岩铅、沉积岩铅具有一致的物质来源,从而证实山前土壤多金属元素异常主要来源于山区岩浆杂岩体。由于山前平原土壤呈现为碱性且农田仅种植旱地作物,故富含多金属的土壤对农作物生长的生态风险程度低下。

  • 标签: 元素异常 土壤 岩石 水系沉积物 铅同位素 生态风险
  • 简介:以新疆东戈壁钼矿为例,研究矿体上方弱胶结层不同粒级土壤中元素分布规律及成因,主成矿元素活动态赋存形式,为金属活动态测量法在戈壁荒漠区寻找钼矿提供依据.本次研究发现,Mo、Cu等成矿及伴生元素在弱胶结层(10-40cm)中倾向于向两“极”富集,即最粗粒级(-4-+20目)和最细粒级(-160目)含量较高.在粗粒级中富集与粗粒岩屑保留了原岩矿化信息有关;在细粒级中富集与细粒土壤中粘土矿物、铁锰氧化物能有效捕获从深部矿体迁移上的活动态金属元素,形成元素含量二次叠加有关.活动态Mo、W元素主要赋存于水提取态中,活动态Cu主要赋存于铁锰氧化物态中.在大面积基岩出露的剥蚀戈壁区,采集弱胶结层粗粒岩屑样品即能反映异常;在覆盖区进行钼矿地球化学调查时,采集弱胶结层中细粒级样品为佳,能有效捕捉深部含矿信息.

  • 标签: 东戈壁钼矿 弱胶结层 元素分布规律 活动态赋存形式
  • 简介:自然界中的变价元素广泛存在,不同价态的元素具有不同的地球化学性状,反映了不同的氧化还原环境,在成矿过程中形成各具特征的元素组合和矿物组合。利用Eh-pH图解和部分变价元素不同价态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自然界中矿物的稳定性和不同价态元素的共存关系及迁移能力,从中提炼找矿信息,有利于提高野外找矿评价工作成果质量。

  • 标签: 变价元素 氧化还原 元素价态 指示作用
  • 简介:研究了各种癌症死亡率与人群生存区土壤环境中硼元素的关系,结果表明,仅宫颈癌死亡率与硼元素有相关性,等级相关系数为-0.3125(P〈0.05)。

  • 标签: 癌症 土壤 环境 相关关系 宫颈癌 地球化学
  • 简介: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和粉末X射线衍射(XRD)对伊犁盆地48个煤样中常微量元素和矿物含量进行测试,重点探讨As,Cd,Cr,Ni,Pb,Se,Be,Co,Mn,Sb,Th和U等12种潜在有害元素分布及赋存特征。结果表明:1伊犁煤中Mn和Co含量均值接近或超过世界煤和中国煤中Mn和Co含量均值,其他元素均低于世界煤和中国煤含量均值,尤其Se和Cd含量在各样品中均低于检测值;2伊犁煤中Be,Cr,As,Pb,Th和U以铝硅酸盐结合态和碳酸盐岩结合态存在,Mn主要以碳酸盐岩结合态存在,Co和Ni在木斯乡煤中主要以有机结合态存在,在其他伊犁煤中主要以铝硅酸盐结合态存在。

  • 标签: 伊犁煤 潜在有害元素 分布 赋存
  • 简介:利用分形理论研讨了川西北某金矿多元素品位分布的分形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分数维D值的大小能表征矿石品位分布的复杂性,成矿过程中相关元素组合存在相似的分形结构。结合其他地质信息,元素品位分布的分形结构特征能够帮助确定成矿元素组合、成矿阶段、划分矿石类型等。

  • 标签: 分形 分数维 品位分布 川西北
  • 简介:扼要介绍了成都市辖区环境背景及土壤环境地球化学背景的调查方法,重点介绍了成都市土壤第一环境、第二环境、地球化学元素的背景值及元素分布特征,地球化学分区,首次揭示本区土壤的地球化学背景.

  • 标签: 土壤 地球化学 环境地质 成都
  • 简介:成都市是Hg的高背景和民异常区,深、浅层样各具不同的元素组合和发育特征.深层样Hg异常与构造、天然气、地热、矿产和基底隆起有关;浅层样则与城市居民生活,古代颜料、工业、燃煤、农业、河流的污染及上游的矿产等物质来源有关.

  • 标签: 发育特征 物质来源 土壤测量 异常 浅层 隆起
  • 简介: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作为生态地球化学调查的基础工作,以快速查明表层土壤及其背景地球化学元素分布为目的。本文以安徽江淮地区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结果为基础,对安徽江淮地区耕地土壤及其母质中主要元素分布特征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得出:(1)大多数地区表层土壤微量元素含量与深层具有一致性和继承性;(2)各地土壤微量元素分布特征主要受成土母质类型控制,说明其成因与成土母质和成土过程等因素有关;(3)耕地土壤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异受施肥、灌溉和耕作方式等人为因素影响较大,且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性。

  • 标签: 江淮流域 土壤 成土母质 元素分布 成因特征
  • 简介:塔什库尔干杏子沟铁矿位于华南成矿区木吉-阿克赛钦Cu、Au(Fe)成矿带。研究从矿区元素背景特征、共生组合关系、空间分布、在各地质单元中的分布、时间演化规律、元素分布与地层、岩浆岩以及构造的关系等六个方面论述了铁矿区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对寻找铁金钼多金属矿种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 标签: 铁矿区 地球化学 新疆塔什库尔干杏子沟
  • 简介:通过分析江苏省15眼地热井的水样化学组分资料,得到碳酸盐岩地热水水化学特征以及Sr的分布规律,总结了江苏地区碳酸盐岩地热水中Sr水文地球化学特征,为碳酸盐岩中Sr的富集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

  • 标签: 碳酸盐岩 地热水 水化学特征
  • 简介:在分析总结前人科研、勘探、生产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大量野外观察、样品采集及室内综合对比研究认为,广东石人嶂钨矿区隐伏花岗岩体稀土元素含量远比世界的平均水平要低,轻稀土元素相对于重稀土元素富集,随着岩浆的分异演化,负铕异常慢慢增强,并向下有增强趋势;且该区花岗岩类具有高的δ18O值;因而该岩体应为同源岩浆结晶分异的产物,具有相同的物质来源,岩浆在结晶过程中存在着显著的斜长石分离结晶作用,矿区花岗岩类岩浆为地壳熔融产物。

  • 标签: 花岗岩 稀土元素 物质来源 石人嶂
  • 简介:扼要阐述了钾元素的生物化学作用,特别是钾元素对小麦、水稻、油菜等大宗农作物的生物化学效应,详述了成都平原土壤中全钾、速效钾的分布特征及其与地质背景的关系,提出了要保持本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注意合理使用钾肥.

  • 标签: 土壤 钾元素 成都平原 农业可持续发展 生物化学作用 分布特征
  • 简介:黑色岩系成因复杂,且与多金属元素成矿密切相关。对安徽石台地区下寒武统黑色岩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其富集Ag、V、U、Mo、As、Sb等多种金属元素。且在这套黑色岩系地层剖面中,其中部碳质页岩的金属元素富集程度比其它岩性的富集程度明显偏高。微量元素组成及相关元素比值显示这套黑色岩系形成于海相热水沉积作用,代表了一种非正常海水沉积。沉积环境由早期缺氧的还原环境逐渐向后期的半还原-氧化环境演化,反映早寒武世安徽下扬子海由海侵向海退的逐渐过渡。

  • 标签: 黑色岩系 下寒武统 微量元素 地球化学 古沉积环境 安徽石台
  • 简介:本文以第二代区域化探扫面Au、Ag、Cu、Pb、Zn、w、Sn等元素的图幅几何平均值的衬值及有关比值的资料,分析了秦巴、三江和攀西地区的元素背景值及其成矿特征,从而论证了各片区的找矿远景。

  • 标签: 衬值 比值 几何平均值 背景活化转移 成矿特征
  • 简介:1∶20万区域化探扫面圈定出“三江”地区北段某多元素异常带,呈北西南东向条带状展布。由W、Mo、Cu、Bi、U、Sn、Ag、Cd、Pb、Zn、As、Ba、Hg、Au等高中低温热液成矿与伴生元素组成于一体,具典型的浓度分带与组分分带特征。它位于玉龙斑岩铜矿带北侧,对该异常带的解剖,具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 标签: 多元素异常带 元素分带模式 斑岩铜矿 找矿前景
  • 简介:研究区位于巴音戈壁盆地因格井坳陷北端,通过该区巴音戈壁组上段粘土岩8个样品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表明,该地区样品稀土元素总量(ΣREE)偏低,LREE/HREE的值、(La/Yb)N的值及REE配分模式均为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相对亏损,表现为右倾,存在Eu的负异常,Ce元素处全部为基本正常或微量负异常。样品的(Ceanom)指数值总体反映了沉积时期水体的缺氧还原环境。(La/Yb)N的值间反映了长而缓慢的沉积,可推测水深较深,可能为湖湘沉积。物源分析结果反映巴音戈壁组上段粘土岩原始物质应来自上地壳,来自于活动大陆边缘和大陆岛弧环境的长英质物源。

  • 标签: 元素地球化学 巴音戈壁组 物源 塔木素
  • 简介:西准噶尔庙尔沟岩体主要包括钾长石花岗岩、角闪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它们有着相似的同位素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性.Ⅰsr(300Ma)=0.7040~0.7045.而εNd(T)=+6.6-+8.4.模式年龄(TDM)大约分布在0.37-0.62Ga时间上和早古生代岛弧建造和洋壳的形成时间大致吻合.庙尔沟地区后碰撞花岗岩的特征.反应其源区是来自亏损地幔.可能是早古生代期间形成的洋壳和岛弧建造.西准噶尔地区的基底是年轻的地壳,古老地壳即使有也非常有限.

  • 标签: 微量元素 后造山花岗岩 同位素 准噶尔盆地
  • 简介:“东胡林人遗址”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东胡林村村西清水河北岸三级阶地上,形成于大约1万年前后,是一处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自1966年被发现至今,先后历经了4个阶段,其中,1995年的再发现获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2001-2005年开展的规模性的考古发掘,成果丰硕。1985年该遗址被公布为门头沟区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被公布为北京市第二批地下文物埋藏区。为进一步展现东胡林人遗址的科学内涵及其文化价值,我们从综合研究、切实保护、规划定位、管理提升、公众参与等几方面提出了建议,并积极探讨如何以遗址开发利用为核心的文化旅游在实施当地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的引领作用。

  • 标签: 东胡林人 遗址保护 规划 文化旅游 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