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本文主要依据云南省档案馆新公布档案,在有关专家整理研究的基础上,对民国时期云南边疆开发方案进行补充研究;进一步分析讨论云南省民政厅边疆行政设计委员会及其"边政丛刊",认为民国云南省政府缺乏整体的边疆开发战略,也就没有具体细致、可操作性强的建设计划;但这一时期林林总总、异彩纷呈的边疆开发方案,虽然时过境迁,其闪光点仍然熠熠生辉,光芒四射,对于今天沿边地区的开放、开发战略构想也不无启迪;同时,在反复阅读、比对、研判的基础上,发现影印档案的编排也存在错漏,有的甚至文不对题。
简介:清朝建立前,满族统治者就与蒙古王公进行政治联姻,入关后又与降清的吴三桂、尚可喜等汉族上层人物建立政治联姻的关系。这些联姻都为清朝灭亡反清力量、统一全国、稳固边疆产生过明显的积极作用,但是“三藩之乱”之后,清朝皇室与汉族上层人物的联姻渐渐退出历史舞台。与此同时,蒙古各部控制着当时中国西北、西藏、青海地区,王公之间也通过联姻形成了微妙的多边关系网络,该网络又在清朝稳固西北、西藏的战争中被打碎。本文以相关文献为依据,重点论述从顺治时期至乾隆初期“满汉联姻”“蒙蒙联姻”等的演变,比较清王朝统治者对这些联姻态度的异同和变化,浅析这些联姻对清前期皇权稳固、边疆治理、国家统一的影响,讨论“满蒙联姻”具有持久性的外在原因。
简介:夷夏观念形成之后,在历史的延续过程中也发生着转变.作为边疆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政权,并在后期遭遇西方列强入侵这一千年未有之变局的影响,清朝统治者对夷夏观念认知的延续与转变历程复杂而多维.清朝统治者对云南边疆民族的认知及其调整,既是清朝统治者夷夏观念在具体区域的实践与表现,同时也丰富或增强了其变化与调整的典型性.清朝前期管控边疆蛮夷是为了防御邻邦蛮夷,而1840年后对边疆蛮夷的管理与对邻邦蛮夷政治形势的关顾,主要是为了抵御西方夷狄(列强),彼此之间又相互交织、渗透;尤其是在1840年之后的转变,促进了云南边疆民族对王朝国家认同感的强化,对近代中国国家疆域的稳定及构建产生了重要影响.
简介:清至民国的306年是陕西自然灾害频发的一个时期,其中危害最为严重的是旱灾和水灾,总计旱灾发生年193年,水灾发生年242年。根据资料分析,平均1.55年有一个旱灾年,1.26年有一个水灾年,频繁性是水旱灾害发生的一个显著特点;水旱灾害的发生还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增长趋势,其高发期也与“明清小冰期”的气候冷暖波动或冷暖交替时期基本对应;从灾害影响的范围来看,旱灾具有广泛性的特点,较大面积以上的旱灾年可占旱灾年总数的51.3%,水灾则具有局部性的特点,较大面积以上的水灾年仅占水灾年总数的29.34%;就水旱灾害发生的地区而言,旱灾主要集中于关中和陕北,水灾则主要集中于关中和陕南,地域性是水旱灾害的一个共同特点;水旱灾害的发生都具有比较明显的季节性,关中和陕北地区的旱灾主要集中于夏、秋二季,陕南的旱灾则主要集中于夏、春两季;陕西各地的水灾则以秋季为最多,夏季次之;水旱灾害在年际发生特点上具有各自的周期,陕北旱灾变化的周期是40、80年,关中是80年,陕南是20、50年,陕北水灾变化表现出35、90年的变化周期,关中和陕南为30、80年的变化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