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在线旅游的快速发展对在线旅游服务提供商提出了新的要求。与实体环境下的旅游服务提供者类似,在线旅游服务提供者也需要准确识别顾客需求,尤其是个体消费者的需求,进而进行精准营销。现有关于顾客需求知识的研究主要针对员工一顾客服务界面,在线旅游服务发生于人一机交互界面,服务提供者顾客需求知识的内涵和构成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本文通过对在线旅游服务企业的员工和使用在线旅游服务的顾客进行深入访谈,归纳了在线旅游服务提供者顾客需求知识的内涵、获取顾客需求知识的方式以及在这一过程中顾客扮演的角色,并提出了管理建议。
简介:以今东北为中心的广阔地带,在近代以前呈现着渔猎耕牧交汇或兼备的四大经济形态,并与华夏、东胡、[氵岁]貊、肃慎四大族系相对应.纵而言之,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以缔造的核心力量多次集中在这里孕育呈现:从商朝南下到“五胡乱华”、从鲜卑人在中原建立北朝到辽金两朝开拓中原,再到元、清两朝分别统一中国全部陆疆与中国整个陆海疆,大凡开局与收关的“重头戏”,都在这个舞台上登场.推究其深层原因,则与该区域塑造的经济生产方式、军政体制与文化性格息息相关,辽东历史上诸政权之统治民族正是凭借其尚武崇文的军政体制、勇于融合异族的民族政策、开放进取的文化心态,开疆拓土,统一辽东乃至最终底定中国.
简介: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得如火如荼,各方学者对乡村旅游方面的研究也可谓成果显著。而对乡村自助旅游者的深层期望研究却较为缺乏,但旅游者的期望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旅游者的决策行为。本文采用新一代消费者倾听工具中的隐喻抽取技术(ZMET)结合方法-目的链(MEC)调查乡村自助旅行者中的大学生群体发展乡村旅游之观点,通过构建受访者的心智地图与共识地图,得以了解乡村自助旅游者的深层期望。研究发现,乡村自助旅游者的最终期望集中在休闲、体验、情感、生态、产业五个方面。本研究亦根据研究结果为旅游从业者提供相关建议,作为其在产品设计策略、规划管理等方面的参考。
简介:本文回顾了近30年旅游目的地空间竞合关系的理论研究进展,发现传统理论在对旅游目的地空间竞合关系的研究中,没有充分考虑交通可达性和旅游需求的相关性作用,并认为只要存在资源差异性,近邻旅游目的地之间便可走向协同合作。为此,本文借助经济地理学的概念,提出区位一体化和相关多样性这两个影响因素作为近邻旅游目的地空间竞合关系理论的补充。本文认为近邻旅游目的地之间的合作关系存在两个条件:(1)当近邻旅游目的地处于同一交通网络,即实现了区位一体化时,两地之间才有可能形成合作关系,否则相互替代性很高,也可能完全不相关,没有竞争关系;(2)当近邻旅游目的地之间旅游资源的相关多样性程度越高时,两地的空间关系走向合作的可能性越大,旅游目的地形象可能从遮蔽走向叠加。
简介:针对中国乡村旅游空间实践中存在的空间生产非正义问题及其制度缺陷症结,在空间正义和依法治旅语境下,文章通过对地役权的空间再生产权能、权能空间生产及其空间正义的系统阐释,并结合多个乡村旅游案例的分析,构建了旅游地役权的权能空间再生产与空间正义实现概念模型,以期探寻中国乡村旅游地空间正义实现的法理路径。研究表明,地役权可以凭借其需役地和供役地的权能空间再生产及其权利人之间的竞合博弈机制,将物权与空间生产联系起来,使当地居民的资源环境权益与旅游开发企业的资本权益实现有法(律)可依;空间生产正义与分配正义的有机统一实乃地役权制度的题中之义,启用地役权正当其时,并将有助于建立乡村旅游地的空间正义法治体系。
简介:"乡愁"涉及空间和地方,且与人之情感密切关联,故关于乡愁的研究与地理学密切相关。文化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指引人们的空间实践。文化地理学的任务之一则是从文化上理解和评判空间和地方的现象。本文分析立场是人文主义地理学,以及由之派生的道德地理学。本文从空间和地方两个维度分析乡愁的背后的道德,并列举了较为成功的乡愁实践案例。归纳出的结论有三:第一,乡愁的道德具有大小、距离、移动性的空间维度。第二,乡愁的道德具有身体层面、经验层面和社会建构层面的地方性质。第三,无论是空间道德评价还是地方道德评价,都在回答对自己、对他者、对自然的态度,在评判留住乡愁的空间规划实践是否"合理"。本文最后提出了文化地理学关于乡愁空间道德和地方道德的分析框架,以供读者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