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关于的说明1.编写的缘起与目的"人文奥运与民间文化理论研讨会"的组织者认为:民间文化在"人文奥运"的理念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也就是说,人文奥运中有民俗,民俗需要抢救,抢救需要普查.但北京的民俗文化调查、研究工作目前展开得还相对缓慢.
简介:<正>各位来宾、朋友们、同志们:今天,我们怀着十分喜悦的心情欢聚在一起,庆祝南京博物院建院六十周年,同时为南京博物院新的展览大厅举行奠基典礼。我谨代表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向远道而来参加庆典活动的海内外专家、学者和朋友们表示诚挚的欢迎!南京博物院从一九三三年开始筹建,到现在已经有六十年的历史。六十年来,许多专家、学者为南京博物院的建设和发展历经艰辛,付出了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建国以后,在上级领导和社会各方面的关心、支持下,经过全院同志的共同努力,南京博物院在文物征集陈列,考古发掘,科学研究,培养专业人才,进行爱国主义、历史唯物主义、革命传统教育,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和促进对外文化交流等方面,都作出了很大的成绩和有益的贡献。
简介:<正>蛇,是极常见的爬行动物,其身体修长无足,舌分两歧,鳞饰斑烂,形象狰狞。蛇类分布区域广远,出入于浓密的树木草丛间,居住在阴冷的洞穴里,予人以神秘感觉。因此,自古以来,人们就对蛇怀着畏惧与崇拜的心理,古代希腊、罗马、埃及、印度、东南亚、日本、美洲等许多地区都存在着有关蛇类的千奇百怪的神话传说、形形色色的崇拜与禁忌。在古代中国,蛇与民族的象征物——龙的关系极密切。龙是想象中的神物,是古人综合了许多种动物的特征而产生的,其原型的主体便是蛇。我国传世的典籍中有许多关于蛇的记载,近现代也常可见到与蛇有关的民俗。田野考古学兴起以后,地下出土的古代艺术品又使我们看到了古代宗教和艺术中蛇的最直观的形象,其内容之复
简介:<正>各位首长、女士们、先生们、同志们:我代表南京博物院全体工作人员,热烈欢迎各位贵宾莅临我院,参加我院建院60周年的庆祝活动,对你们过去给予我院的热情指导、亲切关怀、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南京博物院的前身,是1933年蔡元培先生倡建的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年代,中博的学人历尽艰辛,将数十万件珍贵文物播迁西南,并在那里开展考古发掘与民族学调查工作,直到抗战胜利后,又从四川迁回南京,他们为南京博物院的创建和保护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作山了重要贡献。建国后的1950年,我院正式被命名为国立南京博物院,先后隶属于中央文化部文物事业管理局、华东行政委员会文化部和江苏省文化局领导。1958年,我院与江苏省博物馆、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合署办公,性质确定为历史艺术性博物馆。
简介:20世纪70年代伴随着日本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剧,民俗学面临着研究对象消失的危机和如何应对变化进行学科自身调整的迷惑。柳田国男离世后,人们对柳田思想在继承的同时开始进行反思和重新解读。对于柳田确立的"日常态-非日常态"的分析概念,波平惠美子于1972年首先提出了第三元素的"污秽.晦气"(KEGARE)概念,之后引发了和樱井德太郎之间的"波平.樱井之争"。论文将围绕20世纪70、80年代日本民俗学界出现的这场"日常态-能量枯竭态-非日常态"的学术争论,对该民俗学研究的基本课题作出客观全面的梳理,考察其在民俗学史上的定位和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