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1927年12月3日《北洋画报》刊出了名国民党官员伸手要官的封信的影印件.笔者读了,不由得感到吃惊.卖官买官自古就有;走门路,通关节,求取官职,也古已有之.但要官这种只能在背后干的勾当,用文字记录下来,并且公诸报端,恐怕是闻所未闻.《北洋画报》刊载上述影印件时,加了个标题:《国民党人物求差使之封书》.并介绍有关背景如下:此函乃奉军作战时,所获敌方函电之种.系直隶国民党党部代表魏树鸿致晋军第二军军长杨爱源书.可以窥见所谓党员者,亦不过以猎官为务.而阎军内部之争执,亦可于函中窥见之.本报辗转从他方面觅得原函照片,特附刊于此.

  • 标签: 《北洋画报》 国民党党员 感到吃惊 走门路 国民党人 中国国民党
  • 简介:清华简《金滕》与传世本在内容上大致相合,但所存在的些异文颇可注意。本文就简本“秉璧音硅”之“音”及相关文字做了深入探讨,指出其应释读作“戴”,义同于“加”,今本“植”乃是其同音借字;并对上博简以及清华简((系年》中的有关字做了进步讨论。

  • 标签: 清华简 金滕
  • 简介:《红楼梦》第105回贾府抄家罪名之为府内发现诸如金银器具、成衣皮料等“禁用之物”,抄家名物单上尤为详记38种成衣皮料名目及其数量,其中之海龙皮在现有相关文本注解和翻译中存在不同释义。本文从价格、产地以及康乾时期皮料贸易等角度考证认为海龙皮是康乾时期价格昂贵的宫廷御用及朝服成衣皮料,与被混为物的水獭皮在价格及准用群体上有明确差别。

  • 标签: 《红楼梦》禁用之物 海龙皮
  • 简介:国家的统一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发展史上最耀眼的篇章,又是最牵动国运民心的顶级主题。张文木博士的这篇文章是其〈(2015战略研究报告·深入学习毛泽东战略思想》的第节。研读此文,了解文中披露的珍贵史料,可以让我们体会其精辟的比较分析中所具有的历史纵深感和开阔的国际视野,从中更加理解国家统一对于实现中华复兴的伟大中国梦的生死攸关的现实意义。

  • 标签: 国家统一 中华民族 国际视野 中华复兴 发展史 毛泽东
  • 简介:《清史稿》卷二六六云:励杜讷,字近公,直隶静海人。励氏自静海北迁,讷以杜姓补诸生。康熙二年,纂《世祖实录》,选善书之士,讷试第。……十九年,授编修,充日讲起居注官。二十一年,奏请复励姓。……四十二年,擢刑部侍郎。卒。……子廷仪,字南湖,康熙三十九年进士。……(雍正)十年卒,谥文恭。子宗万,字滋大,康熙六十年进士。……(乾隆)二十四年卒。子守谦,嘉庆十年进士,官编修。自杜讷以诸生受知遇,子孙继起,四世皆入翰林。

  • 标签: 《清史稿》 勘误 励守谦 中国 历史典籍
  • 简介: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张学良就像个活的影子,没有人不知道他,但也没有人见过他'(李达编著:《台湾风云名人录》,香港广角镜出版社1986年版,第129页).如今,这位世纪老人已离我们而去,但他传奇的生,坎坷的经历,特别是他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却石刻铁铸般永远印烙在每个中华儿女的心间.回顾张学良将军的生,'和平统一,息争御侮'是他贯的思想、终生的追求.从东北易帜、武装调停中原大战到西安事变,直至身陷囹圄,为之奔走和不能忘怀的都是祖国统一大业.有学者说得好:'张学良是中国统一的象征.'(胡玉海:《张学良的国家统一观》《辽宁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8期)追忆张学良的生,他不仅是中国统一的象征,更是祖国统一的伟大践行者,是维护和促进祖国统一的'千古功臣,民族英雄'.

  • 标签: 张学良 调停 东北易帜 中原大战 西安事变 将军
  • 简介:《明史》卷285“文苑传”中列有“顾德辉”传,中华书局出版之校点本断句为:“顾德辉,字仲瑛,崑山人。家世素封,轻财结客,豪宕自喜。年三十,始折节读书,购古书、名画、彝鼎、秘玩,筑别业于茜泾西,日玉山佳处,晨夕与客置酒赋诗其中。

  • 标签: 中华书局 标点错误 《明史》 校点本 中国
  • 简介:四库馆臣谓《树萱录》书,《崇文总目》误归“种植类”,致为郑樵所讥。实际上《崇文总目》并无此失,出错的反而是受馆臣褒扬的郑樵。

  • 标签: 四库全书总目 崇文总目 树萱录
  • 简介:本文所说的"汉字统一",是指现行汉字印刷体的标准化问题;根植于汉语的汉字,历史上不断得到整理并实现统一;服务于汉语的汉字,繁化简化并存而以简化为主;讨论繁简字问题,必须排除论域不具同性的议题;寻找繁简字统一方案,应该正视问题、加强研究,遵循规律、实事求是;大陆简化汉字是不可替代的统一基础,繁简字的最大公约数是探求统一的方向。

  • 标签: 繁简字 现行汉字 汉字统一
  • 简介:文章简要论述了清康熙统一台湾的形势、策略与过程。先是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主义者,为祖国光复了台湾,大有功于中华民族。但时移势异之后,郑氏子孙在台湾变成地方割据势力,阻碍了国家的统一。康熙本拟和平解决台湾问题,频频遣使过台招抚郑氏,与之谈判。然郑氏拒不就抚,坚持割据立场,甚至谋求海外独立。康熙遂决计以武力攻取台湾,而在澎湖战大捷之后,仍兼行招抚政策。郑氏势穷力蹙,慑于兵威,即纳土归降。康熙完成了台湾与大陆之间的政治统一,促进了台湾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东南海防,有利于抵御防范西方殖民主义势力的入侵。

  • 标签: 台湾经济 郑经 施琅 姚启圣 台湾问题 刘国轩
  • 简介:《诗法初津》作者叶弘勋为吴县东山人,非吴江震泽人,而自署"震泽"所指为太湖。其为晚明苏州府学诸生,师从葛龙学诗,与其二子御夏、三子昭夏为友。入清弃儒冠,顺治末年居吴门,与金圣叹有论诗之举,并在其《诗法初津》引述了圣叹有关杜诗的评语。

  • 标签: 《诗法初津》 叶弘勋 金圣叹 清初诗学
  • 简介:陈独秀的国家统一观经历了前后截然不同的两大阶段.第阶段,他主张国民党、进步党、北洋官僚三大势力平分政权,实行联邦制以结束国家的分裂状态.这时期陈独秀对国家统一问题的认识是模糊的、肤浅的乃至于错误的.第二阶段,陈独秀的国家统一观发生了质的变化,提出了通过人民革命方式,打倒帝国主义与军阀,最终建立中华联邦共和国等系列观点,从而构成了关于国家统一的完整的思想体系.陈独秀的国家统一观虽存在若干失误,但与同时代人比较,仍不失为最激进、最彻底、最可行的国家统一观.

  • 标签: 陈独秀 国家统一 人民革命 民族自决 联邦制
  • 简介:、序言所谓西海,是指北起渤海湾、西朝鲜湾,南至中国东海北部,联系韩半岛和中国大陆东部的内海.而在韩国古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西海,主要是指除渤海湾之外,经过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联系上海以南的杭州湾的宁波(明州)和韩半岛的海域.到统一新罗的后半期为止,韩中两国的交流主要是利用西海的北半部.中国的先进文物及西域的文化等通过黄海传入的同时,也开始了三国的势力通过西海向海外扩展的时代.不可否认,西海是韩国古代国家成长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文化空间.

  • 标签: 西海 新罗 繁荣 中国大陆 文化空间 山东半岛
  • 简介:1917至1918年的南北统一战争,持续时间较长,涉及区域甚广,卷入人员众多,牵扯问题错综复杂.过去的论述大多从孙中山领导的南方护法运动的角度,本文则以当时北洋系军阀首领及北京政府核心人物段祺瑞为研究主体,着重探析他的武力统一政策的失败原因及其对民国政局的影响.作者认为,段祺瑞武力统一政策的失败,既有必然性,亦有偶然性,既有内在原因,亦有外在原因,是在内忧外患、云诡波谲的时代背景下,各方势力、各种矛盾冲突调和的结果.段祺瑞发动和领导的南北统一战争的失败,是北洋皖系统治由盛转衰的重要标志,并对其后的五四运动、直皖战争乃至北伐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产生多方面的难以估量的影响.

  • 标签: 段祺瑞 北洋皖系 南北战争 武力统一政策 失败原因
  • 简介:<正>公元十七世纪中叶,中国大地上展开了场异常激烈复杂的阶级、民族斗争。斗争的结果,新起的清王朝消灭其他敌对势力,实现了国家统一。这次统一重新开始了社会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经济生产逐渐有了恢复和发展;加强了多民族国家内部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加强了

  • 标签: 多民族国家 社会比较 十七世纪 民族斗争 文化联系 经济生产
  • 简介:语文,自1902年自立"门户"以来,似乎就没有过上几天安宁的日子:前天是"文"与"道"的"大打出手",昨天是工具性、政治性、思想性的"分分合合",今天是文学派、语言学派的"水火不容"……"内忧"此消彼长,"外患"接踵而来。1997年,社会各界口诛笔伐,句"误尽苍生是语文"的责难把语文钉在了耻辱柱上。

  • 标签: 工具性 文道统一 人文性 语言学派 语文 思想性
  • 简介:张学良人生百年,直致力于国家和平统一,并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个人代价,甚至是半生的自由。当他到了晚年回首往事的时候,并没有计较以往的个人代价,而是沿着民族要独立,国家就得强大,国家要强大就得统一的思路继续前行。在回顾历史、总结人生经验的同时,他把注意力很大程度上投在了两岸统一问题上,并从国家未来、台湾岛情、国际局势三个角度谈了他对于两岸统一重要性的理解、统一难点的症结所在、破解困局的办法等。“要问山下路,须问过来人”

  • 标签: 两岸统一 统一问题 张学良 纵论 人生经验 和平统一
  • 简介:中国地域辽阔,方言不,但是以北京方言为标准的普通话最终成为人们相互沟通的桥梁。而普通话的推广,确有个很长的过程。中国文字虽然在秦代就实行了统一,但是语言直未能统一,给人们相互交流带来了许多障碍。特别是随着近代列强的入侵,建立租界,导致中国母语的进步分裂。中国首创拼音文字的人是福建省同安县人卢赣章。他早年学过英文,后来帮助在厦门传教的英国教士马约翰翻译《英华字典》,对英

  • 标签: 马约翰 中国地域 张士一 辛亥革命爆发 国音常用字汇 林辂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