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0 个结果
  • 简介:孙中山的民权主义,包含着某些宪政因素,但与宪政的要求相去甚远。19世纪末叶的中国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主要任务不是从事国家建设,而是驱逐外国势力和推翻封建帝制,为建立新国家扫清障碍,由此决定了主要服务于当前革命运动的民权主义不可能遵循宪政的逻辑。不过民权主义中关于未来中国政治制度的目标设定,仍具有相当的宪政意义。

  • 标签: 民权主义 国家自由 训政 五权宪法 以党治国 宪政
  • 简介:文章以青海省两市六县婚姻登记档案为例,通过1994-2015年间城镇居民民族通婚的登记结婚与离婚数据,尝试分析青海省世居城镇居民的“互嵌”情况,并附以田野调查数据加以验证,研究当地居民的民族通婚情况与意愿,以期对当前青海省主要世居民族城镇居民的族际关系质量和族际社会整合程度作一判断。

  • 标签: 民族通婚 青海 民族互嵌
  • 简介:探讨礼俗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西方人类学家以"礼物交换"为切口,早开先例。虽然他们对于经济主义原则是否完全适用于"崇高性"礼物交换过程,还持有争议,但是基于礼俗消费的人类学研究视角已波及全球。中国素为礼仪之邦,礼俗文化及其礼俗消费持久且深厚。近来,除了继续围绕国家"大传统",探讨影响经济发展的制度性因子之外,关注民间"小传统",探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非制度性因子,正逐步深入。就广西而论,学者运用"文化—经济"分析模型,探讨了近代本土礼俗文化及其若干经济发展问题,但研究略显"泛民俗化","消费研究"还有待完善。桂东南区位优势明显,礼俗消费及其"礼俗史"发展独特,建构出一种兼容岭南"那文化"古典式的农耕品性、泛北部湾船埠河海贸易模式和多族群传统手工制作等特色于一身的"礼俗经济"体系,是深入研究广西传统"礼俗消费"的一个典型实例。

  • 标签: 礼俗 消费经济 小传统 桂东南 经济人类学
  • 简介:现实主义”一词源自西方,现实主义文学出现于“现实主义”一词之前。

  • 标签: 现实主义文学 滥觞 浙江
  • 简介:人口数量是反映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不少学者在论著中,从不同的侧面提出了他们关于宋代城市等级的看法,研究思路都是通过广泛搜集文献记载中偶存的宋代城市人口数据的片断信息,归纳得出结论,但相互间歧见颇大。其实,宋人关于城市人口规模的表述更多地是出于意象,宋人的这种意象,与其说主要依据于实际人口数量,不如说依据于城市的行政地位,因此在时人意象中城市规模的差序格局就形成了都城百万家、路治十万家、州军与重要县城万家以及一般县城数千家这样几个等级分明的序列。这说明至少就某种程度而言,在两宋士人的心目中,城市的行政地位比它们的实际规模更为重要。讨论宋代城市发展史不应忽视这一史实。

  • 标签: 宋代 城市 人口规模 意象
  • 简介:保安族在50年代被正式识别为一个民族,对其族源曾有多种观点。但是在建国50年后,保安族的历史和族源观被再次重构,这个过程既反映了现实民族关系对历史书写的映射,也反映了民族精英在历史重构中的能动性。对保安族的这个实例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现实社会因素能够如何影响民族历史的构建,这个案例所反映出来的族群历史建构模式对于研究我国的“民族历史建构和族群群体的认同结构也颇具启发意义。

  • 标签: 民族历史 构建 社会因素
  • 简介:语文是什么?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者,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意即语文既指口头语言,也指书面语言,语言为语文的本体。

  • 标签: 语文教学 口头语言 书面语言 叶圣陶
  • 简介:我国迄今没有法定意义上的国花,历史上却有一些传统说法和既定事实。唐宋以来,牡丹、梅花雄视群芳,深受人们推崇。明清时北京地区有些牡丹景点以"国花"命名,民国初年人们多视牡丹为国花。"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人们对牡丹的国花之称出于帝制时代、意在富贵荣华等多感不满,而主张选用富含精神品格象征意义的菊、梅等。北伐战争胜利后,南京国民政府内政、教育等部门拟议梅花为国花,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1929年2月,国民政府正式通令全国以梅花为各种徽饰,客观上承认了梅花的国花地位,社会各界更是热情响应,造成梅花为国花的既定事实。深入审视上述国花有关历史,有这样几点经验和启迪值得注意:一、国花是重要的国家象征资源和民族文化符号,广大民众对此有着普遍的文化期待和知识需求,必须引起重视。二、国花是"国家大事",以国家层面的政治决议、法律法令最为权威,是解决国花问题最理想的方式。三、牡丹、梅花双峰并峙的地位是历史地形成的,民国间对牡丹、梅花前后不同的选择充分体现了两花象征意义的两极互补,两花并尊是我国国花的最佳选择。四、牡丹、梅花作为我国国花的历史值得全面尊重,牡丹、梅花是海峡两岸全体中国人共同的国花,两花并尊是中华文化兼融并蓄、国家和平统一的美好象征。

  • 标签: 国花 牡丹 梅花
  • 简介:方志之于地方民俗的记载,就其体例及其书写内容而言,古今皆未成大体的范式,笔人人殊,一部志书一个样,之间差异较大。多年来,方志学界关于民俗编纂的研究鲜见,只在第二轮修志提出方志创新后,才多少露出一些端倪。一部完善和成功的志书,应是一方地域包括民俗民风在内的史料之全书。试想,作为“一方之全史”的地方志,倘缺少民俗部分,尤满汉全席之缺了一道大菜,那么一部方志应是不完整的方志;而如果对于民俗的记载或失体、失史、失实,也将是不成功的方志。因此,探究、规范方志对民俗的编纂,应是当下和今后方志学界首当其冲的一个重要命题。

  • 标签: 新方志 民俗 编纂 思考
  • 简介:孙中山出生于落后而又封闭的农业宗法社会,因此在12岁以前对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直至12岁前往夏威夷,"始见轮舟之奇,沧海之阔,自是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这才知道中国之外还有这么一个无比广阔的世界,特别是近代文明已经高度发达的西方世界。

  • 标签: 孙中山 理想与现实 亚洲 西方世界 宗法社会 近代文明
  • 简介:古人说:“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方志作为“一方之全史”,是记载一个地区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从自然到社会,从政治到经济,从历史到现实,从人物到风貌一应俱全的全面、系统、准确的社会大观的综录,可以起到“资治、教化、存史”的作用。

  • 标签: 志书 方志 风貌 天下 以史为鉴 古人
  • 简介:<正>白寿彝先生倡议召开并亲自主持的这次史学史座谈会,是我国史学史工作者的一次空前盛会。我在六十年代初,曾在北师大学习中国古代史学史,也一度讲授过这门课程。此后,由于工作的需要,我已改教中国古代史、秦汉史。不过,对中国史学史仍然有很浓厚的兴趣,也利用业余时间断断续续地作过一些探讨。我以为,近年来整个史学界和中国史学史的

  • 标签: 现实作用 中国古代史 我国古代 白寿彝 中国史学史研究 史学界
  • 简介:罗伯─格里耶与现实主义杨令飞Resume:Existe-t-iluneliaisonentrelerealismeetlenouveauroman?Cetarticleessaiededevoilerdeselementsrealistesdansl...

  • 标签: 现实主义 格里耶 巴尔扎克 旅行推销员 资本主义 新小说派
  • 简介:一阳光和风雨交替沐浴着滇西北的沧阳小城,时而为它涂抹上一层亮色,时而使它弥漫着迷离的雾气。在阳光和风雨的侵蚀中,时光一年又一年悄悄从这个小城溜走,留下的是传说、历史,还有脆弱的纸张、泛黄的典籍和风干的记忆。曾经宏伟的澜沧卫城、喧嚣的马帮商旅、沧桑的茶马古道,都被定格在了历史的不远处。对于人们来说,从明朝初年的洪武调卫算起,600多年该是一段多么漫长的时光。

  • 标签: 历史与现实 他留人 茶马古道 明朝初年 滇西北 小城
  • 简介: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在川、陕、甘交界的秦巴山腹地。有一个神秘而古老的部族,在人类历史不断更迭、发展的进程中,她依然保持着自己鲜明的部族记号;在现代文明纷繁的天空中,她如一颗明亮的星子突然惊艳了世俗的眼眸。他们带着自己的图腾、自己的神秘、自己独有的个性走进我们的视野,他们就是甘肃白马人。

  • 标签: 白马人 现实世界 《游褒禅山记》 样本 人类历史 现代文明
  • 简介:师宗不荒凉,名人曾泛光。150多年前,出自云南师宗县的窦垿和与他有亲戚关系的何桂珍,就是一朝名士,声扬遐迩。惜乎进入社会主义时代以来,人们在追求着、创造着和感受着社会主义的文化精神时,对一些生活和活动于封建社会、身上习染着封建思想糟粕的历史名人。要么避而不谈,要么斥以罪名,因而诸如云南师宗县的窦±序、何桂珍等曾经红极一时、名贯滇域的历史名流,不惟云南学术界、文化人未予重视。在师宗县本土,也似乎渐渐被忽略淡忘了。

  • 标签: 学理思想 云南 师宗县 生平事迹 儒学 哲学思想
  • 简介:雷沛鸿(1888—1967),广西南宁市人,著名的中国现代教育家。早年留学英、美、德等国,加入中国同盟会。四度出任广西省教育厅厅长,曾任广西大学校长、广西教育研究所所长。五次出国考察教育。先后创办国民基础教育、国民中学、西江学院,致力于建构“民族教育体系”,形成特色鲜明的教育理论。

  • 标签: 中国同盟会 教育家 国民 出国考察 留学 广西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