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关于西周雅乐到底是无“商”声还是无“商”调的问题的争论,由来已久,从汉代的郑玄开始直到现代的许多学者,仍就对此问题有着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本文通过综合前人对此问题的研究成果,并结合历史文献,对《周礼·春官·大司乐》、《荀子·王制》及《乐记·宾牟贾》中有关“商”的问题的记载重新作以解释,并由此得出:西周雅乐是无“商”调,而非无“商”声,雅乐无“商”调与编钟无“商”声并不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的结论。
简介:本文针对以往学术界有关鼓吹乐的起源提出质疑,溯流探源,实名之辨,对鼓吹乐的历史脉络进行了详细地梳理,着重指出鼓吹乐的起源由来已久,它追溯于远古,酝酿于先秦,得名于秦汉,传承于万代.从昔日的皇宫贵族到今日的庶民百姓,瞬间的美感经验凝聚着多少年的沧桑巨变,独有的艺术价值在新的世纪向现实洞开,在中华民族音乐的发展历史中独树一帜,在传统音乐的河流中奔腾向前.
简介:西晋潘岳的《笙赋》中第10句提到了“熟簧”一词。关于潘岳所说"熟簧"的质料,文章的作者从文献记载、考古材料、《文选》注释版本、引文语法结构这四个方面对潘岳《笙赋》中所载"熟簧"进行初步考辨,认为潘岳《笙赋》中所说的“熟簧’’为竹制这一结论。
简介:元人燕南芝庵《唱论》是一部论述我国古代声乐艺术的著作,内容涉及元曲体裁、结构、宫调、演唱技法等诸多问题。全文结尾有“词山曲海,千生万熟。三千小令,四十大曲”之语,此处之“大曲”并非指“宋教坊大曲”,而是指元北曲杂剧与诸宫调,“四十大曲”则是泛指元北曲杂剧与诸宫调作品数量多。芝庵在观念上用“大曲”指称元北曲杂剧与诸宫调,实际反映了其对大曲与元剧曲音乐之间演化关系的认识。
简介:朱熹的禁戏历来被视作理学禁锢民间音乐的枷锁。本文拟从“存天理、灭人欲”的内涵、“禁戏”的历史背景、福建地方民俗等几个方面对此加以辨析,力图以更加客观全面的眼光看待朱熹的禁戏措施,还其更加公正的历史评价。
简介:"昆弋腔"本是昆腔、弋阳腔(弋腔)的合称。如清代以来北京的昆腔、弋腔常常合称"昆弋",兼唱两腔的戏班称为"昆弋班"。近数十年来又有研究者认为"昆弋腔"是吹腔的别名(或其前身),这种认识的形成与清乾隆年间刊行的剧集《缀白裘》很有关系。《缀白裘》主要收录昆腔戏,同时也收录了一些昆腔以外的杂腔
简介:关于《鸣凤记》的作者,不外有三种说法:一是王世贞;二是无名氏;三是王世贞门人。认为是无名氏的,多依据明代曲论家的记述,因为在他们的多种著述里,大都把《鸣凤记》归入无名氏作品之列。如吕天成《曲品》下卷,把剧作分为"旧传奇"、"新传奇"和"作者姓名有无可考"三类,《鸣凤记》就被列在第
简介:本文通过对唐燕乐七角调音阶的考释,推论出唐燕乐为清乐、俗乐音阶并用之宫调体系。宋宫廷燕乐由于受统治阶层推崇雅乐为正、燕雅合一思想的制约,实则已被纳入雅乐之宫调体系。唐、宋两代燕乐宫调体系之间在乐学性质上的差异,是直接导致宋代教坊的燕乐用调失落为十八宫调的真正的原因,而成为中国音乐发展史上的一种奇特现象。唐燕七角调虽然自宋代起已在宫廷音乐中已名存实亡,但在民间却依然有所传承与保留的渠道,至今仍能从一些民间流传的乐种中找到其遗存。
简介:清代许多曲家,其生平事迹往往湮没不彰;其生卒年,在清人的戏曲书录中,也常常失载。而检索近人编纂的一些戏曲专著和工具书,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清代卷》(中华书局,1996年)、《中国曲学大辞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等,相关的记载又或
简介: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幅南宋宫廷画师所作的艺术珍品《大傩图》。20世纪80年代,有学者撰文指出该图与《周礼》等古代文献所记载的傩形象不符。此后,学术界基本形成共识,认为《大傩图》名不副实。本文通过文献梳理,认为宋代大傩世俗化发展达到极点,成为包罗万象的世俗歌舞表演,该图正是当时大傩实际情况的真实写照,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历代傩仪式歌舞的变化。
简介:<正>《味兰簃传奇》包括《侠女记》和《烈女记》两种。今国家图书馆藏有《侠女记》同治刊本和光绪七年刊本,《烈女记》有光绪七年刊本。《侠女记》卷前有作者写于同治辛未十一月望冬的《自序》、卷末有《主人杂记》和作者的题词。全剧共
简介:<正>《凄凉犯》是白石自度曲中的一首犯调曲。古人作曲用犯调,是取其声韵的变化,给人以清新美听的感受.“一曲中间,必有忽焉转易其音调者,盖取其声韵之变,最为奇妙。”(明蒋克谦《琴书大全·曲调上》)陈旸《乐书》云:“明皇时,乐人孙处秀善吹笛,好作犯声,时人以为新意而效之,因有犯调。”这里的犯声即犯调。犯,是侵犯。犯调即犯入他调。因犯调在唐代早已被熟练运用,所以元稹的《元和五年,予宫不了,罚俸西
简介:明万历以后,曲坛上形成了两大流派——玉茗堂派和吴江派。两派展开了长期的论争,论争的焦点即在于如何处理剧本内容和戏曲格律的关系。作为吴江派的领袖人物沈璟,他感到戏曲格律的重要性,便在前人的基础上编纂了一部南曲谱——《南九宫十三调曲谱》。尽管沈谱有着较高的价值和积极意义,但它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沈璟在编写之时,往往不尊重原文随意改动,态度不够谨慎,致使失误之处颇多。从另一方面来讲,在当时的戏曲
简介:<正>西汉以前,我国的文化只是一种单一的、主要是在汉民族背景下发展的文化。佛教的传入,标志着中国文化第一次同外国文化的接触。千百年来,这一外来的宗教和我国固有的传统文化已由传入交流而融汇成为整个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和儒、道等学派一起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某种文化心理结构和性格特征。作为宗教文化,一般包含哲学理论和文学艺术两个方面。宣传教义最有效的莫过于采用
简介:侯阳高腔是婺剧高腔中的一个分支腔种,但关于其命名的涵义问题众说纷纭。难成定论。本文从腔调衍进中的侯阳高腔、“侯阳”腔名既往释义辨疑、侯阳高腔真实内涵解意、“喉阳”腔名命义人文阐释等四个方面,将“侯阳高腔”置入腔调衍进史的背景之中,对其命名涵义给予概念讨论、学理辨识,进而提出个人新解。笔者认为,当下见诸地方戏文献的所谓“侯阳高腔”其实是“喉阳高腔”的通假,“喉阳高腔”称谓是综合采用“声歌演唱特性”和“艺术风格特征”两个艺术因素给予命名的,高度凝练了此高腔的腔调艺术特征。
简介:参军戏的起源和得名等问题,向来是困扰治戏曲史者的难解之谜。大体而言,在参军戏之体与参军戏之名始于何时这个问题上,一部分研究者持参军戏之体及名均源于东汉石耽的观点,另一部分研究者认为参军戏之体源于东汉石耽,参军戏之名源于后赵周延。
简介:唐代李肇《国史补》载有一段王维"观图辨乐"的事情,这是中国历史上所见最早的关于音乐图像学的记录。但三百多年后被北宋沈括所否定,并在其后的历史中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而实际上,王维"观图辨乐"并非虚妄;沈括所言也并非确论。这段久远的故事却说明了中国古代音乐图像学的历史及其道理。
简介:社火是一种文化事相。具体说,是中国农业社会汉民族地区的文化事相。作为文化事相,包括社会因素、宗教因素、组织因素、文艺因素。因此,与其追溯社火的'起源',不如研究其'发生',因为它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促成的。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社火'起源于火崇拜和火神崇拜,甚至具体到图腾时代的火神祝融,乃至火神
简介:<正>在中国戏曲史上,经常有"弦索"及有关名称出现,有代表乐器或器乐曲名的"弦索";代表明代俗曲的"弦索调";也有代表清代小戏"弦索调时剧";更有代表弦索俗曲派生出的戏曲剧种的统称"弦索腔"。但是内涵不一,互有混淆,使初
简介:现今,有关中乐器的定名及形制问题基本上都以杨荫浏先生的观点为准,但是笔者在对中载有乐器的篇什进行研读的过程中发现,仅就创作的时代和地域而言,诗篇中某些乐器的定名及形制还需进一步仔细斟酌.
“商”声、“商”调之辨
鼓吹乐溯流探源及实名之辨
潘岳《笙赋》"熟簧"之考辨
芝庵《唱论》之“四十大曲”考辨
朱熹“禁戏”辨
“昆弋腔”辨疑
《鸣凤记》作者考辨
唐宋燕乐二十八调音阶辨异——兼论民间工尺调名之传统乐学涵义
清代曲家疑年考辨
南宋《大傩图》名实新辨
《味兰簃传奇》作者考辨
姜白石自度曲中的犯调与《凄凉犯》和《疏影》——白石道人自度曲声律考辨之五
冯梦龙《墨憨斋新定词谱》考辨
梵呗窥源佛曲辨宗
婺剧“侯阳高腔”命义辨考
参军戏起源与得名旧说辨误
王维“观图辨乐”与音乐图像学
“社火”辨——兼论中原传统社火的发生
中原弦索调与弦索腔辨疑
《诗经》中某些乐器的定名及形制考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