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明心见性是佛家词汇,是禅宗修止观而悟道的真理。明心指修观自己的真心;见性则是体察自己的真性。如能止观到自己本真的率性,必须先得开示,明晰直指本心,初明本心,终见不生不灭的本性。明"心"而见"性",正是视觉艺术教育和视觉图像研究的两条必经之路,一条是发掘内"心"——应物而象形,这必然是视觉艺术教育主流的也是现代图像学的高阶模式。另一条则是体察真"性"——随类而赋彩,这是与之相应,并试图回归于图像本体的思考。而康定斯基所引入的"点、线、面",作为视觉化的本体语言的思考,则为本文研究视觉图像传达和艺术教育的内在动力提供了重要基础。带着上述思考和启示,我们将就明"心"而见"性"在视觉艺术教育之中的必然联系,及其作为视觉艺术创作原动力的必然性,展开分析立论。
简介: 运用各种技巧,造成印面上的对比与冲突,从而生出篆刻的势态之美,这种美在形式上对视觉具有冲击力,使作品醒目、夺人.与这种美相对应的是篆刻的另一种美,就是冲和雍容的和谐之美.这一类型的篆刻虽然在形式上不如前一类型变化丰富,印面的第一印象也不那么醒目夺人,但细细品读之间,会感到其韵味悠长.这种隽永悠长的美,历时而不磨,那些传世的汉印,不管后世篆刻的潮流如何变迁,不管篆刻的观念如何新颖,当我们回首去看这些两千年前的历史陈迹的时候,汉印中那种平静、醇厚、朴实无华的美永远征服着后人,这就是和谐的美!……
简介:因为乐于观赏,中国文明弥散着一种阅览的爱好,一种关于“目”的品赏的习性。这种习性那般悠远,甚至深刻地影响了远古先民的观物记忆,孕育和濡养着中华象形文字的诞生,并且以简册来承受这些天花散落般纷繁的记载,又用纤笔与素纸养成书与图、阅与览并茂共生的文本方式。书不及处,图之;图不尽处,书之。在书与图的高处,总悬着一双民族的慧眼。——于是,在所有中国历史的图本和文本的记载中,总有一叠又一叠绛蓝与皎白的书册,软软地,庄重地,至为风雅,永不褪色!——那双用观看图像来表达诗意的慧眼,那文图交互生发的审美范式,最后凝在了册页绘画的品类之中,氤氲成一个温馨而清新的品读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