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戏曲学若发展为戏曲现象学,有望步入它的成熟形态,真正成为一门独立而完整的学科。较之传统戏曲学,戏曲现象学的对象、构成、目的和方法都有一定变化。就对象而言,它不再是或偏于戏曲文学,或偏于戏曲表演,或偏于声腔剧种,而是将整个戏曲现象以及与之同一的戏曲本体都纳入视野;就构成而言,它含有一些新质,由戏曲生态学、戏曲谱系学和戏曲本体学三部分组成;就目的而言,它不再只是求实,而是期求在求真、求生、求进的过程中,深化中国戏曲的自我意识,打通戏曲现象研究与戏曲本体研究,从戏曲现象中抽绎出现代形态的民族戏剧理论,进而切实推进民族戏剧的现代化;就方法而言,它不再只认定一种方法,而是力求以现象学方法、解释学方法、结构学方法、文化诗学方法、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方法为基础,以社会学、心理学、接受美学等相关方法为辅助,形成一个从宏观到微观的方法结构。
简介:20世纪,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界发生最大变化,也最具戏剧色彩、最具重新审视意义的历史时段。而在这文化变革中,最突出的焦点无非就是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和重新组装及改造。这种认识和改造来自于西方文化的全面“入侵”带来的冲击,而最引人注目同时也最具争议的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折衷中西”的理论及实践。“国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首当其冲地面对这种挑战和改造。而经历了轰轰烈烈的一个世纪以来的思考、争论、变革、实验,“国画”有了“中国—中国画—彩墨画—水墨画”这样一个名称转换及争议的过程。其实,这也是一个观念及样式转换的过程。在20世纪文化变革的历史流程中,地处远离文化
简介:<正>“物物,不物于物。”也就是说要以物为物,不要被外物所奴役。这是2000多年前道家提出的观点。在我国刚刚进入人类历史上另一个文明社会——奴隶社会时,老庄以其睿智的眼光看到,文明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方便和丰富了人的物质生活;另一方面它束缚了人精神上的自由,使人受到外物的奴役。历史的车轮滚过了2000多年,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越来越发达,即将进入数字化时代,我们人类在精神上的自由和愉悦又有多少呢?当今世界物质文明发达的美国于1988年向世人推出了影片《雨人》,它娓娓道来,却向数字化时代的人敲响了警钟,对反对人类整体的异化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简介:从西方美术史中我们可以知道,白架上绘画诞生一直到现在,油画作品大都具有商品化倾向,只不过时代不同,表现的方式也不同。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多数画家为教皇或皇家的宫廷服务。油画作品的商品化表现为教皇或封建的贵族成为画家的赞助人。要求画家为他们作画,为他们服务,而由他们供给画家从事艺术创作的必要的条件和环境。如罗马派的拉斐尔,1508年来到罗马为教皇工作。于是从1509年起,就产生了他在教皇宫一系列伟大的壁域作品:如西格纳士拉宫的《雅典学院》;德利奥多洛宫的《巴个山那的弥撒》:英生道宫的《巴尔哥之火》等等。除此而外,还画了许多肖像和宗教题材的绘画,如《教皇朱理二世像》等。当1511年在他完成第一宫的壁画后,拉斐尔受到教皇的宠遇而成为罗马上层社会的红人。许多贵族、银行家等显贵们纷纷来他的画室订购作品,因此拉斐尔的经济状况特别宽裕,这与他一系列优秀作品的产生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不但是以其优美而纯熟的技巧成为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大师,而且更以其作品产量之高成为当时罕有的绘画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