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民间鼓乐”是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以“吹打”为主的一种器乐演奏形式。通辽民间鼓乐的源流与沿革通辽地区(指今通辽市区,下同)的民间鼓乐,与河北、辽宁两省有着很深的渊源。民间鼓吹乐流传到通辽一带比较晚。据调查,最早把民间鼓吹乐引入通辽的是现通辽市东郊五道木村民间唢呐艺人崔凤义的父亲崔振林(1900—1946,辽宁省朝阳县人)。崔先生1921年迁入通辽并开设了第一家“鼓乐房”。自此民间鼓乐在通辽地区有了第一个发展基地。1926年辽宁省锦州地区民间唢呐艺人张祥(现健在)随其兄张珍(1911—1958,通辽市著名民间唢呐艺人)先后迁居通辽并在通辽创办了远近闻名的“珍蔡”鼓乐房。相继又有辽宁省盖县民间唢呐艺人张洪印(现健在,此人是辽宁省著名民间唢呐艺人王山健之徒),以及其他一些辽宁省民间鼓乐艺人先后迁入通辽,使通辽地区民间鼓吹乐有了初步的发展。1941年冀东地区著名民间唢呐艺人刘湘亭(1904—1977)迁入通辽,并开设了颇有影响的“湘亭”鼓乐班。至此,通辽地区的民间鼓吹乐进入了一个发展时期。到1945年左右,通辽一带的城镇、乡村的职业、半职业的鼓吹乐团体已达三十余家,这些团体多半是以家族或近亲组成的...
简介:丰富多采的藏文化同样孕育了绚丽多姿的藏族民间文艺。红原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高原,地处滇、川、甘、青、藏民族走廊中部的重要位置,由于建县较晚,建县前部落分属四土、松潘、阿坝等地,加之近代以来由甘孜、青海、甘肃迁入部落较多,因此,民间文艺具有多样化、多民族特色交互的特点。建县以来,县群众文化馆工作人员及其他有志之士均视其为民族文化瑰宝,予以收集整理,但未形成系统深入的研究。致使民间文艺中部分宝藏随传播者的消亡而丢失,殊为可惜。八十年代中期,四川省发布收集整理民间文艺的文件,县群众文化馆全体工作人员及民间文艺爱好者肩负重任,经数年努力,终于1986—1987年相继完成四川省民间音乐集成红原卷、四川省民间文学歌谣集成红原卷、四川省民间故事集成红原卷、四川省谚语集成红原卷的资料收集与整理。红原县民间文艺中的重要部分得到了较好的保存。一、民歌建国后,境内常有音乐学院教师,音乐创作研究部门创研人员,民族文化研究者前来采风,收集民间歌曲及音乐。县群众文化馆也就此配合开展工作。1986年,四川省民间音乐集成、歌谣集成红原卷资料油印出刊。同期,县文化馆配置专职工作人员,从事此项工...
简介:一、梅山民间木版画的缘起“梅山”是指现今湖南省中部以新化、安化两县为中心,方圆千余平方公里的一块多山林地,属雪峰山脉东段。据史料记载,它东起宁乡司徒岭,西抵邵阳白沙寨,北界益阳四里河,南止湘乡佛子岭。古属南楚之梅山蛮地,山高林密、地形复杂,交通极为不便。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其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与外界甚少交往,一直被隔离在中原主流文化圈之外。另外,这里的居民大多是少数民族,语言的差异也加剧了交流不便,使得梅山人与外界更少往来。这些因素造成了“梅山峒蛮,旧不与中国通”(《宋史》卷四九四)的状况,久而久之,这里成了封闭的“独立蛮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