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从20世纪末始,我们逐渐步入了审丑时代,"审丑"成为了后现代主义时期的热词。然部分人却由此陷入了审丑认知的误区,把审丑等同于宣扬丑恶、推崇肮脏或满足一己私欲。审丑被扭曲为无原则、无底线的炫丑行为,这是当今社会审丑心态最典型的特征。当审丑在内容上陷于空洞之后,形式上的炫丑便成为审丑心态在当下的新宠,炫丑充当了达到某种利益诉求的卖点,大量文艺作品以揭露丑陋为目的,以放大黑暗为终极追求。丑书应运而生,丑书泛滥的症结在于形式上的创新压倒了对书法本体的挖掘。审丑只能揭示生活的某个侧面,而不能替代审美的全部,更不能成为社会主流价值取向和评判标准。一旦人们被审丑过度牵制,也就很容易陷入品丑、嗜丑甚至炫丑的误区,炫丑已成为大家争相诟病的审美疾瘤。
简介: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把崇高和美并置于审美判断之下,但在具体论述中,崇高事实上却被排除在了美之外。这种矛盾引发了长期、广泛的争议。在笔者看来,很多争议是由研究者的视角造成的,即先在地认为崇高是美的形式,而忽略了崇高同丑的密切关系,忽略了康德的崇高学说把丑纳入审美领域。从审丑视角深入分析康德的崇高理论将会发现:首先,崇高不是美,其对象是无形式;其次,崇高的情感同丑的情感一样都是否定性的,所包含的愉快也是只有通过某种不愉快才是可能的;第三,崇高判断包含了由否定到肯定的心理过程,同审丑判断也是一致的。康德的崇高与其说是审美范畴,不如说是审丑范畴。作为审丑范畴的崇高并不存在所谓的“内在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