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李杜的诗歌都有着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李白的诗歌深受南方长江流域文化的影响,有明显的道家思想和道教文化的印痕,充满着巫祝文化神话想像的浪漫楚风和不受拘束的山林派的自由作风;而杜甫的诗歌却深受北方黄河流域文化的影响,有着浓厚的儒家思想务本致用的理性意识和史官文化直面社会现实的写实传统。在唐代南北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李白适应盛唐时代道家和道教文化高涨的思想潮流,将南方的道家和道教文化与山林派自由放浪的诗风,带进了京城,客观上起了对盛唐尊道之风推波助澜的作用,对北方京城的儒家文化和典雅诗风起着思想解放和文化交融的作用。而在盛中唐社会转折之际的文化思潮转型时期,杜甫由两京南下巴蜀,飘泊江湘,客观上则起着将北方儒家务实致用的文化传统和京城的典雅诗风向南方传播和文化交流的文化使者作用。他们二人在南北的文化交流中,也从各自地域文化中汲取文化与文学的营养,丰富了各自的诗歌文化色彩;在完成唐代南北文化交流和相互交融的历史使命的同时,扩大了文化的视野,也超越了各自的文化局阈,提升了诗歌的文化内涵,成为唐代最具有文化代表性的伟大诗人。
简介:<正>《边城》以司空见惯的“少女思春”和”老夫觅婿”题材为情节枢纽,老实疙瘩地给讲了一个“长满胡子掉了牙”的故事,却给无数读者留下了如此新异优美的印象,向历代评家提供了一个谈说不尽的话题。《边城》显然不是一部“社会小说”。社会学角度对它可能是很不利的角度。特别在庸俗社会学分析眼光的严峻挑剔扫射下,它只配抖抖索索地龟缩在最不起眼儿的某个角落里,战战兢兢地接受以下厉声喝斥:在那个腐朽黑暗的社会里,你曾揭露过社会的黑暗腐朽吗?在那个剑与火的阶级斗争时代,你曾拿起过阶级斗争的火与剑吗?在你笔下,船主船工、剥削者被剥削者亲为如一
简介:20世纪中国文化思想史上,吴宓作为一种独特而又有一定代表性的文化现象,颇受世人关注与议论,纷争聚讼达70余年之久。其间的关节点,至今仍有研究价值。1922年1月到1933年7月吴宓主编《学衡》杂志,高张"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的大旗。在这面旗帜之下,汇聚了一批学贯中西的教授、学者,形成了一个"学衡"派。从那时起,吴宓及"学衡"派,因为体现主流社会意识的新文化运动、无产阶级文化运动相牴牾而被认定为封建复古派乃至逐步升级为政治上的反动派。吴宓及"学衡"派逆历史潮流而动的角色形象,也就在一代又一代的后学心目中沉淀下来,直至70年代末期。1978年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