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0 个结果
  • 简介:曾植(1850-1922)是清末民初著名书法家,曾一度奉劝康有为“勿言政事,宜以金石陶谴”,而后康有为写成著名的碑学理论著作《广艺舟双楫》。虽然曾植在书法实践方面碑帖并举,甚至碑刻经典无所不临,而且成就斐然,但是他仍然未为碑学所囿。而成为碑学最早的反叛者之一,积极为帖派书法张目,为民国碑帖融合书风的发展甚至近现代帖派书法发展作了理论上的铺垫。

  • 标签: 沈曾植 反叛者 碑学 《广艺舟双楫》 帖学 清末民初
  • 简介:<正>我始终觉得,应当有一种小说,它和流派无关,和文学史无关,和文学宣言无关,总之,它和所谓的“文坛”无关。它是一种心灵的独白,是一种自我精神内力的释放,是一种附着于形象之中的冥想。但它不是私人化的小说,不以个人隐私为卖点,它的独白和冥想清纯而明亮,忧伤而浪漫,它从我们的心灵上掠过,虽不是强烈的震撼,却是一种无法释然的骚动。当我读到东子的一系列中短篇小说时,我突然意识到,这样的小说正在向我走来。

  • 标签: 文学评论 小说 沈东子 当代 人物形象
  • 简介:<正>多年的专业性的阅读训练,事实上使我们产生一种阅读障碍:我们其实已很难放弃一种探究的眼光,而仅仅对放在面前的印刷品作一种纯粹的感性注视。这样,在我们的阅读中,大量关于作者姓名及姓名之外的信息常常倍受我们关注,比如年龄、居所、学历,比如情感经历。婚姻状况、社会地位。我常常试图弄清楚一个似乎与学术无关的问题:我们对于创作者上述有关信息的关注,说到底,是源于研究需要的学术兴致,还是世俗的好奇心乃至猎奇心理的驱使。或者说,更重要的是,这种信息的获得对于研究的意义,是透视,还是障碍?

  • 标签: 文学评论 小说 沈东子 当代 叙事方式
  • 简介:鲍里斯·昂(1920—1959),法国小说家、剧作家、诗人。在巴黎中央工艺美术学校时开始创作诗歌,写过电影剧本。代表作有《岁月的泡沫》《我要到你的坟头吐唾沫》《北京的秋天》《蚂蚁》等,戏剧作品有《创建帝国的人们》《全部屠宰》和《将军们的点心》。去世后诗集《我不愿死》发表。

  • 标签: 美术学校 电影剧本 《蚂蚁》 戏剧作品 小说家 剧作家
  • 简介:·苏·奈保尔1932年出生在加勒比海特立尼达岛上的一个印度婆罗门家庭,1948年毕业于特立尼达与多巴哥的首都西班牙港的一所学校,1950年获奖学金赴英国牛津大学留学。在大学毕业后不久,奈保尔创作了以童年生活为素材的短篇小说集《米格尔街》,该作品获得了毛姆文学奖,令他一举成名。此后,奈保尔以新闻记者的身份,几乎不间断地在全世界“迁徙”,丰富的阅历为他的“印度三部曲”(《幽暗国度》《印度:受伤的文明》《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自由国度》等作品提供了素材,其中《自由国度》赢得了布克奖。

  • 标签: 奈保尔 《幽暗国度》 特立尼达 大学毕业 1948年 1950年
  • 简介:1997年残雪开始写她的读书随笔,对莎士比亚、卡夫卡和博尔赫斯进行残雪式述评.同时,以为转折,开始与'离外部或世俗较近而显得色彩较浓,‘人间烟火'味也较重'的前期创作告别,'向内开拓',以'新的、更为超凡脱俗的风景覆盖了旧的',向'最后透明物'过渡①.

  • 标签: 残雪 文学创作 艺术风格 人文精神 现代主义
  • 简介:从作为人类体验的时间的三——线性时间、循环时间、心理时间出发,则不难发现,在这三中,热奈特的叙述频率理论只涉及到(而且是无意识地涉及到)其中的两个维度——线性时问和心理时间,这使他的叙述频率理论呈现为一个“单一/反复”的二元对立结构。循环时间观的缺位,直接导致了热奈特叙述频率理论对“重复”的忽视和误解。以三时间为指导,则可建立单一(1R/1H)、重复(nR/nH、nR/1H)、集叙(1R/nil)三足鼎立的叙述频率理论框架。

  • 标签: 叙述频率 线性时间 循环时间 心理时间重复
  • 简介:<正>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发展的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高尔基引子2007年2月17日,农历年三十。空气中到处弥漫着浓浓的过年味。江苏省滨海县界牌乡华林村邓正文一家沉浸在幸福而又喜庆的气氛之中。这天,

  • 标签: 劳务合作 个人追求 华林 农民出身 欣然前往 三年五载
  • 简介:摘要新课程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的新理念。如何发挥演示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是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对于教育第一线的教师而言,演示实验不仅仅可以培养学生基本操作技能,也可以通过演示实验的教学使学生在各方面得到发展。

  • 标签: 演示实验 物理教学 三维目标
  • 简介:目前学界对叶廉比较诗学存有误读,本文旨在对其比较诗学所阐明的新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路径进行重审与再研究。首先以叶廉诗学中“同”、“异”、“模子”概念的重新剖析作为起点,探讨他是如何以这三个基本概念作为根基构建起中西比较诗学理论体系;其次,探讨叶廉在道家关学和现象学;r-通研究中,如何实践其比较诗学基本思路,以此作为观照视野重新阐释中国古典诗歌。叶廉超越传统的概念化比较方式,在现象学“境遇域”式的理解视域中展开比较研究;同时,道家美学和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现象学的比较视域,为叶廉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审视中国传统关学及其观照下的中国古典诗歌,叶廉也由此建构了纯任自然的诗学理论。

  • 标签: 叶维廉 比较诗学 道家美学 现象学的境遇域
  • 简介:1995年,文德斯远赴日本《寻找小津》,小津没有找到,却找到了生活的虚无本质。后来,他在《都市时装速记》里借山本耀司道出对东京的看法:东京是个没有国籍概念的城市。

  • 标签: 人类生活 文德斯 目击者 东京 速记
  • 简介:数字技术的发展为各行各业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表现形式。数字建筑便是近年来将数字表现技术和建筑学相结合而产生的新型学科。基于三动画技术的建筑设计使得建筑设计的操作更加便捷,表现更加丰富。本文从三动画建筑基本要素的美学艺术表现和三动画建筑中美学表现的法则两个方面,对三动画建筑的表现进行分析。

  • 标签: 三维动画 数字建筑 美学艺术
  • 简介:2015年是《宋元戏曲史》首个单行本发行的第100个年头。1913年初,王国完成了《宋元戏曲史》的撰写,并于当年在《东方杂志》上连载,直至1915年,商务印书馆才首次将其结集出版。书中,王国引入“意境”来探析元曲之美,历来颇受赞誉。一百多年以来,王氏所建构的“戏曲意境”理论也已深入人心,且影响深远,但也曾一度在特殊时期遭受忽视,甚至被批判、被利用,直到新时期之后,才得到重新认识和公正评价。在这一百年的研究过程中,学界虽然取得了不小的进展,王国“戏曲意境”说内涵和外延都得到不断丰富和延展,但依然在许多方面存在空白,许多问题依然值得继续深入。兹将百年来学界关于王国“戏曲意境”说的研究按照时间线索进行梳理,分三个时间段——回顾、评述,以期对近百年的王国“戏曲意境”说研究有一个良好的整体把握。

  • 标签: 戏曲意境 王国维 《宋元戏曲史》 述评 《东方杂志》 时间线索
  • 简介:说到格非,总是绕不开西方哲学、现代派和博尔赫斯等人的影响研究。他早期的作品颠覆了传统叙事所采用的完整故事,而从生活的残片中寻找真相。

  • 标签: 格非 小说 解读 魔方 西方哲学 博尔赫斯
  • 简介: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使跨文化交流面临着急剧动荡的局面,文化传递的机制、规则的研究和约定也同时变得急迫起来,比较文学暨比较诗学的学术目的愈来愈明显地显示出它只有服从于这一现实性,才能获得跨文化解释的有效性.在这种情况下,叶廉差异性的本土化和内在化的双向全识视角和异种繁殖的跨文化传递目的理论,将为国际比较文学和比较诗学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极具操作性的指导.

  • 标签: 比较诗学 叶维廉 比较文学 跨文化交流 视角 学术
  • 简介:《红楼梦评论》并非简单搬演叔本华的意志论哲学和美学,从佛学角度观察,王国雏将个人丰富的佛学知识“化”进了中西学术会通的大结构,这一“大结构”的起承转合和关键走向由解决何为生活本质的个体人文冲动“小结构”所推动。其主导方向在欲的态度、苦的认知与解脱境界等方面与中国佛教心性论传统形成对应,“佛味”成为中西古今“视域交融”的一个背景和中介。但由于大小双重结构的复杂性,转个体人文冲动为学术研究的过程中,“佛味”见证了王国关学之思含混性的一面,此症候既为中国现代美学带来突破之功,同时又被宗教功能定位的后遗症所困扰。“佛味”未进一步向佛理转化,也未实质引入其他可能的宗教解脱资源或主体建设方案,以美解脱最终只获得了理想价值,真正独立的现代美学主体之诞生就此夭折。

  • 标签: 《红楼梦评论》 佛味 解脱 美学 症候
  • 简介:王国的哲学研究与文学创作是相伴始终的,本文通过对《人间词》的意象符号作简要分类,阐释王国《人间词》是以儒道为“气”、以康德为“神”、以叔本华为“骨”、以传统语言符号为“象”的“天才之作”,因而其成就“不屑屑于言语之末,而名句闻出,殆往往度越前人”。

  • 标签: 《人间词》 康德 叔本华 哲学 审美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