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日语专业的研究生培养逐步走上正轨并提高层次,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存在着若干问题。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与国内其他学科、与国外学术界的研究水平的差距。这是制约日语界的人才培养、面对国内外同行和相关学科难以发出自己声响的瓶颈。在了解日语界现状的基础上,找出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问题所在,提出对策。从长远来说,这关乎日语界的整体发展,从近期来说,关乎各院校嗷嗷待哺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和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改变这一状况,既是本学科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日语界的学者们尤其是各院校领军人物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和文化自觉。
简介:在观察中日对译语料中"可以"句被翻译成的日语时,我们发现存在着为数不少的「すればいい、したらいい」以及「すべきだ」等形式。这些形式由于具有共通的属性,在日语的语气研究中被称为"当否判断的语气形式"。由于"可以"与这些形式所表达的意义之间有一定的接点,在翻译中才会以一定的比例出现。本文即考察了「すればいい、したらいい「」すべきだ」等形式的意义与"可以"的意义之间的关联性与相异性。
简介:在中日两种语言中,助动词“可以”表示“许可”时,常被解释为‘してもいい’,‘してもいい’与“可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或会话中,根据说话者、听话者以及场景等要素的不同会分别产生不同的引申意义。本文对‘してもいい’与“可以”两者在引申意义上表现出的不同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两者的使用出现不同主要是因为‘してもいい’中还较多的保留了‘しても+いい’这种复旬性特征。
简介:本文以中高级中国日语学习者的200篇作文为考察文本,以“の”的过度使用现象的调查结果为依据,在对有关“的”母语负迁移问题的先行研究中的若干观点进行思考的基础上,试提出几点探讨意见。①本文调查结果显示,“の”与某些特定词语的固定搭配的误用率相对较低,而且误用原因各异,不宜统而概之。比如一类的误用并不是表面的修饰语与被修饰语的关系问题,而是深层次的语法约束问题。②通过对汉语“一+量词”构造的负迁移与“の”的过度使用之关联的考察,试得出本文考察范围内的相对结论:“一+量词”的特指功能为汉语所特有,其负迁移导致学习者对
简介:汉语“从”的种种日译法河南大学郑宪信汉语的“从”是个兼类词、多义词、使用范围较广,使用的场合不同,译成日语也各不相同。下面谈谈它的日语译法。一、作介词:表示引进起点、起因等,根据使用场合的具体意义,又可分为下列九种情况:1、表示事物的出处、来源。此时...
简介: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日语》课本(第一册),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去年新编著的课本,新课本和旧课本的不同之处,是新课本的单词标上了金田一式的语调标记法,这样从基本上加强了语音的学习与应用。关于「行」鼻音化问题,第三课有如下一段话:在词语中,这五个假名处于第二拍以后的位置,或作助词时,发出的声要鼻音化。同时举出三个单词作例。笔者认为,应再补充说明,还有哪些
简介:从数字看中日文化差异厦门大学林娟娟平素,当我们开始着手什么事情的时候,总会情不自禁抑扬顿挫地念起数字:1、2、3、……;当跑步累了的时候,就自然而然地喊起号子:1、2、1、2、……,藉此加油鼓劲坚持到底。由此可见,数字同人类的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密切相...
简介:《象的失踪》的先行研究显示了一种以"象"为中心对小说进行考察的倾向。但如果从"我"的角度进行文本研究便可以发现:小说是通过对"大象失踪"事件的叙述,折射了"我"眼中的社会以及"我"对其所持有的态度。
简介:本文指出王朝和歌、连歌、俳谐连歌中设定场面的展开是由"所见"创造的,而"所见"则积极地活用了日本人的视点移动,特别是"能见"的观点。具体如下所述,王朝和歌中由缘语和挂词构建的双重"能见",拓展了一首和歌的空间。连歌中犹如层层面纱,将每个人的句用挂词或缘语连接,构筑了多重"能见",融合成一个世界。俳谐连歌也完全由于挂词和缘语等手法,因人类视点的远近转换等语言表达而逐渐展开。
简介:在面向21世纪的今天,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间的文化交流日益繁盛,人们常说整个地球正在迎接一个无国界(borderless)的新时代,我们必须对文化摩擦的激烈性和严重性重新认识。二次大战结束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文化与文化迅速接近、冲突,尤其是显著增长的经济强烈地冲击着人们长期养成的生活方式。而这种由人们创造、学习。子孙万代流传下来的生活方式,正是我们所说的文化,它包含着政治、经济、宗教、艺术、学问等各个领域,由衣食住行、语言、自然
简介:终助词在日语中被广泛运用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同时,口语中终助词总是和各种语调共同登场也是无法否认的。两者相结合,可以表达各种发话意图和语气特点,从而传达了说话人对事物或对方的态度和感情。本文根据具体的音声资料,从构句作用上考察终助词和句末语调,并试图明确两者在构句上所表现的特点和功能。
简介:一般认为,语言与文化具有一种特殊紧密的关系。一方面,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能超越文化而独立存在,不能脱离一个民族的传统,其存在和发展也往往要受到文化因素的制约;另一方面,语言作为承载文化信息的载体,存储着前人的全部劳动和生活经验,体现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
简介:本文在小池清治的调查和认识基础上,通过扩大调查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中直喻句的前置喻词、后置喻词,以及前后置喻词的搭配情况,发现《挪威的森林》里的直喻句中的喻词具有明显的使用偏向,并以日语词汇学研究角度为主分析了其中的原因。指出《挪威的森林》具有明显的口语性、通俗性、日常性的文体特征。同时指出在修辞上,有作者偏好使用表示不同意义的同一形式的特点。认为语言表现形式的单一可以反映出作者着力减少变化多样的形式过多地出现在作品中的简约的思想意识,这也是直接、不晦涩、淡化修饰的男性审美意识的反映。
简介:中日两国同属汉字文化圈,且汉语和日语中都有大量外来语。中日两国分别是如何将外来语翻译、转换为本国语言的,该问题不仅在比较语言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也是考察、对比中日文化的有益视点。本文以专有名词为中心,通过具体词例和文献考证,对比分析了汉语和日语对同一外来语的不同译法,并对隐藏在汉日不同译法背后的中日文化特质进行了挖掘。
简介:《家庭电影》是柳美里描写家庭解体的系列作品中最为著名的一部。本论文先通过对作品中的主要出场人物父亲、母亲和素美的分析,试图探明家庭破裂解体的起因、必然性和其对家庭成员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受到病态的家庭的影响而长大的素美在对他关系上的障碍和寻找自我居所的过程。
简介:文化词语的翻译一直是翻译研究的热点问题。从框架语义学的视角探讨文化词语翻译的研究成果虽已有一些,但多数仍然停留在汪立荣(2005)提出的参照原语框架调整目的语框架问题的探讨上。本文主要着眼于文化词语的框架构成,主张通过框架元素的分析,寻求在目的语中搭建文化词语框架的途径和方法,并且提出了在搭建过程中应该以基本框架元素为依据,注意补充缺省的框架元素的翻译方法。拓展了文化词语翻译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简介:《古事记》的编纂工作,从技术层面上讲,从一开始就面临着如何使用汉字对口传文学进行笔录这一十分棘手的问题。如果完全餮用大陆文明的结晶汉字所带来的便利,凝聚着大和民族灵魂的口传文学势必因采用不当的笔录形式而丧失殆尽。面对洪水般汉字的围困,日本古代的文化精英们展开了殊死的突围。
简介:
简介:本文以日本平安时期女性文学的代表紫式部文学为切入点,兼及同时期其他女性作家和中国古代女性作家,通过对她们的作品和人生经历的实例分析,并与史料相参证,对有关学术研究中的弗洛伊德心理学视点提出质疑;对古典女性文学的本质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尝试从“创造”的角度把握古典女性文学的创作动机和作品主题及其超越时空的现实意义。
简介:理解“V(动词)”这个概念并不困难,我们都清楚它的意思是“表示动作虽然结束,但所造成的状态依然持续或行为产生的结果依然存在”。在这方面,学生们最先遇到的是类似以下的对比句:
关于日语专业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几点思考
“可以”与日语当否判断语气的比较
‘してもいい’与“可以”的对比研究
关于“的”母语负迁移研究的几点思考——以日语作文中“の”的过度使用为线索的过度使用误用分析
汉语“从”的种种日译法
对‘が’行鼻音化的几点补充说明
从数字看中日文化差异
论《象的失踪》中“我”所观察的社会
从文艺的“能见”与“所见”角度看视点
从语言文化论的观点看日本文化
从构句作用上考察终助词和句末语调
从日语谚语看日本人的传统婚恋观
从喻词看《挪威的森林》的文体特征
从外来语译法剖析中日文化特质
从柳美里的《家庭电影》看当代家庭的解体
从框架语义学的视角探讨文化词语的翻译
突破汉字固有表达的重围——从《古事记》序文说起
あだの魅力,私の魅力(你的魁力 我的魁力)
关于中日古典女性文学研究的省思——从紫式部文学谈起
教学翻译与翻译教学——从“Vてある”的译法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