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7 个结果
  • 简介:“裘”的文化定位考察方向东《晏子春秋·内篇谏上》第二十:“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晏子人见,立有间,公日:‘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

  • 标签: 文化定位 《晏子春秋》 反裘负刍 中华书局 吕氏春秋 南京师范大学
  • 简介:通过对《喻世明言》“被”字句类型及特点的考察,进而考察《喻世明言》“被”字句的诸多指标。通过考察,我们发现《喻世明言》“被”字句的使用与明代的其他作品存在差异,而保留了很多唐宋元的特点。

  • 标签: 《喻世明言》 “被”字句 时代特征
  • 简介:本文通过对收集到的“又A又B”格式的定量、定性分析,从形容词的类、A和B的位序、认知顺序、感情色彩、语体色彩等方面概括了这一格式的构成基础,进而考察了“又A又B”格式的表述特点和A、B的内容关系。

  • 标签: 形容词的类 内容构成 表达特点
  • 简介:《诗经》中的宾语位置考察韩晓光从上古汉语到现代汉语的基本语序是比较稳定的。管燮初先生在《殷虚甲骨刻辞的语法研究》中曾指出:“从殷虚卜辞起,汉语的句子的主要形式就是‘主一动一宾’的形式”。但这是从语序的整体情况而言的。在上古汉语中也有宾语(主要是代词宾...

  • 标签: 《诗经》 宾语前置 宾语位置 否定句 疑问代词 宾语后置
  • 简介:本文考察了“合该”自宋代出现以来词义和用法发展演变的过程,探讨了它逐渐衰落的动因。宋元时期“合该”多用于史书、政府文书、科技文书等书面正式语体,表示经过计算或核准后所得出的结论,或符合客观事实、社会规约、法律规定的事态发展趋势或结果,相当于“应该”“理应”。明清时期,“合该”大量出现在小说中,主观性增强,至迟从明代开始基本可以认定为语气副词。其在现代汉语中的衰落应该是受“应该”“活该”排挤的结果。

  • 标签: “合该” 语气副词 主观化
  • 简介:考查了汉语分级读物的词汇复现情况。统计数据表明,随着阅读册数和级别数的增加,词汇接触会出现累积效应。词汇的累积复现决定了读者不仅要持续阅读同一级别中的多册读物,也要按难易顺序逐级阅读。持续阅读不仅有利于提高词汇的接触面,还有利于多义词的深度重复接触。为了及时巩固生词,读者的阅读量和速度都需达到一定的要求。现有读物需要在容量、词汇复现的多样性以及故事可读性等方面做进一步完善。

  • 标签: 汉语 分级读物 词汇复现
  • 简介:本文从语义、语用的角度对有疑而问的疑问句进行考察,着重探讨此类疑问句的问域、问点、预设及其恰当性问题.文中认为,疑问句的问域总是由包含若干命题选项的析取式及询问标志所构成,问点可以通过对不同命题选项的比较来确定,只有所有预设均为真的疑问句才存在真解答,只有符合恰当性要求的疑问句才能顺利地得到真解答.

  • 标签: 有疑而问 问域 问点 预设 恰当性 疑问句
  • 简介:本文对"来"的"代动"用法进行了再考察,认为其"代动"用法是对移动动词"来"原有语义的引申,其核心语义表现为[+接收性],这一语义贯穿于动词"来"的整个发展过程。"来"并不能替代所有的动词,且对原有的具体动词不是等义的替代,"来"强调了动作行为对"接收者"所产生的影响,具有系联作用,表达了说话人主观识解的"言者视角"。

  • 标签: “来” 代动用法 接收性 言者视角 系联动词
  • 简介:先秦连词“而”语法语义考察陈宝勤在先秦汉语中,连词“而”使用频率相当高。用法特别灵活。历代语言学者都对其进行研究,解说纷坛,释义众多。例如:清代袁仁林在《虚字说》中说:“‘而’字之声,腻滑圆溜,有承上起下之能,有蒙上辊下之情。惟其善辊,故不拘一处,无...

  • 标签: 语言单位 语义关系 语法功能 语法语义 中心语 谓词性
  • 简介:文章从语义、句法、语用几方面考察"得"字句的限制条件。语义上,补语所表示的结果、状态、程度等必须缘起于"得"前的动作行为或状态。句法上,否定式补语、"把"字句和"被"字句主要动词带的补语、二级补语等不能转换成状语。重动句的谓语动词通常不能是非自主动词;补语语义指向动作的重动句是否表示惯常性的行为要视整个句子的情状而定;动作行为为旧信息时一般不使用重动句。

  • 标签: 语义 缘起 句法 限制 重动句
  • 简介:作为中国古代的"北大门",雁门关处于内地与塞外、中原与漠北、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分界线上,在政治军事、商旅贸易和民族融合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此,不仅受到历代帝王的高度重视,也引起了无数文人的极大关注。随着时代的变迁,今日的雁门关不再是要路而成为旅游景观,但其丰富的历史蕴含和独特的自然风貌依然诉说着她曾经的辉煌,而进一步梳理和挖掘相关的文学与文化内容同样会增加人们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

  • 标签: 北大门 雁门关 农耕文化 游牧文化
  • 简介:词汇选取是二语教材的重要内容。以往研究教材词汇选取有两点不足:不够全面系统;缺少定量研究。本文结合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从以下6个维度对汉语教材的词汇选取进行系统考察:词语的地位与位置;词语数量;词语难度;母语者使用频率;词语本土性;文化词语。考察发现,不同编写者的汉语教材,国内国外同级同类教材,不同合作者的海外用教材,在上述各个维度都有明显差异;并对差异进行了合理解释。

  • 标签: 二语教材 词汇选取 难度等级 本土性
  • 简介:说“正色”──《说文》颜色词考察许嘉璐古人把颜色分为正色和间色。《礼记·玉藻》:”衣正色,裳间色。”郑注:“谓冕服玄上下。”孔疏:“玄是天色,故为正;是地色,赤黄之杂,故为间色。呈(侃)氏云:‘正谓青、赤、黄、白、黑,五方色也;不正谓五方间色也,绿、...

  • 标签: 颜色词 《说文》 人的生活方式 颜色字 分辨力 北京师范大学
  • 简介:"就是"在句子中做连词、副词、助词和偏正短语,除了发挥语法功能,"就是"还起衔接语篇的作用,使语篇的语义更加连贯。文章从语篇衔接理论和逻辑连接理论着手,从共时和历时角度对"就是"的语篇衔接功能及其发生机制进行全面考察

  • 标签: 就是 语篇衔接 逻辑连接 语义
  • 简介:本文采用结构主义的研究方法,从动词的功能和意义两方面入手,探讨了“从字结构”修饰的动词的有关情况。文中描写了“从字结构”所修饰的动词的分布和使用情况,同时也指出“从字结构”和它修饰的动词之间具有形式上的和语义上的选择性。

  • 标签: 修饰 "从字结构" 动词 语法形式 语法意义 汉语教学
  • 简介:介词是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前或后,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或形容词的状语或补语,表示时间、处所、原因、方式、对象等的词。介词是由动词虚化而来的,因此,它所带的名词、代词、名词性词组是它的宾语。关于介词的范围,各家的看法不一,有的划分较宽,划入介词达...

  • 标签: 《商君书》 常用介词 动作行为 《经传释词》 “以”字 名词性词组
  • 简介:藏缅语族中双疑问代词重叠现象很多,在数量上,代词重叠能够表示加大的维度变化,核心意义表示"多数",泛指意义则是在"多数"的基础上引申出来表周遍性的"所有"、"每一"。现代汉语疑问代词重叠有表示客观量的增加,也可以表示主观量的增加和主观程度量的增加,主观量是客观量的高级形式。考察藏缅语族的疑问代词重叠情况以及现代汉语疑问代词的重叠情况,得出现代汉语疑问代词重叠的基本功能是表示量的增加。

  • 标签: 疑问代词重叠 客观量 主观量
  • 简介:"从/否"类副词是经历自先秦到后期近代汉语的漫长历史才形成的,其间发生过两次显著的变化:一是短语词化,由上古就已出现的时间短语"从X以(已)来"在一定的句法环境里经缩略而形成副词"从来";二是伴随着省缩改变分界、重组词化,在"从来+否定副词+谓词"句式范围内,"从来"省缩为"从",并且跟否定副词组合成具有"时间·否定"意义的"从/否"类副词.

  • 标签: 从/否 从来 短语词化 重组词化
  • 简介:新词新语的出现流行及其特点和价值一直是语法学和修辞学关注的一个热点。近来,媒体上出现了不少“被XX”新词,不但在一些不及物动词前加上“被”字的“被自杀”“被就业”“被捐款”,在一些不能用被动的及物动词前加上“被”字的“被代表”,而且还在有的形容词甚至名词前加上“被”的“被开心”“被小康”等等,这类词形式多样、增长迅速,并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以致有不少人称之为“被时代”。

  • 标签: 新词新语 不及物动词 “被”字 修辞学 语法学 形容词
  • 简介:本文对“按”“照”“依”在“介词+人称代词+看/说”“介词+人称代词+这么看/说”“介词+(理)+看/说”等三个格式中的使用进行了语料考察与分析,发现:这三个介词在这些格式中的使用频率存在差异,它们的使用频率之间存在着三种关系:“照”“按”“依”进入这些格式和短语有着由高到低的自由度;“看”和“说”在这些格式中的使用频率存在差异。在此基础上,还提出了这三个介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教学建议。

  • 标签: 凭据性介词 “按” “照” “依” 介词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