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索绪尔所阐述的语言符号任意性理论可以追溯至威廉·德怀特·惠特尼。索绪尔理论的两个核心维度,即"任意性"和"规约性",直接从惠特尼的理论中继承而来;不过,索绪尔对二者做了进一步的延伸与发展。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使得语言与其他社会系统区别开来,但这种任意性仅仅适用于"langue"层面,而非"langage"层面。因此,为了使语言符号的表达层面和内容层面在理论上统一起来,索绪尔提出了"能指"和"所指"这对新的符号学范畴;而惠特尼在论述语言符号任意性时提出的语言传统的强制力量,则被索绪尔理论化为"社会共同体"与"时间"两个维度。不过,在任意性原则的影响下,语言符号还是不得不面对符号的可变性与不可变性这一悖论。尽管索绪尔的符号任意性理论与涂尔干的"社会事实"这一概念,在"外在性"和"强制性"等特征方面存在着相似之处,但目前还没有任何经验证据可以证明两者之间存在相互的或者单向性的影响。
简介:文章认为汉语“教/叫”字句发展为被动句,不是受事前移的结果,而是反身致使句发展的结果。表致使的“教/叫”字句“NP1+教/叫+NP2+V+NP3”中出现(包括隐含)了三个论元,如果“教/叫”前面的使动者NP1和后面的受事NP2之间存在反身关系,即当NP1和NP3是同一个对象,或者有领属关系,或者具有其他密切关系时,NP1的使动者的意味弱化,而其被动者的角色突显出来,经过重新分析,最终发展为被动句。这种演变萌芽于元代,发展于明末清初。这个假设在世界多种语言当中都可以找到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