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8 个结果
  • 简介:训诂学是中国古代语言文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古代留下了大量以典籍注释和资料纂集为代表的训诂实践成果,但由于古人重实践而轻理论,对许多概念和原理缺乏明确的表述,致使后人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存在着诸多分歧。如训诂学中常见的"训"概念,学术界对其属性还存在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是条例,有人认为是方法,目前尚没有一致的认识。本文通过分析论证,说明"训"属于训诂条例,是训诂的基本原则;在遵循这一原则的基础上,训又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训释方法。通过系统的分析与归纳,对训问题进行梳理。

  • 标签: 义训 条例 表现形式 方法
  • 简介:作为被忽视的台阁体诗人,蹇政名高而诗名低,遍查明代各诗歌集,皆无收录。但在《全蜀艺文志》中,发掘出蹇三首诗歌,至今未有学者涉足。结合蹇经历,详细分析其诗歌风格特征,可以确定这三首诗属于台阁体诗。这一发现,不仅有补于明代诗歌研究,也可以引发学界对台阁体相关问题和蹇诗传世稀少原因的思考。

  • 标签: 明代 蹇义 诗歌 台阁体
  • 简介:在豫西南新野县,传颂着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何富的动人故事:他常年为群众提供科技咨询服务,自1997年以来,自费安装了电话,开设了农技热线,只要有人拨打“6592023”,准能听到何富为你提供庄稼义务咨询服务。因此,大伙儿称他的热线电话叫“农技110”。

  • 标签: 何富义 “农技110” 新野县 河南 科技咨询服务 科研基地
  • 简介:"是兼容诸子百家思想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也是前童古镇有别于其他古镇的文化内涵。中国传统的文化、塔山童氏的宗族源流以及台州的山魂海魄,孕育了一代代具有"台州式硬气"的前童人,滋养了前童古镇的文化之魂——文化。本文列举了前童古镇大量的史实、传说和民俗民风,使中国传统的文化是前童古镇的文化之魂成为不争的事实。这对古镇人民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古镇的旅游开发和古镇经济与文化的发展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前童古镇 中国义文化 义现象 文化特征
  • 简介:李商隐诗之泽被后世,非一代也.宋代的朱弁即曾屡屡化用商隐诗句、典故、诗意,在风格、情调诸多方面多有模拟.《宋史》谓其'诗学李山',但观其理论和创作实践,于苏、黄等人似更为推崇.故朱熹'酷嗜李山'的说法比《宋史》所言当更准确、恰当.

  • 标签: 化用 格调 苏、黄 酷嗜
  • 简介:"反向格"是解释事物的一种方法,教育研究中的"反向格(reverseanalogicalinterpretation)"就是指在教育研究中,用外国的教育理论来解释中国的教育现象的研究方法。目前这一方法在教育研究中经常被使用,本文希望能揭示这一方法对中国教育发展的利弊,在此基础上对教育研究提出一些建议。

  • 标签: 教育研究方法 反向格义 利弊
  • 简介:表示"书信"这一位,上古汉语形成了一个同义场,其语词主要有"书"、"牍"和"尺牍",主导词是"书";中古汉语增加了"笺(牋)"、"札"、"函"、"简"、"信"、"书信"等语词;近代汉语又增加了"信件",同时,"信"在清代中后期替换"书"成为主导词;到了现代汉语,该语义场主要有"书"、"札"、"函"、"信"、"书信"、"信件","信"依然是主导词。汉语"书信"语义场演变的动因与社会的发展变化、词汇的口语化和复音化有关。

  • 标签: “书信”义 同义语义场 历史演变
  • 简介:在交际中,我们常会使用"高于""大于"这样的"A单+于"结构表示比较,其中"于"的功能为引进比较对象。古代汉语中,表示比较的"A单+于"结构其后的介词宾语"N(或NP)"多为体词性词语或词组;比较的对象包括人、事物等;该结构又可分为差比、异比、等比等类别。现代汉语中,表比较的"A单+于"结构语法上常作句子谓语的中心成分,可带宾语;语义上,其结构之前的部分为被比较项,其后宾语为比较的参照项或基准项;语用上,体现反义词不平衡性的"A单"和"A单"是否具有"积极性"成为其使用频率高低的影响因素;韵律方面符合双音节韵律词的标准;认知方面体现了重新分析和组块理论。

  • 标签: A单+于 比较义
  • 简介:河南省兰考县三寨乡是个地广人多的农业乡。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全乡农民打破了传统的养殖、种植模式,开始走向了科技兴农的道路。近几年来,该乡根据本地实际,确立了“发展蔬菜、发展林果业,巩固和发展砖瓦、皮鞋为拳头产品的企业”的发展经济方针。全乡现有经济林一万亩,其中苹果树8000亩,梨、枣、石榴、桃等其他经济林2000亩,各类规模皮鞋厂100多个,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年收入可达200多万元。20门以上轮窑32座,基本占领兰考县城市场,年产值3

  • 标签: 三义寨乡 河南省兰考县 皮鞋厂 轮窑 日光温室 师术
  • 简介:在微信、微博、百度贴吧等新媒体语域中,现代汉语中表示"网络流量"的词语"流量"浮现出了新的意义、用法,一种是表示"有热度、有人气",用来修饰指人成分;一种是表示"人气偶像",用来转指行为主体。"流量"新、新用法的浮现机制为语义的扩展性激活和转喻,对于网络当中的粉丝群体而言,"人气偶像"与"流量"之间存在着一定联系,具有激活关系,分别用结果转指原因和特征转指范畴主体。

  • 标签: 新媒体 “流量” 浮现义 扩散性激活 转喻
  • 简介:本文从名辩逻辑思想产生的社会大背景出发,探讨了邓析逻辑思想产生的原因,认为他们的逻辑思想中有许多合理的因素,推动了古代逻辑思想的发展.邓析的"刑名之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名实一致"的原则,他已经意识到不同的刑名应该适用于不同行为,不同的行为亦属于不同的刑名;邓析的"两可之说"遵守了思维一致性原则,无论是从辩证法的角度或者从逻辑学的角度分析都是正确的.

  • 标签: 邓析 逻辑思想 刑名之学 两可之说 思维一致性原则
  • 简介:"X得不行"是现代汉语口语中的常用构式,表示主观程度大量。研究首先考察"X得不行"构式对变项X的选择限制,并进一步分析构式的一体化程度,将构式分为A级(低程度一体化)、B级(中程度一体化)和C级(高程度一体化)三个层级,最后从截搭整合和回溯推理两个方面探讨构式的形成机制及其主观程度大量的获得。

  • 标签: X得不行 选择限制 一体化程度 形成机制 语义获得
  • 简介:对形声字“形”的表义特点学者们已经达成共识,而往往忽视了其“声”的辨义作用。本文引证了古代学者对“声”的辨义作用的论述及“声”的辨义作用的实例,论述了形声字的“声”有表义的作用。掌握了形声字的这一特点,才能正确理解原文,不至于望文生,曲解文意。

  • 标签: 形声字 声符 辨义作用 因声求义 字意
  • 简介:“拗”的“撬”在初唐产生,且分布在医学文献。由“手拉”到“撬”是通过转喻来引申,在句法上表现为:与跟“拗”共现的谓词或补语有关:与“拗”的宾语有关:与“拗”的主语有关。

  • 标签: “撬”义 转喻 句法
  • 简介:“格物”还是“格心”,可以说是朱子理学和阳明心学分歧的核心。朱熹解释“格”之义的弊端,在于几乎否定了认识主体面对感知对象之后的主动挑选过程,王阳明则对“格”的意义进行了扩充。朱熹将“格物”之“物”视为“事”,而“格心”“正物”在阳明心学之中是一组近似的概念,都表达着对主体意向行为的自律调整。在符号学看来,“格物穷理”虽然对应了符号接收过程的开始,却可能在中途无法继续进行下去。在王阳明的心学中,“格物”内在包含了“正心诚意”两种有区别的符号化过程,两者共同构成了意义生成的“格物”双向过程。

  • 标签: 格物 《大学》 朱熹 王阳明 理学 心学
  • 简介:"乱风"的佛教词义有关辞书失收,大概在三国支谦译经中首次运用,为"微风、顺柔和畅达之风";后在西晋译经中出现了表"大三灾"之"风灾",因而又可表"猛风、大风",与"岚风"相同。"乱风"或为"岚风"的另一种译法,因此,"岚"表"山林中的雾气"可能源自表"微风或顺柔、畅达之风"的"乱风"。

  • 标签: 乱风 岚风 佛教语源
  • 简介:明代传奇作家徐霖创作的戏曲作品,其素材在唐代便为人们所熟知,故事流传极为广泛.这一故事得以流传甚广的原因之一在于女主人公李亚仙身上所显示的性格美,文章通过对李亚仙形象分析来揭示其百折不挠、坚贞不渝、干云霄的性格特征.

  • 标签: | 李亚仙 形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