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正>模糊语言指语义外延不清晰不确定的词语。如名词:早晨、中午;形容词:好、坏;代词:这里、那里;副词:很、十分等,都属于模糊语言范畴。在言语交际中,利用语言的模糊性进行修辞可以扩大语言承载的信息量,在特殊场合里它可以增强语言表达的含蓄性,阐明复杂思想,产生微妙奇特的效果。如'除了谢谢你们的文章之外,我还想多知道一点,如果可能的话,今天下午或傍晚拟请你们来我处一叙,不知是否可以?'(毛泽东书信选集·致丁玲·欧阳山)。信中'如果可能的话''不知是否可以'都是表达不确定意义的词语,'下午或傍晚'又是表达时间的模糊性,使行文委婉,带有商量口吻,表达了亲切之情,足见模糊朦胧是我们语言使用上的一种颇富活力的修辞手法,它可以增强言语表达效果。下面结合具体辞格谈一下模糊语言在修辞当中的特殊作用。
简介:现代大学治理日趋重视“人”的主体地位,强调治理者具备高尚人格发展水平,注重治理方式符合人格发展规律,关注治理所涉及主体的人格都能得到健康发展。本文根据“人格之治”的内涵和外延,以“人格之治”的古今中外存在状态、发展脉络作为切入点。探讨了“人格之治”和“人治”的联系和区别,分析了“人格之治”对于大学办学和人才培养的特殊作用。这就是:“人格之治”能促使政府的教育行政从“过度”向“有限”转变,要求校长实现从“官本位”到“教育本位”的角色转换。明确教师的行政追求与学术追求的界限,敦促学生主动参与治理并以此促进其人格健康发展。依据这一特殊性。现代大学可以从“人格之治”的原理出发,改进治理方式,明确治理目的,优化治理途径,建设启迪人性的大学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