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基于认知语法考察英汉独词句现象,通过对英汉独词句语料进行梳理、整合和解释,旨在探究英汉独词句情境植入成分的异同,为语言习得和对外汉语教学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参考。
简介:汉语和傣语同属于汉藏语系,二者都是SVO型语言,傣语是典型的SVO型语言,汉语身为SVO型语言,修饰语却全部前置,和傣语形成鲜明的对比。而这种鲜明的对比来源于这两种语言认知基础的异同。
简介: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对汉韩新闻报道中的政治隐喻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其中政治隐喻的始源喻类型及其具体实现方式以及汉韩政治隐喻的异同,并揭示出两种语言隐喻思维的异同程度有多大,表现出何种方式,进而探究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简介:本文从认知的角度探讨了范畴内的比喻现象。不同范畴间比喻构建的基础是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而同一范畴内比喻的构成则还依赖于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认知距离。
简介:介词表达事物间的关系,它反映在句子结构上就是一种句式.at句式的基本形式可概括为:TR+at+LM,表示某一物体处在另一物体的某一点.本文从认知角度主要研究介词at句式的引申机制.
简介:习语是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固定表达方式。由于地理、社会环境的差异,不同文化中的习语图式是缺省或缺失的,这给习语的翻译造成了巨大的麻烦。根据心理空间理论,这些缺失的习语图式是可以在目的语读者的大脑中进行建构的。注释法是建构这些图式的一个有效途径。
简介:
简介:本文从谚语的历史联系意义、谚语中词的潜在意义、谚语中词的限制意义以及谚语的语义关系等方面对比汉英两种语言谚语的语义.在语义关系中,对比了对等关系、假设关系、比较选择关系和直接指导关系,并论述了语义关系中反义词的使用.
简介:外语学术普及是近几十年来语言学界非常重要且亟待解决的课题,其中语言学学术普及是最易被忽视的一个部分,而它往往又是本科外语专业或者汉语专业的学习者尤其不能疏忽的重要学术内容。对此,业界学者备为关注,潜心研究者不在少数,亦涌现了一些佳作名篇。著名语言学家、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副会长王寅教授的《什么是认知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即是外语学术普及课题中关于语言学学术普及的一部经典之作。
简介:律诗及其对仗,历来为旧体诗研究者所关注。不过,从认知角度来研究的,似不曾见到。文章作一个尝试。基于语言与认知的关系,我们看到律诗及其对仗,都是以整齐对称和错落参差以及“起点—路经—终点”认知图式为认知底蕴的。而这些认知底蕴可以从律诗及其对仗的语言的意义内容与语言的形式两个方面看到。这是文章探究的出发点,也是文章探究的归宿。
简介:美国优秀女作家波特的短篇小说《偷窃》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作品。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从人称代词、定冠词、隐喻、象似性等几个角度对小说的文体风格、主题意义及语篇连贯进行认知文体分析。
简介:转喻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在认知语言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全文首先论述了转喻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然后对转喻的认知本质作了系统的分析,最后用关联理论中的语用推理对转喻的心理加工过程进行了剖析。笔者认为,转喻使用与隐喻一样,都是为了选择不直接解释说话人思想话语的结果,从关联理论的视域看来,转喻是为了寻求最佳关联而采取的一种方式。转喻的认知意义可以通过语用推理来实现。
简介:认知语言学将隐喻提升为人类一种认知方式和推理机制,其概念隐喻认为隐喻是借助已知事物认识体验未知事物的普遍性思维和认知手段。隐喻翻译是一种跨文化认知活动,受到地域、历史、宗教及文化等的影响。它涉及到两种文化共性和差异的理解与把握。在翻译中应以认知的角度分析隐喻产生的心理基础及所含的文化信息,根据源语的隐喻化过程采取异化和归化策略,使译文既能完整准确地传达源语文本信息,又能为目的语读者所接受,从而促进文化交流。
简介:对比总结了英汉使役的表达形式,指出英语和汉语典型的使役表达有着根本的不同:英语以词汇使役为主要手段,汉语以使役句为主要手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学生在英语使役表达上遇到的困难,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简介:本文对英汉两种语言的双宾语结构作了对比。英语双宾语结构中的第一宾语总是受事的移动终点,而不论动词的语义类型,在汉语的双宾语结构中,动词的语义类型左右第一宾语的语法意义。我们通过无标记的双宾语结构和相应的有标记形式之间的结构转换观察到,不同语义型类的动词使用不同的标记。同时,英汉两种语言的双宾语结构对动词的语义类型分别有不同的选择限制
简介:左脑半球作为语言中枢,在青春期以前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但其功能在青春期以后却迅速消退,而只具有初步语言能力的右脑半球将处理所有语言信息,环境这一外在因素给语言习得提供了观察和模仿的机会,同时外部世界的不可知性刺激了儿童与外界交流的欲望也加速了语言习得的步伐.
简介:作为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认知范畴之一的空间范畴包括空间类型及空间关系两个方面。在英语认知系统中,空间具有一定的界限性,可具体化为平面性空间及立体性空间。空间关系主要体现为“前-后”及“左-右”方位关系,这一认知框架在英语表达中起积极作用。
简介:文章从分析Grice会话含意理论对隐喻的语用分析的不足之处入手,在认知语用学的宏观框架下运用关联理论,从认知语境、最佳关联等角度阐述了认知语用隐喻的解读过程及其工作机制,为隐喻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英汉独词句对比研究:认知语法视角
汉语傣语定语语序的类型学对比及认知基础
基于实证的汉韩隐喻认知对比研究——以中韩新闻报道中的政治隐喻为中心
范畴内的比喻认知
介词at句式的认知语义
习语翻译的认知探索
浅谈《祝福》的对比
汉英谚语语义对比
从认知角度揭示语言中的奥秘——评《什么是认知语言学》
律诗及其对仗的认知探究
走近认知主体,体验有效课堂
小说《偷窃》的认知文体分析
转喻的认知语用学研究
隐喻认知与隐喻翻译策略
英汉使役结构对比研究
英汉双宾语结构对比
各国留学情况对比表
儿童语言习得的认知分析
空间范畴英语表达的认知解读
隐喻解读的认知语用学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