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作者: 高振立
  • 学科: 文化科学 > 教育学原理
  • 创建时间:2012-06-16
  • 出处:《教育研究与实验》 2012年第6期
  • 机构:[摘要]宋朝承袭唐朝,北宋开始武举在真宗咸平三年,并逐渐向制度化、程序化方向发展,形成了固定的考试程序、内容、录取名额、授官制度等。宋代武举的设立,促进了民间武学教育的发展,提高了军队和民间的身体素质,对于培养和选拔军事人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促进军事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提高了习武人员的理论修养,促进了武艺与兵家谋略及阴阳家思想的结合,推动了武艺训练理论、战术思想的发展,是宋代科举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 简介:学社会课评介北京市教研部贾美华根据国家教委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社会教学计划》,从今年4月起,北京市将在小学四年级开设社会课,每周2课时,逐年过渡,将不再单独设置历史、地理学科.小学社会课是一门新型的综合课,广大教师对这一新型的课程尚缺乏了...

  • 标签: 小学社会课 教学内容 加拿大 社会学的定义 社会发展 芝加哥学派
  • 简介:学社会课教学谈□侯秀兰高君一、掌握小学社会课的“社会性”特点新开设的小学社会课是一门引导学生观察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理解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为小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打基础的综合性学科。它的“社会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小学...

  • 标签: 小学社会课 社会课教学 教学模式 个体社会化 认识社会 社会性
  • 简介:<正>1988年11月,国家教委颁发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社会教学大纲(初审稿)》.这个教学大纲是依据1986年12月国家教委公布的《九年制义务教育教学计划》制定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六、三制和五、四制小学教学计划中都规定开设社会课,安排在三、四、五年级(五年制)、或四、五、六年级(六年制),每周各2课时,共计204课时.在义务教育小学教学计划和各科

  • 标签: 社会课教学 小学生 小学教学 小学社会课 全日制小学 五年制
  • 简介:学社会课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从知识体系上划分,有社会生活常识型,历史常识型,地理常识型和法律常识型,从表述方法上划分,有讨论表演型,主辅型,例证型和图文型,从组织形式上划分,有新授型,活动型,复习型和考察型等等,由于课型种类不同,其教学模式和方法也就不同。课型与课型之间是相互联系,彼此渗透的。

  • 标签: 小学 社会课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 简介:社会科是人文社会学科领域的综合课程,课程结构是社会科的核心问题。关、日两国的社会科在世界上比较具有代表性。以深厚的课程哲学为理论支撑,美国中学社会科课程结构已经形成了“学生社会性发展为中心”、“社会问题为中心”、“学科综合为中心”三种类型。日本在其“复合性”理论的指导下,社会科课程结构既有类似美国之处,又保留了自己的特色。同美、日两国相比,我国中学社会科课程结构研究还比较薄弱,亟待加强。

  • 标签: 中学 社会科 课程结构 研究评析
  • 简介:基于对8个国家48所大学的使命分析,现代大学社会责任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保证高等教育的公平、质量、适切性,探索知识并将知识应用于社会,促进人类社会进步与可持续发展。现代大学对社会责任的承担带来影响深远的社会价值,也不断面临各种制衡和挑战,需要大学清醒地认识自身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职能,真正以自己的使命感和追求卓越的意识履行大学社会责任。

  • 标签: 大学社会责任 大学使命 社会服务
  • 简介:2011年1月18日,浙江省台州市教科所组织各县(市、区)教科所到仙居县下各镇第二小学调研学生社团活动.实地考察了学校社团活动和农科技实践基地。下各镇第二小学的社团活动具有浓郁的农村特色.在继承传统的体育、艺术、文学、科技、社会服务五大类的基础上,还开设了编织、刺绣、种植、饲养、环保等特色社团。

  • 标签: 学生社团活动 农村特色 小学 实践基地 继承传统 社会服务
  • 简介:社会服务已成为现代大学的三大职能之一,但人们对大学社会服务的理论基础的认识却还处在感性与表象层面。大学社会服务的理论基础是内在和多元的,资源交换理论是大学社会服务的经济性基础,社会契约理论是大学社会服务的合法性基础,知识发展理论是大学社会服务的价值性基础。正确认识大学社会服务的理论基础,才能促进大学、政府和社会进入互动发展、协作共赢的良性循环之中。

  • 标签: 社会服务 大学职能 理论基础
  • 简介:由王雁、肖非教授主持的《中国特殊教育教师培养研究》成果成功入选2011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并于2012年4月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是当年教育学科中唯一入选的成果。

  • 标签: 科学成果 教师培养 教育学 文库 社会 哲学
  • 作者: 陈军胜
  • 学科: 文化科学 > 教育学原理
  • 创建时间:2011-05-15
  • 出处:《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年第5期
  • 机构:摘要:高等学校是知识、人才、技术的集散中心,对地方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目前,我国高校的发展已由传统的教学型向应用型、研究型的方向拓展,地方高校如何在激烈竞争中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另辟蹊径——科技服务地方,对于地方高校进一步提升综合竞争力、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科研立足地方,积极探索哲学社会学科学科与地方经济的有机结合,增强为社会服务功能,既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自身谋求发展的需要。
  • 简介:2012年5月7口上午,《北京教育史》在北京酋发。《北京教育史》是由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承担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国家级重点课题“中国地方教育史研究”的子课题——“北京教育史研究”的终端成粜、在总澡题的组织指导和北京市教委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北京教育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承担该子澡题研究任务.按照总课题组制定的研究方案和编写原则、体例要求.组织有关各方研究人员分工撰写。全书共十章50余万字,260余幅图片.系统总结、梳理了远古至新中国成立前的北京教育发展史,阐述了北京乃至中国教育从萌芽逐步走到封建社会教育顶峰.再向近现代教育转变的曲折过程,包含着中国教育发展的普遍规律。

  • 标签: 北京市教委 教育史研究 新中国成立 重点课题 科学规划 国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