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一个从来没有害过头疼的作家,硬要写头疼,是永远也写不好的。”前苏联作家爱伦堡强调作家应该进行社会体验的观点,对于我们新闻工作者,尤其是记者而言,同样具有重要意义。社会体验,是指记者应该积极投身社会,通过亲身实践来认识社会上的人事物件。积极进行社会体验是我国新闻工作者的优良传统,老一辈新闻工作者无不经过社会生活的历练。当今新闻媒体涉及社会深层关键问题并具有发现价值和扣动人心力量的报道很少,缺乏社会体验是一个重要原因。记者看似在跑新闻,实际上大都很浮躁,或穿行在政府机关、奔波于会场之间,或四处挖新猎奇。忙得不亦乐乎的他们,很难潜下心来,真正深入实际,体验生活。虽然整天同各种各样的材料、实事打交道,他仍然可能是“一个生活贫乏的人”。因为他们对待生活,是一个接一个的“了解”,旁观而不是参加。走出办公室,投身社会,体验生活,做一个体验型记者,已经成为当前我们的记者们急需补上的一门课程了。
简介:我国对"网络暴力(cyberbullying)"的研究集中在"人肉搜索"和"网络暴力游戏",而对其在青少年群体当中的传播形态、传播模式以及对青少年的心理影响等一系列理论问题尚缺乏深入的理解与研究。本研究借鉴西方的相关研究成果,编制了旨在研究青少年网络暴力行为特征与社会成因的问卷,通过e-mail、论坛链接的方式随机发放并回收了有效问卷136份。研究发现83.8%(114人)的受访者是网络暴力的受害者,还有14.7%的人(20人)承认是施暴者;研究还显示性别、年龄与网络暴力的参与程度具有密切关系,男性更容易成为网络暴力的实施者,而在受害者中,高二和大学低年级是遭受网络暴力的高峰期,到了大学高年级开始呈现下降趋势;研究还发现网络暴力对青少年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和行为伤害,甚至可致受害者逃学或者有轻生的念头。经过分析,我认为网络暴力在青少年群体中之所以普遍存在,首先与网络本身的匿名性有关,更与青少年个体所生活的家庭与社会环境紧密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