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实地调研是投资者与公司管理层进行互动交流、获取公司信息和未来规划的重要途径。已有研究发现基金参与实地调研后可获得超额收益,但关于基金获得超额收益的原因,目前学术界没有得到统一结论。通过手工收集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从2012年7月到2014年12月的基金实地调研数据,研究发现:相比于单独调研,基金与证券分析师联合调研后仓位调整方向具有一致性,基金参与联合调研后持股变动较多时,基金能获得超额收益;进一步研究发现,相比于常规性调研,基金参与关系型调研后仓位调整方向具有更高一致性,但基金参与关系型调研后持股变动程度越高,基金获得的超额收益不一定增加。研究结果为完善公平信息披露规则、规范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和上市公司三个市场主体之间的利益链提供了经验证据。
简介:本文以深沪两市1991—1999年间上市的781只新股为样本,通过对样本短期价格的研究,我们发现:中国大陆A股市场存在着远高于其他国家股票市场的新股首日超额收益,但幅度远小于已有的研究结果。发行年份、发行方式和行业对新股首日收益的影响是不一致的,但在各个横截面都表现明显。新股上市后首日过高的换手率表明,中国新股市场上充斥着短期寻利者(flippers)和过度投机现象。新股首日收益同发行间隔、上市后一交易月股价收益标准差显著正相关,但同流通股比例的正相关关系并不显著,同公司规模、新股发行价显著负相关。中国大陆A股市场过高的新股首日收益,一部分原因是由这一股市较大的不确定性引起的。在控制不确定性因素条件下,发行公司基本面资料并不能很好地解释新股首日收益。
简介:本文运用中国A股上市公司1994-2004年的数据,实证检验了Feltham—Ohlson剩余收益模型对横截面股票收益的预测能力。与国内相关研究不同的是,本文通过计算“综合收益”来运用剩余模型计算股票的内在价值,从而满足了剩余收益模型所要求的“清洁盈余假设”(CleanSurplusRelation,CSR)。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借鉴了FamaandFrench(1988a,b;1989)使用的多期收益的检验模型,并结合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控制了各种可能因素的影响,增强了研究结论的说服力。本文研究发现,虽然有很多因素影响中国股票市场中未来股票收益的横截面差异,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超过一年),剩余收益模型对股票收益的预测能力及其稳定性明显高于其他变量,而且在控制了相关变量的影响后,运用剩余模型计算的内在价值/价格比率(V/P)仍然与未来股票收益高度相关。由此本文得出结论,在中国股票市场中,剩余收益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未来的股票收益,在本文的样本检验期内,时间越长,预测的效果越好;在控制了相关因素的影响之后,该结论仍然是成立的。
简介: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该准则对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进行了规范。在《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发布之前,我国原有合并财务报表的会计处理规定主要有:《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财会字|1995|11号)、《关于合并会计报表合并范围请示的复函》(财会二字|1996|2号)和《关于资不抵债公司合并报表问题请示的复函》(财会函字|1999|10号)。虽然新《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对资不抵债子公司超额亏损的处理进行了规定,但《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和《企业会计准则讲解》对资不抵债的子公司如何进行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并没有进行举例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