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中国的会计实验已走过了54年的历程,目前却陷入了一种发展的“困局”。如何使其突破困局并获得长远发展?这是教育界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关健在于加强会计实验的基础研究,正确确立研究目标并建立实验会计学的基础理论框架体系。
简介:审计师行为研究一直是审计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基于审计师这一行为主体,借鉴Bonner(2008)的“三因素”模型,从审计师行为决策之个体因素、任务因素以及环境因素三方面对国外审计师行为实验研究文献进行评论。本文认为,国外审计师行为实验研究经过若干年的发展,不论是理论积累,还是方法改进,都已较为成熟,并且研究内容在广度和深度上均进行了拓展。广度上而言,在早前的审计判断与决策研究的基础上拓展了审计师特征对审计行为的影响和审计谈判的研究;深度上而言,从集中表现审计判断与决策的缺陷拓展到挖掘影响判断与决策的环境因素。本文结合我国的制度环境,从审计师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审计师行为机制以及审计师行为的环境因素等方面提出了建议性的审计师行为研究的理论研究框架,旨在推进实验研究方法在我国审计研究领域的发展,提升我国审计研究的整体水平。
简介:一、会计收益的一般描述会计收益(。countingincome)是指本期已实现收入与其相关的历史成本之间的差额,是依据收入确认原则,通过收入与费用的配比计量出来的。会计收益有如下特点:①会计收益根据企业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即以销售产品或劳务的销售收入,减去实现销售收入所耗用的费用得出,因而具有客观性和可验证性。②会计收益依据收入实现原则,即在收益实现以后才确认收益,不将持有资产价值的升值(持产利得)计列为企业收益,因而符合稳健性原则的要求。③会计收益建立在会计分期假设基础之上,它要求企业合理确定某一个既定时期的生产经营成果,按权责发生制划分属于本期的收入和费用。④由于企业资产是按历史成本(即原始
简介:目前关于会计委派制问题,人们讨论得十分热烈。从经济学角度对其存在的合理性进行理论上的剖析,我们认为,会计委派制不符合经济学的逻辑,在理论上是站不住脚的。1.会计委派制的实施,是一种制度的变迁。从经济学的角度上讲,制度变迁必然要发生制度变迁成本。如果制度变迁的成本是巨大的,那么,这样一种制度变迁将是不经济的,是违反客观经济规律的。因此,要研究会计委派制的生命力,首先必须深入研究它的制度变迁成本。2.从产权结构上看,会计委派制的目的显然是加强政府对企业的财务监督,以制约内部人控制和管理腐败,从而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因此,委派的会计人员在职能上无疑属于政府监督系列。这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力求通过两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