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史无前例的2020年已经过去,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阴影笼罩下,全世界的政治、社会、经济等格局发生巨变。我国迅速控制了疫情传播,医疗很快恢复正常状态,以腹腔镜为代表的微创胃肠外科手术已经完全恢复至正常水平。鉴于对疫情常态化防控,国内外人员及交通往来受到极大影响,许多学术会议取消或改为线上举行,疫情极大加速了微创手术线上传播方式的普及,而国内外在疾病谱、手术技术、微创技术热点、手术设备与器械等方面开始出现分化与区别。针对2020年发生的特殊情况,笔者对微创胃肠外科在手术技术平台、手术技术和手术理念方面的新热点与新进展作全面回顾与展望。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阑尾炎起病的阑尾肿瘤行急诊手术后追加右半结肠切除术的临床意义以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32例阑尾肿瘤急诊手术后再行补救性右半结肠切除术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并对预后进行评价。结果32例患者均以阑尾炎起病,其中30例于外院行单纯阑尾切除术,2例行阑尾及回盲部切除术。术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病理会诊15例为类癌(类癌组),17例为腺癌、黏液腺癌或者印戒细胞癌(非类癌组),均在本院接受补救性右半结肠切除术。术后类癌组均未发现有癌残留及淋巴结转移,非类癌组有11例(64.7%)发现癌残留或者淋巴结转移。全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60.5(12~156)月,其中类癌组均无复发、转移或死亡;非类癌组有6例出现疾病进展,4例因肿瘤死亡,其5年无病生存率(DFS)及总生存率(OS)分别为67.6%和68.6%。结论对于以阑尾炎起病的阑尾肿瘤行急诊手术后病理结果提示类癌者,追加右半结肠根治术后可获得良好的长期预后。而对于腺癌、黏液腺癌或者印戒细胞癌者,有较高的肿瘤残存或淋巴结转移率,应及早追加右半结肠根治术,以决定最终的病理分期,指导后续辅助治疗,进而提高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奥马哈系统护理模式在心胸外科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心胸外科手术患者114例,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应用奥马哈系统护理干预。观察分析患者依从性、并发症、呼吸功能、VAS评分及QOL评分情况。结果研究组依从性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呼吸功能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QO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心胸外科手术患者中应用奥马哈系统护理模式可以显著提高治疗依从性,减少并发症,改善其呼吸功能,降低患者术后疼痛,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生存质量,早日康复,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简介:摘要现代外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外科手术方式及治疗理念与日俱新,极大地提高了手术安全性及患者治疗效果。但是,无论外科技术发展到何种程度,正确、合理地选择与把控手术适应证始终是外科学的基本问题,也是外科医师职业生涯中的基本素养。外科医师应当严格把控外科手术适应证,提高理论知识和技术水平,避免不良因素干扰手术决策;敢于实施符合指征的高风险手术,强化医者责任感与使命感;合理选择外科手术方式,把握"传统开腹"和"腔镜微创"的平衡点;同时也要理性看待非外科手段的优势,注重学科交叉融合,为实施外科手术创造条件。唯有如此,方能不忘初心,最大程度上使患者从治疗中获益。
简介:摘要随着肥胖患病率的增加和减重手术的普及,越来越多需要减重手术的肥胖患者接受了减重手术。“精准医学”是新一代的医学理念。将“精准医学”的理念引入到精准肥胖代谢外科手术中,以期在高精度和高效度标准的要求下,将现代外科学理论和技术与传统外科方法综合优化与创新,从而实现最小创伤侵袭、最大脏器保护、最低医疗耗费和最佳减重效果。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肥胖和糖尿病外科医师委员会(CSMBS)组织国内部分肥胖与代谢外科领域专家,以精准肥胖代谢外科手术中精确术前评估、精准围手术期管理、精细手术操作以及精良术后管理等4个方面的相关问题为导向,围绕36个临床实际问题,在汇总国内外文献证据基础上,结合本国国情和临床经验,制定了《精准肥胖代谢外科手术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旨在为我国精准肥胖代谢外科手术的临床实践提供指导意见。
简介:摘要随着肥胖症患病率的增加和减重手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肥胖症患者接受了减重手术。“精准医学”是新一代医学理念。将“精准医学”理念引入精准肥胖代谢外科手术中,以期在高精度和高效度标准的要求下,将现代外科学理论和技术与传统外科方法综合优化与集成创新,从而实现最小创伤侵袭、最大脏器保护、最低医疗耗费和最佳减重效果。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肥胖和糖尿病外科医师委员会组织国内专家,以精准肥胖代谢外科手术中精确术前评估、精准围手术期管理、精细手术操作以及精良术后管理等4个方面的相关问题为导向,围绕36个临床实际问题,在汇总国内外文献证据基础上,结合本国国情和临床经验,制订《精准肥胖代谢外科手术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旨在为我国精准肥胖代谢外科手术的临床实践提供指导意见。
简介:摘要随着磁性材料更广泛地应用于外科手术器械中,磁外科技术的发展也不断取得突破与创新。磁锚定辅助技术因其精准定位和无接触牵引的特点,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外科手术辅助手段。临床中常用磁锚定系统主要由体内的靶磁体以及体外的锚定磁体两部分组成,通过锚定磁体与靶磁体的力学作用来实现对目标的无接触牵引和锚定等功能,从而能解决外科手术器械之间相互缠绕、碰撞的问题,同时能够为手术区域提供良好的手术视野,使得手术过程变得更加安全、高效。笔者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Pub Med等数据库中,检索了磁锚定辅助技术应用于外科手术的相关文献共69篇,经过分析和评价,筛选了其中36篇文章,介绍了磁锚定辅助技术与腹腔镜、胸腔镜、内窥镜联用在国内外的外科手术中的研究进展与应用现状。结果表明,磁锚定辅助技术能极大地促进微创外科手术的发展,但在应用过程中还存在磁体相互干扰、磁力不稳定等问题,在今后的研究中仍需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简介:摘要喉不返神经(non-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NRLN)是一种喉返神经(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RLN)较为罕见的解剖变异,且右侧发生常伴有右锁骨下动脉变异,左侧则更为罕见,通常伴有内脏反位。损伤会致该侧声带永久性麻痹,双侧神经损伤甚至会造成患者呼吸困难,无法脱离呼吸机,需术后气管切开处理,对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较为明显。本文旨在对NRLN的组织胚胎学的发生过程、解剖分型、术前相关检查的完善与识别,术中的神经识别、探查与保护,术后损伤应对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为提高外科医生甲状腺手术相关的临床诊治水平提供一定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室间隔缺损(VSD)患者从发病至手术的手术时间间隔与手术修复效果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14例AMI合并VSD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3例;年龄(65.5±3.3)岁。VSD大小(15.8±5.8)mm,位于前尖部10例,位于后下部4例。根据AMI发病至手术的时间间隔分为两组:1组(9例)为发病至手术时间>1周,2组(5例)为发病至手术时间≤1周。所有患者取胸骨正中切口,常规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行VSD修补术。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手术方法和结果。结果全组死亡2例,1、2组各1例,分别死于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和脓毒血症。全组体外循环和主动脉阻断分别为(203.9±52.3)min和(152.4±44.8)min。与1组相比,2组患者的术前左心室功能差(左心室射血分数0.304±0.023对0.408±0.103,P=0.035),术前休克比例高(100%对33.3%,P=0.031),急诊手术率高(100%对11.1%,P=0.003),术后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使用率高(60.0%对0,P=0.027)。平均随访53.6个月,期间未发现残余分流和死亡。结论外科手术是治疗AMI合并VSD的有效方式。从发病至手术时间超过1周时,患者状态更稳定,手术更安全;1周内接受手术的患者表现为血流动力学状态不稳定更多见,使用机械辅助支持可以纠正血流动力学状态,提高急诊手术围手术期成功率。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经乙状窦后-内听道入路显微外科手术切除内听道脑膜瘤的方法和经验,探讨在保留面、听神经功能的基础上实现肿瘤全切除的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总医院神经外科自1998年1月至2018年12月采用乙状窦后-内听道入路显微外科手术切除、经病理证实的4例内听道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疗效,分析其手术要点。结果4例患者的肿瘤均获得全切除,其中1例肿瘤硬膜起源于内听道口的外侧壁(Simpson分级Ⅰ级切除);3例肿瘤起源于内听道内的硬脑膜,硬膜附着延伸至内听道腹侧(Simpson分级Ⅱ级切除)。3例患者的面神经和耳蜗神经均被解剖分离保护,另一例患者仅解剖保留面神经。2例术前听力分级为H2级、H3级的患者,术后听力分级分别为H3级和H4级,另2例术前听力H5级的患者术后听力仍为H5级。3例患者术后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KPS)为90分,1例为70分。无围手术期死亡患者。结论乙状窦后-内听道入路是内听道脑膜瘤显微外科切除术的理想入路。手术应以保护面、听神经为前提,以广泛切除肿瘤为目的,包括肿瘤累及的硬脑膜和骨质,以减少复发的机会,改良内听道开放的宽度是必要的。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规范护理模式在肝胆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第二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肝胆外科手术患者12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2例。对照组采用一般护理方法进行围术期护理,观察组采用规范护理模式进行围术期护理。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手术一般指标、并发症发生率、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手术各项指标,包括术中出血量、肛门首次排气时间、手术时长均明显少于对照组,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及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与一般护理模式相比,规范化护理模式在术中可优化手术流程,术后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更高。
简介:摘要手术导航已经存在了将近30年,但是它在颅颌面外科手术中的应用却进展缓慢。该文对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以评估颅颌面外科手术中导航的现状。通过对不同区域、病种及技术的应用分别进行方法和精度分析,可以看出这种技术明显改善了眼眶及下颌骨重建的效果。尽管影像导航在颅颌面外科手术的许多方面都有应用,但是目前仍缺乏足够的研究数据及文献来形成推荐的流程规范以及合格的误差标准。因此在推荐普遍应用该技术之前,未来仍需要针对这种数据匮乏的状况进行大量研究。
简介:摘要随着腔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微创理念应用于结直肠外科疾病的诊治中,结直肠相关疾病的诊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传统的经腹手术到腹腔镜手术、经自然腔道手术,再到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NOSES),结直肠疾病的外科诊治在微创领域取得了巨大成果。NOSES技术是目前结直肠外科在微创领域前沿的手术方式之一,它通过经直肠、阴道取标本来避免了腹壁的辅助取标本切口,从而将结直肠外科手术进一步微创化。NOSES技术集传统腹腔镜手术的优势与现代微创外科的理念于一体,它在确保手术效果的基础上集中体现了微创、加速康复外科、功能外科、"无疤"等理念的特点。本文主要就国内外各中心开展NOSES技术在结直肠外科诊治开展中的相关经验、心得和体会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小儿心脏外科手术后累及胸骨的深部切口感染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共31 866例年龄<7岁的患儿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接受经胸骨正中切口行心脏手术,新生儿共387例。31 866例患儿中,0.15 %(47/31 866)的患儿发生了累及胸骨的深部切口感染;不同年龄患儿术后深部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新生儿2.33%(9/387),2~6月龄患儿0.15%(6/4 018),6~12月龄患儿0.09%(6/7 010),1~3岁患儿0.13%(15/11 511),3~7岁患儿0.12%(11/8 940)。47例患儿中,男30例,女17例;年龄为(1.98±2.03)岁;体重为(10.55±6.24)kg。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占74.5%(35/47);新生儿占19.1%(9/47),其中2例有延迟关胸病史;心脏手术后15 d内发现伤口感染并进行清创手术的患儿占29.8%(14/47),心脏手术后15~30 d发现伤口感染并进行清创手术的患儿占23.4%(11/47),>30 d的占46.8%(22/47)。结果新生儿术后深部切口的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患儿术后深部切口感染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47例患儿均为胸骨正中切口,感染确诊后即开放原手术切口引流换药,待伤口创面清洁、肉芽新鲜后送入手术室接受清创手术,清创手术距离上次心脏手术的时间为(126.89±310.53)d,范围为4~1 997 d,其中感染时间>30 d才进行清创手术的患儿的感染复发率高,需要进行多次清创的患儿占50.0%(11/22),而且只有59.1%(13/22)的患儿能够保留胸骨。本研究中,29.8%(14/47)的患儿需要在院内接受两次以上的清创手术;25.5%(12/47)的患儿因感染较重无法保留胸骨故行胸大肌肌瓣转移手术;14.9%(7/47)的患儿因感染严重渗出较多或无法配合床旁换药,在清创手术前使用了封闭式持续负压吸引治疗。对31例患儿的伤口分泌物进行了细菌学培养,其中18例培养出革兰氏阳性球菌,主要为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9例未检出致病菌,余4例培养出革兰氏阴性杆菌。本研究的患儿无住院死亡病例。1例患儿形成窦道出院后需要继续换药治疗;1例患儿在清创手术中发生了心脏破裂出血,术中压迫止血后顺利关胸,痊愈出院;其他患儿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尽早发现并确诊心脏外科术后累及胸骨的深部切口感染,彻底引流,尽早行清创手术,避免感染范围扩大所导致的其他严重并发症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科手术在伴有门静脉系统侵犯的胰腺癌治疗中的价值和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66例伴有门静脉系统侵犯的胰腺癌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联合血管切除重建的胰腺癌根治性手术,归为门静脉系统侵犯组。依据肿瘤部位选择具体手术方式,依据静脉侵犯的类型和部位选择不同的血管重建方式,分析患者术中和围手术期情况。选取同期129例无门静脉侵犯的胰腺癌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远期预后。结果6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依据肿瘤部位行胰十二指肠根治术55例,全胰十二指肠根治术8例,胰体尾癌根治术3例。依据静脉侵犯的类型和部位行异体血管置换术43例,血管区段切除后端端吻合术16例,血管楔形切除后直接缝合7例。所有患者均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发生并发症19例(28.8%),其中生化瘘6例(9.1%),腹腔感染5例(7.6%),腹腔出血3例(4.5%),胃排空延迟3例(4.5%),C级胰瘘合并腹腔出血1例(1.5%),胆瘘1例(1.5%)。所有患者均顺利出院,术后住院天数为(20.8±9.7)d。65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率为98.5%。门静脉系统侵犯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3个月和22个月,术后1、2、3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53.3%、30.4%、23.4%和73.1%、45.8%、40.1%(P=0.006)。结论伴有门静脉系统侵犯的胰腺癌患者总体预后较差,但对此类患者实施外科手术是安全可行的,术中可以根据静脉侵犯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静脉重建方式。
简介:摘要中国每年新发肝癌病例约占全球50%,手术切除是实现肝癌患者长期生存的主要手段。肝胆外科手术中阻断入肝血流,减少术中出血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而肝门区的解剖分离是实现入肝血流阻断的前提。肝门板系统是覆盖在肝门部入肝管道上的一层厚结缔组织,肝门板下降可协助降低肝门区的解剖难度。肝门板系统内隐藏的第四肝门是门短静脉的集中区域,系统内的交通血管是引起吲哚菁绿荧光染色效果降低的解剖基础。相对固定的肝门板位置可为精准肝切除提供定位标志。肝内Glisson鞘与肝门板系统的厚结缔组织相连,是限制肝细胞增生及肥大的物理屏障,是肝门板系统在肝内的延续。本文将对肝门板系统的结构及其术中的应用进行初步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