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腹横平面阻滞(transversus abdominis plane block, TAPB)与阻滞(quadratus lumborum block, QLB)对腹腔直肠根治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全身麻醉下行腹腔直肠根治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5例):TAPB组和QLB组。术后患者清醒并拔除气管导管后分别行TAPB和QLB,两组均行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 PCIA),中记录手术时间、失血量、补液量、瑞芬太尼消耗量及使用阿托品的患者例数;观察两组冷感觉消失的平面;记录术后0~6 h、6~12 h、12~24 h及24~48 h PCIA按压次数及术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中失血量、中补液量、瑞芬太尼消耗量及使用阿托品的患者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APB组多数患者冷感觉消失的平面在T10~L1 ,QLB组多数患者冷感觉消失的平面在T7~L1;与TAPB组比较,QLB组患者术后0~6 h、6~12 h和12~24 h时段PCIA按压次数明显减少(P<0.05),术后恶心呕吐、眩晕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 0.05)。结论与TAPB相比,QLB可以为腹腔直肠根治患者提供更好的镇痛效果,且镇痛持续时间更长。

  • 标签: 结直肠癌 腹腔镜治疗 腹横肌平面阻滞 腰方肌阻滞 术后镇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直肠根治(LCS)治疗直肠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5月山西省肿瘤医院直肠肛门外科收治的64例直肠患者,男37例,女27例,年龄(52.71±2.68)岁,年龄范围为33~72岁,对其一般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采用LCS将患者分为腹腔组(n=30)及传统开腹组(n=34),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中出血量、淋巴结清除数、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术后吻合口瘘、肠梗阻、肺部感染、切口感染)发生率。结果腹腔组患者手术时间[(137.21±19.11)min]、中出血量[(141.25±8.33)ml]、术后住院时间[(5.84±1.72)d]、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2.31±0.69)d]均优于传统开腹组[(178.57±15.38)min、(197.55±10.41)ml、(8.46±2.37)d、(3.89±0.9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淋巴结清除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9.9%(3/30)]低于传统开腹组[26.4%(9/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CS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标签: 结直肠癌 腹腔镜 传统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 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
  • 简介:摘要腹腔直肠根治已在临床上受到广泛认可。在中对于手术层面的识别非常的重要,正确的层次识别有利于间隙的游离、盆腔自主神经的保护,其对于手术成功与否以及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尤为重要。中需注意直肠系膜与神经前筋膜之间游离,紧贴直肠系膜游离间隙保证直肠系膜的完整,以及实现肿瘤的根治性切除。

  • 标签: 直肠肿瘤 腹腔镜
  • 简介:摘要腹腔直肠根治已在临床上受到广泛认可。在中对于手术层面的识别非常的重要,正确的层次识别有利于间隙的游离、盆腔自主神经的保护,其对于手术成功与否以及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尤为重要。中需注意直肠系膜与神经前筋膜之间游离,紧贴直肠系膜游离间隙保证直肠系膜的完整,以及实现肿瘤的根治性切除。

  • 标签: 直肠肿瘤 腹腔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超声引导阻滞(quadratus lumborum block, QLB)和腹橫筋膜阻滞(transversus abdominis plane block, TAPB)对腹腔直肠手术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腹腔直肠手术的患者100例,采用计算机生成的随机对照表分为阻滞组(Q组,46例)和腹橫筋膜阻滞组(T组,41例)。全身麻醉前,Q组接受双侧QLB,分别给予0.25%罗哌卡因20 ml,T组行双侧TAPB,分别给予0.25%罗哌卡因20 ml。记录患者术后2、12、24、72 h静息及活动时内脏痛VAS评分和切口痛VAS评分,记录术后24 h吗啡用量、自控镇痛首次推注时间、患者术后第一次排气时间、第一次排便时间、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记录患者中瑞芬太尼药物用量、PACU时长,记录患者局部麻醉药中毒反应、穿刺部位感染、下肢无力或麻痹、内脏损伤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术后1个月随访患者,记录最近1周患者的平均VAS疼痛评分。结果87例患者完成试验。Q组术后24 h吗啡用量低于T组(P<0.05),自控镇痛首次推注时间长于T组(P<0.05),术后2、12、24 h静息和活动时内脏痛VAS评分低于T组(P<0.05),术后24 h静息时切口痛VAS评分低于T组(P<0.05),术后第一次排气时间、第一次排便时间早于T组(P<0.05)。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TAPB比较,QLB的术后镇痛时间更长,对于内脏痛的镇痛效果更佳,缩短术后患者排气及排便时间,具有促进腹腔直肠手术术后恢复的效果。

  • 标签: 腰方肌阻滞 腹橫筋膜阻滞 术后镇痛
  • 简介:摘要于2020-04-24全身麻醉下行腹腔辅助直肠根治(低位直肠前切除)。探查腹腔无远处转移后提起乙状结肠系膜,超声刀游离出肠系膜下动脉。肠系膜下静脉,分别结扎切断。继续游离乙状结肠以及直肠,游离直肠后间隙,于肿瘤下方使用腔下直线切割吻合器切断直肠。再切断肿瘤上方乙状结肠。使用管型吻合器作直肠-乙状结肠端端吻合。切除直肠上段以及部分乙状结肠。

  • 标签: 直肠肿瘤 腹腔镜 吻合术,外科 低位直肠前切除 端端吻合
  • 简介:摘要于2020-04-24全身麻醉下行腹腔辅助直肠根治(低位直肠前切除)。探查腹腔无远处转移后提起乙状结肠系膜,超声刀游离出肠系膜下动脉。肠系膜下静脉,分别结扎切断。继续游离乙状结肠以及直肠,游离直肠后间隙,于肿瘤下方使用腔下直线切割吻合器切断直肠。再切断肿瘤上方乙状结肠。使用管型吻合器作直肠-乙状结肠端端吻合。切除直肠上段以及部分乙状结肠。

  • 标签: 直肠肿瘤 腹腔镜 吻合术,外科 低位直肠前切除 端端吻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孔腹腔直肠根治及传统腹腔直肠根治的疗效。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直肠患者中随机抽取60例,以抽签法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59.00±6.00岁);对照组30例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59.00±7.00岁)。观察组采用单孔腹腔直肠根治,对照组采用传统腹腔直肠根治。对比两组患者近期疗效、手术及术后情况、疼痛程度、炎性反应、氧化应激指标、并发症发生率。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结果观察组手术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6.67%(29/30)比73.33%(22/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05,P=0.030);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手术出血量更少,术后第4天引流量更少,淋巴结清扫数目更多,术后肛门排气、早期活动、肠胃功能恢复、住院时间均更短,疼痛程度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两组炎性反应、氧化应激指标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观察组的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13.57±5.34)mg/L比(26.84±5.12)mg/L、(16.28±5.64)ng/L比(33.54±7.50)ng/L],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高于对照组[(85.63±11.84)kU/L比(74.25±12.35)kU/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6.67%(2/30)比30.00%(9/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54,P=0.019)。结论与传统腹腔直肠根治比较,单孔腹腔直肠根治疗效更佳,安全性高,改善炎性反应、氧化应激反应,可减轻疼痛。

  • 标签: 单孔腹腔镜 结直肠癌 并发症 炎性反应 疼痛程度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评价分析腹腔直肠根治治疗直肠(CRC)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本院收治的CRC患者98例,随机对照试验(RCT)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开腹CRC根治治疗;观察组腹腔CRC根治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9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67%(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均P<0.05),而两组淋巴结清扫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肛门排气、腹胀持续、肠鸣音恢复、开始进食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为6.12%,明显的低于对照组的20.41%(P<0.05)。结论腹腔CRC根治治疗CRC患者效果确切,能够促进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减少出血量,可明显降低对患者的创伤,大大减少了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 标签: 结直肠癌 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 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 胃肠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超声引导阻滞(QLB)应用于腹腔直肠手术及对术后4、6、12、24 h视觉模拟评分(VAS)的影响。方法选择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10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行腹腔直肠手术的121例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分析患者的病历资料后根据麻醉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61例),男34例、女27例,年龄(51.27±3.49)岁,实施QLB;对照组(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龄(51.52±3.13)岁,实施腹横阻滞(TAP)。对比两组术后4、6、12、24 h的切口痛及内脏疼痛评分、阻滞相关指标、不良反应。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χ2检验。结果两组中补液量、失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舒芬太尼、瑞芬太尼中用量一致前提下,观察组舒芬太尼总消耗量为(185.74±13.32)μg,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4.37±13.67)μg,观察组瑞芬太尼总消耗量为(947.42±82.25)μg,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 525.28±125.34)μ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593、30.030,均P<0.05)。观察组镇痛期间不良反应率[3.28%(2/61)]明显低于对照组[15.00%(9/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28,P=0.025)。术后两组不同时间点切口痛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后4、6、12、24 h内脏痛VAS评分分别为(1.79±0.11)分、(1.58±0.11)分、(1.54±0.13)分、(1.31±0.10)分,对照组术后4、6、12、24 h内脏痛VAS评分分别为(5.83±0.51)分、(5.64±0.53)分、(4.55±0.40)分、(3.91±0.38)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0.460、58.565、55.853、37.350,均P<0.05)。结论QLB应用于腹腔直肠手术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术后内脏疼痛评分、减少镇痛药物用量、降低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腰方肌阻滞 腹腔镜手术 超声引导 术后疼痛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超声引导下竖脊平面阻滞(ESPB)与阻滞(QLB)对行腹腔胃癌根治患者阿片类药物的节俭作用。方法选择2020年5月1日至2021年2月28日于河南省人民医院择期行腹腔胃癌根治的患者共60例,男31例,女29例,年龄40~65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体质量指数(BMI)18~30 kg/m2,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E组和Q组,每组30例。术前30 min,E组和Q组分别行超声引导下ESPB和QLB,均以0.33%的罗哌卡因25 ml行神经阻滞。常规麻醉诱导后使用和瑞芬太尼维持麻醉,毕患者使用静脉自控镇痛(PCIA)泵进行术后镇痛。统计分析两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手术时间、中瑞芬太尼总用量和术后2、4、6、24、48 h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舒芬太尼用量及PCIA泵的按压次数。记录两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皮下血肿、皮肤瘙痒和呼吸抑制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与E组比较,Q组患者神经阻滞操作时间较短[(6.5±1.5)min比(8.2±2.4)min](P<0.05),中瑞芬太尼用量较少[(1.0±0.1)mg比(1.2±0.2)mg](P<0.05);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PCIA的按压次数和舒芬太尼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皮下血肿、皮肤瘙痒及呼吸抑制等。结论在腹腔胃癌根治患者中,超声引导下QLB较ESPB的中镇痛效果更佳,有明显的阿片类药物节俭作用。

  • 标签: 超声 神经阻滞 腹腔镜胃癌根治术 术后镇痛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荧光腹腔与常规腹腔直肠根治的疗效和患者预后。方法选取重庆市璧山区人民医院2019年6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114例直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收治时间分为2组,2019年6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44例为A组,2020年3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70例为B组。A组患者接受荧光腹腔直肠根治,B组患者接受常规腹腔直肠根治。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中出血量、转移淋巴结清除率、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以完全缓解+部分缓解计算)、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1年内复发率。结果A组转移淋巴结清除率为86.95%(40/46),高于B组的72.22%(52/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5,P=0.049)。两组手术时间和中出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总有效率为86.36%(38/44),高于B组的74.28%(52/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3,P=0.024)。A组并发症发生率为9.09%(4/44),B组为11.42%(8/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6,P=0.692)。A组1年内复发率为11.36%(5/44),低于B组的24.42%(15/7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9,P=0.169)。结论相比于常规腹腔,荧光腹腔直肠根治的临床疗效更好,转移淋巴结清除率更高,且不会增加术后转移和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结直肠外科手术 荧光腹腔镜 治疗结果 预后
  • 简介:摘要五孔法,按TME及神经功能保护原则手术,骶岬前方切开后腹膜,打开血管鞘,分离直肠上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及左结肠动脉,清扫腹主动脉(253)淋巴结,结扎切断肠系膜下动静脉,沿Denonvilliers筋膜分离,注意保护腹下神经丛。游离乙状结肠及降结肠系膜,向下沿盆筋膜脏层和壁层之间游离至肛提平面,注意保护盆自主神经。切断直肠侧韧带游离直肠侧方,前方打开腹膜返折部及Denonvilliers筋膜向下游离至肿瘤下方5 cm。切断乙状结肠,3-0抗菌微乔线荷包缝合一圈,切断直肠,经肛门置入吻合器枪身,激发完成吻合。

  • 标签: 直肠肿瘤 腹腔镜 NOSES
  • 简介:摘要五孔法,按TME及神经功能保护原则手术,骶岬前方切开后腹膜,打开血管鞘,分离直肠上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及左结肠动脉,清扫腹主动脉(253)淋巴结,结扎切断肠系膜下动静脉,沿Denonvilliers筋膜分离,注意保护腹下神经丛。游离乙状结肠及降结肠系膜,向下沿盆筋膜脏层和壁层之间游离至肛提平面,注意保护盆自主神经。切断直肠侧韧带游离直肠侧方,前方打开腹膜返折部及Denonvilliers筋膜向下游离至肿瘤下方5 cm。切断乙状结肠,3-0抗菌微乔线荷包缝合一圈,切断直肠,经肛门置入吻合器枪身,激发完成吻合。

  • 标签: 直肠肿瘤 腹腔镜 NOSES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直肠患者中应用腹腔直肠根治对凝血功能及血清内皮素(ET)、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本院治疗的82例直肠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各41例。对照组患者行传统开腹手术,观察组患者行腹腔直肠根治,比较两组凝血功能、ET、CRP及近远期并发症。结果术后,观察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ET及CRP水平分别为(11.65±0.82)s、(26.98±1.72)s、(55.17±8.29)pg/ml、(36.52±3.63)mg/L,均低于对照组的(12.03±0.38)s、(29.60±1.81)s、(60.84±8.72)pg/ml、(48.18±6.79)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近期并发症发生率、远处转移率及局部复发率分别为2.44%、4.88%、2.44%,均低于对照组的19.51%、21.95%、19.5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直肠患者中应用腹腔直肠根治,易影响凝血功能,但对血清ET、CRP水平的影响较小,并发症较少,利于患者转归。

  • 标签: 结直肠癌 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 凝血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单孔腹腔手术虽然取得了不错的临床效果,但其存在手术操作难度大、器械冲突、缺乏对抗牵引及直线视角等问题让很多外科医师望而却步。因此,有者提出了单切口加一孔(SILS+1)的手术方法。本研究探讨运用SILS+1进行直肠根治性切除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的方法,回顾性收集从2018年3月至2019年1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普通外科进行SILS+1治疗的178例直肠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手术情况、术后病理以及术后恢复情况(术后并发症分级采用Clavien-Dindo标准,疼痛指标为视觉模拟评分法);通过门诊或电话进行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19年5月。结果共有178例患者接受了SILS+1直肠根治性切除,其中男性患者111例(62.4%);平均年龄59岁。其中有11例(6.2%)患者中转加1~3个操作孔,1例(0.6%)患者因回结肠动脉出血中转开腹。全组患者手术时间为(135.2±42.3)min,中失血量为(34.6±35.5)ml,淋巴结检出数目为(33.1±17.6)枚,远切缘(10.2±5.3)cm,近切缘(14.7±17.8)cm。术后30 d内16例(9.0%)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其中6例为Clavien-Dindo Ⅲ级并发症(3.4%);术后疼痛评分均低于3分。术后住院时间为(5.6±2.6)d。3例患者(1.7%)术后30 d内因肠梗阻和造口周围感染返院治疗。全组患者美容评分均为满意和基本满意。结论SILS+1治疗直肠具有较好的手术安全性和可行性,可减轻患者术后疼痛。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腹腔镜手术,两孔 近期疗效
  • 简介:目的:分析比对在直肠患者中行腹腔手术与传统开腹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开始于2019.05,结束于2022.05从我院接诊的直肠手术患者中,选出35例行传统开腹手术患者(参照组)、35例行腹腔手术患者(观察组),比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参照组切口长度、出血量、排气时间及并发症率均高于观察组,观察组手术用时更高,差异明显(P<0.05)。结论:在直肠患者中,行腹腔手术有助于患者术后恢复,并发症少,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传统开腹手术;并发症;直肠癌;腹腔镜;手术效果
  • 简介:摘要腹腔技术的发展使微创手术得到普及,腹腔手术在外科手术中比例逐年增高,已成为直肠手术的标准手术方式。近年来,4K显像技术逐步应用于腹腔,其可增强手术视野细节的呈现,提升手术医师操作感,推动腹腔手术技术进步。重视4K腹腔直肠根治手术团队建设、增强团队间配合、提升团队学习能力有助于4K腹腔直肠根治手术中的普及和应用。

  • 标签: 直肠肿瘤 直肠癌手术 团队建设 4K分辨率 腹腔镜检查
  • 简介:摘要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腹腔手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直肠的外科治疗。近年兴起的3D腹腔系统在直肠根治手术中能够还原更真实的手术视野,提供更精准的空间定位,使操作更精准,能有效缩短学习曲线。但3D腹腔手术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笔者相信随着技术设备的不断完善及高质量临床研究的开展,3D腹腔手术系统必将展现出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

  • 标签: 直肠肿瘤 腹腔镜 外科手术 3D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不同浓度罗哌卡因阻滞腹腔疝修补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于本院行腹腔疝修补的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A、B、C组,各30例,患者均采用超声引导下罗哌卡因阻滞复合喉罩通气全凭静脉麻醉,其中A组罗哌卡因浓度为0.25%、B组为0.375%、C组为0.5%,比较3组阻滞起效时间、围期舒芬太尼使用量、曲马多使用率;比较3组入室时(T0)、开始气腹(T1)、分离疝囊时(T2)、拔除喉罩时(T3)的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HR);比较3组开始苏醒时间、停药至喉罩拔除时间、喉罩拔除后10 min苏醒评分;比较3组术后6 h、12 h、24 h、36 h、48 h静息时VAS评分;记录3组围期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A组阻滞起效时间为(16.28±2.32)min、围期舒芬太尼使用剂量为(15.75±3.01) µg、曲马多使用率为76.67%,均显著长于或大于B组[分别为(10.31±1.93) min、(7.85±1.86)µg、20.00%]及C组的[分别为(9.89±1.46)min、(7.42±1.54)µg、13.33%](均P<0.05),B组与C组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T1、T2时MAP和HR均显著高于B组、C组同时间点(P<0.05),但B组、C组同时间点MAP、H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苏醒时间、喉罩拔除时间、喉罩拔除后10 min苏醒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术后6 h、术后12 h、术后24 h VAS评分分别为(4.28±1.02)分、(3.75±0.81)分、(2.73±0.59)分,均显著高于B组[分别为(2.11±0.52)分、(2.01±0.43)分、(1.42±0.37)分]及C组[分别为(1.98±0.56)分、(1.94±0.49)分、(1.35±0.32)分](均P<0.05),但B组与C组同时间点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6.67%)、B组(3.33%)围期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C组(26.67%)(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浓度0.375%的罗哌卡因阻滞较0.25%浓度镇痛效果更好,较0.5%浓度不良反应更少,且不影响术后苏醒,更适合用于腹腔疝修补中。

  • 标签: 腹腔镜疝修补术 腰方肌阻滞 罗哌卡因 浓度 镇痛 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