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作者: 张明海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31
  • 出处:《药物与人》2023年第9期
  • 机构:重庆市潼南区人民医院,重庆 402660
  • 简介:颅脑损伤(TBI)可以分为二个阶段:第一是原发性损伤,即脑部遭受外界伤害时所引起的组织损害,可以通过改善环境来避免;第二是继发性损伤,即原发性损伤之后产生的细胞及其相应的级联反射损害。TBI的临床与原发性损伤的程度、继发性损伤的发生时间以及程度有关,而继发性损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则是一个复杂而又多变的过程。

  • 标签: 重型颅脑损伤;继发脑损伤
  • 作者: 张龙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28
  • 出处:《健康世界》2020年第10期
  • 机构:内江市市中区人民医院,四川内江641000
  • 简介:颅脑损伤是指由于头部受到外力的直接或者间接作用,引起脑部组织的损伤和功能异常,因而导致的一种疾病。

  • 标签: 颅脑损伤;诊断;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颅脑损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以提高疗效,改善预后。方法对107例儿童颅脑损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致伤原因:坠落伤52例(48.6%),跌伤19例(17.8%)、交通事故伤23例(21.5%);损伤类型:闭合性颅脑损伤96例,开放性颅脑损伤11例;伤后早期并发症:发热73例(68.2%)、低血压27例(25.2%)、硬膜外血肿24例(22.4%)、癫痫17例(15.9%)、脑梗死6例(5.6%);107例中手术治疗60例,保守治疗47例,随访1年,根据GOS判定疗效:痊愈94例(87.9%),轻残4例(3.7%),重残2例(1.9%),死亡7例(6.5%)。结论儿童颅脑损伤的治疗依赖于快速且稳定的神经外科评估、干预,持续管理应侧重于预防继发性脑损伤,积极防治并发症是提高治疗效果和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 标签: 颅脑损伤 儿童 临床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一种急性重复创伤性脑损伤(rTBI)分级动物模型。方法63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单次撞击和重复撞击组,按撞击气压将撞击组又分为0.2 MPa、0.3 MPa、0.4 MPa三个亚组,空白对照组及各亚组均为9只。单次撞击组麻醉后仅撞击顶部1次,重复撞击组1 min内以相同气压撞击顶部2次。比较大鼠伤后昏迷时间;伤后1 h进行改良神经功能严重程度评分(mNSS);6 h观察脑MRI T2WI异常信号影;对脑组织进行大体观察;对脑损伤程度进行简明损伤定级(AIS)评分;HE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1)重复撞击0.3 MPa亚组昏迷时间为(35.1±18.6)min,高于单次撞击0.3 MPa亚组[(12.8±6.0)min](P<0.05)。(2)重复撞击0.2 MPa亚组mNSS评分[3(2.5,3.0)分]高于单次撞击0.2 MPa亚组[2(1.5,2.0)分];重复撞击0.3 MPa亚组mNSS评分[9(8.0,10.0)分]高于单次撞击0.3 MPa亚组[4(3.5,4.0)分];重复撞击0.4 MPa亚组mNSS评分[10(10.0,10.0)分]高于单次撞击0.4 MPa亚组[9(9.0,10.0)分](P均<0.05)。(3)伤后6 h大鼠脑MRI显示,单次撞击0.3 MPa亚组损伤局限于硬膜下、蛛网膜下腔、双侧侧脑室;0.4 MPa亚组可见双侧运动皮层、扣带回、胼胝体等实质损伤。重复撞击0.3 MPa亚组双侧运动皮层、扣带回、胼胝体、外囊等区域出现灶状损伤;0.4 MPa亚组运动皮层、扣带回、胼胝体等出现大片状实质损伤。(4)伤后大体病理显示,单次撞击0.3 MPa亚组:硬膜下、蛛网膜下腔局限性出血;单次撞击0.4 MPa亚组:广泛性硬膜下、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沟及额顶部血肿,额顶叶片状脑挫伤;重复撞击0.3 MPa亚组:广泛性硬膜下、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沟血肿,额叶片状脑挫伤;重复撞击0.4 MPa亚组:弥漫性硬膜外、硬膜下、蛛网膜下腔出血,顶部血肿及大片状脑挫伤。(5)重复撞击0.3 MPa亚组AIS评分[3(3.0,3.8)分]高于单次撞击0.3 MPa亚组[2(2.0,2.0)分];重复撞击0.4 MPa亚组[4(4.0,5.0)分]高于单次撞击0.4 MPa亚组[3(3.0,3.0)分](P均<0.05)。(6)单次撞击0.3 MPa亚组蛛网膜红细胞聚集,顶叶部分神经细胞呈水肿、坏死;0.4 MPa亚组蛛网膜及侧脑室大量红细胞聚集,额顶叶大量神经细胞水肿、坏死、神经纤维断裂,神经胶质细胞肿胀。重复撞击0.3 MPa亚组蛛网膜及侧脑室红细胞聚集,顶叶大部分神经细胞水肿、坏死,神经纤维断裂,神经胶质细胞肿胀;0.4 MPa亚组蛛网膜及侧脑室见红细胞大量聚集,脑表面弥漫性神经元损伤表现,细胞结构排列紊乱,神经细胞大量水肿、坏死,神经胶质细胞肿胀。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一种急性rTBI动物模型,其TBI损伤形态更多样,损伤谱更广,可为道路交通事故中rTBI生物力学和病理机制研究提供可复制的损伤模型。

  • 标签: 脑损伤 事故,交通 神经行为学表现 病理学 动物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颅脑损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以提高疗效,改善预后。方法对107例儿童颅脑损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致伤原因:坠落伤52例(48.6%),跌伤19例(17.8%)、交通事故伤23例(21.5%);损伤类型:闭合性颅脑损伤96例,开放性颅脑损伤11例;伤后早期并发症:发热73例(68.2%)、低血压27例(25.2%)、硬膜外血肿24例(22.4%)、癫痫17例(15.9%)、脑梗死6例(5.6%);107例中手术治疗60例,保守治疗47例,随访1年,根据GOS判定疗效:痊愈94例(87.9%),轻残4例(3.7%),重残2例(1.9%),死亡7例(6.5%)。结论儿童颅脑损伤的治疗依赖于快速且稳定的神经外科评估、干预,持续管理应侧重于预防继发性脑损伤,积极防治并发症是提高治疗效果和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 标签: 颅脑损伤 儿童 临床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早期血液净化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意义。方法将2013年2月至2018年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8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连续血液净化治疗组(试验组)42例和传统治疗组(对照组)43例。连续血液净化治疗组患者在传统治疗方法的基础上早期采用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时间为7 d,传统治疗组应用传统的治疗方法,检测两组患者发病1 d和5 d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神经丝蛋白H磷酸化亚型(pNF-H)。发病28 d随访两组的Apache Ⅱ评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病房(ICU)停留时间。发病6个月生存率等。使用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间生存率及生存质量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发病5 d试验组血清TNF-α(4.85±0.45) ng/L(t=6.890,P<0.05)、NSE(25.5±10.3) mg/L(t=4.610,P<0.05)和pNF-H(0.25±0.12) μg/L (t=5.430,P<0.05)发病28 d的Apache Ⅱ评分12.10±4.81(t=2.080,P<0.05)、GCS评分10.45±3.25(t=-3.130,P<0.05)、机械通气时间(10.6±2.3) d(t=4.940,P<0.05)、ICU停留时间(9.0±3.5) d(t=2.510,P<0.05)均好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患者6个月生存率实验组76.19%明显高于对照组(χ2=4.79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恢复良好患者百分比试验组50%高于对照组(χ2=2.105,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血液净化治疗提高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连续血液净化 重型颅脑损伤 早期治疗
  • 简介:摘要神经行为障碍是一类脑损伤后可能出现的器质性行为障碍。本文就脑损伤后神经行为障碍的分类、流行病学、神经损伤机制、康复评估和治疗等进行综述。

  • 标签: 颅脑损伤 神经行为障碍 现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康复医学科住院颅脑损伤患者认知障碍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7年12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55例,对患者入院时的年龄、性别、瘫痪侧别、病程、损伤类型(开放性损伤、闭合性损伤)、损伤程度(入院时有无意识障碍)、治疗方式(保守治疗、限期手术、急诊手术)、言语功能(波士顿失语症严重程度分级)、吞咽功能(才藤氏吞咽障碍7级评价法)、肢体运动功能(上肢、手和下肢Brunnstrom分期)、并发症情况(有无气管切开、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压疮、电解质紊乱、低蛋白血症)、此次发病后有无康复干预、D-二聚体和凝血象检查等进行详细记录。以Rancho Los Amigos认知功能分级为因变量,先采用单因素分析,再进行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颅脑损伤认知障碍的相关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意识障碍、失语症严重程度分级、吞咽能力分级、肢体运动功能(上肢、手和下肢Brunnstrom分期)、气管切开、尿路感染、低蛋白血症、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可能与颅脑损伤认知障碍有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意识障碍、失语症严重程度分级、上肢Brunnstrom分期、尿路感染与颅脑损伤认知障碍有关。结论意识障碍、言语障碍、上肢运动障碍、尿路感染是颅脑损伤认知障碍的相关因素。

  • 标签: 颅脑损伤 认知障碍 相关因素
  • 简介:摘要颅脑损伤患者常伴发情绪失调,而情绪失调可引起多种精神障碍,并且在损伤康复后其精神障碍也会持续存在,严重影响患者适应和融入社会的能力,极大地降低了生活质量。因此脑损伤后情绪失调发生机制的研究,对情绪失调相关精神疾病的临床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而功能磁共振为情绪调节这一心理过程的研究提供了更为直观和准确的研究方法,因此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颅脑损伤后情绪失调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回顾近十年来有关颅脑损伤后情绪失调的功能磁共振研究发现,多数静息态核磁共振研究认为颅脑损伤后情绪失调的发生机制是与静息默认网络、执行网络、突显网络等网络间相互作用失衡有关,而任务态核磁共振研究则发现,杏仁核、背外侧前额叶和前扣带回、右侧额下回分别在注意力分配、认知重评、表达抑制等情绪调节策略中起重要作用,这些脑区的损伤会引起相应的情绪调节障碍。文章将从静息态和任务态功能磁共振的角度,系统综述颅脑损伤后情绪失调的神经机制和研究进展,归纳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能的解决思路。

  • 标签: 颅脑损伤 情绪失调 功能磁共振
  • 简介:摘要颅脑损伤后脑血管痉挛(PTV)是创伤性颅脑损伤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高,预后差,越来越引起临床医生的关注。然而,引起PTV的机制仍不明确,目前研究主要集中于内皮素、红细胞和脑组织的代谢产物、线粒体功能障碍和氧化应激以及细胞外囊泡等方面。临床上有多种方法(以应用尼莫地平为代表)防治PTV引起的继发性缺血性损伤,但对这些治疗方法尚有争议,仍需深入研究PTV的机制以期找到更佳的治疗方法,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 标签:
  • 简介:摘要患者,50岁男性,2020年4月1日以“高处坠落致志不清伴呕吐1 h”为主诉入院,拟急诊行“开颅减压术”。术后3 d出现间歇性发热,最高38 ℃,血液标本炎症指标均高于参考值上限,经验性抗感染治疗,仍反复发热。4月12日患者脑脊液标本常规与生化检测指标提示颅内感染,予以万古霉素联合美罗培南治疗。脑脊液与血液标本培养48 h后,见针尖样、透明小菌落生长,经16S rRNA基因鉴定结果为人型支原体。患者最终因病情严重且并发症多,治疗无效判定死亡。

  • 标签: 支原体,人型 颅脑损伤 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20年1月在泰兴市人民医院进行重症颅脑损伤治疗的393例患者,根据患者在治疗期间是否并发肺部感染,将患者分为感染组及未感染组,对感染组患者进行病原菌检查,对比两组患者基础资料及治疗情况,并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本次研究中,有146例患者并发肺部感染,发生率为37.15%,病原菌检查结果显示,共检出156株致病菌,其中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及真菌所占比例分别为67.95%、25.00%及7.05%,患者年龄、伴有营养不良、住院时间较长、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伴有意识障碍、行气管切开及机械通气治疗、抗生素联用情况均为相关危险因素(P<0.05)。结论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并发肺部感染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患者年龄、营养不良、住院时间较长、GCS评分、伴有意识障碍、行气管切开及机械通气治疗、抗生素联用等情况,应采取营养支持、呼吸道干预、强化气管插管护理、环境干预及合理使用抗生素等防护策略。

  • 标签: 重症颅脑损伤 肺部感染
  • 简介:摘要脑血流调节依赖于心血管、呼吸和神经生理学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以保障脑代谢供需的匹配,保护大脑免受缺血或充血损伤。其调节机制包括心输出量调节、脑血管自动调节、脑血管二氧化碳反应性、神经调节以及神经血管耦联。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脑损伤机制复杂多样,涉及脑动脉压、脑血流、脑代谢的紊乱。这些参数的紊乱,导致了其脑血流调节功能损伤,而紊乱的脑血流调节功能加重了脑损伤。监测脑血流调节功能是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救治的重要环节。脑血流调节功能可实现床旁连续动态监测。在临床工作中,优化脑代谢及脑电活动,优化心输出量、保证脑血流充足性,通过脑血流自动调节寻找合适的脑灌注压,优化二氧化碳分压提供最优血管储备等治疗是急性颅脑损伤脑保护不容忽视的核心原则。

  • 标签: 急性颅脑损伤 脑血管自动调节 二氧化碳反应性 神经调节 神经血管耦联
  • 简介:摘要开放性颅脑损伤损伤出血、污染和可能异物残留造成大出血、脑挫裂伤、颅内血肿、颅内感染等风险。如损伤上矢状窦大出血休克会危及生命。头颅电锯伤引起开放性颅脑损伤表现以切割截面和附近的脑挫裂伤和颅内血肿为主,有污染的头发屑及碎骨片多等特点,横跨两侧电锯伤时会因上矢状窦断裂大出血休克危及生命。笔者报告1例头颅电锯伤引起横跨大脑两侧致严重开放性颅脑损伤患者,就其临床特点、治疗体会、经验教训等结合文献进行探讨。

  • 标签: 脑损伤 清创术 上矢状窦 颅内感染
  • 作者: 苏秀珠 杨菲 吴黄辉 陈国忠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22年第07期
  • 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OO医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福州 350025,同济大学医学院脑功能与人工智能转化研究所,上海 200434,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上海市麻醉与脑功能调控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434
  • 简介:摘要创伤性颅脑损伤(TBI)的发病率高、致残率高且后遗症多,其中抑郁是其最常见的精神障碍后遗症,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转归及生活质量,但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也无公认的预防及治疗方案。笔者回顾性总结近5年来TBI后抑郁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可能机制以及治疗等方面的新发现,旨在为临床医生更有效诊治这一疾病及后续相关研究的开展提供参考。

  • 标签: 创伤性颅脑损伤 抑郁 治疗
  • 简介:摘要水下冲击波和空气冲击波相比,传播速度快,传播距离远,冲击效应更加明显。目前模拟水下冲击波致伤的模型主要采用雷管引爆炸药和水下激波管两种方式。低频水下冲击波相比高频波更易引起颅脑损伤颅脑损伤的致伤机制与胸腹腔压力升高经血管传递,以及爆炸瞬间的加速性损伤等有关。水下冲击波致颅脑损伤的伤情特点为严重的脑挫裂伤、颅骨骨折、脑膜和脑实质内明显的出血,与神经炎性反应和蛋白激酶b、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细胞存活相关的信号通路改变有关。

  • 标签: 水下冲击波 颅脑爆炸伤 动物模型
  • 简介:摘要对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治疗的93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46例患者术后早期减轻脑水肿应用10%氯化钠60 ml(高渗盐组),47例患者应用20%甘露醇125 ml(甘露醇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应用不同的脱水剂后2、4、6 h颅内压、中心静脉压、心率、平均动脉压(MAP)、尿量、血钠水平的变化。高渗组与甘露醇组首次脱水治疗后2、4、6 h颅内压、中心静脉压、心率、尿量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两组的MAP分别为(88±11)与(80±10)、(85±10)与(78±9)、(79±12)与(73±13)mmHg(1 mmHg=0.133 kPa),血钠水平分别为(145±5)与(136±4)、(144±6)与(133±5)、(140±5)与(135±4)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提示高渗盐较甘露醇对重度颅脑损伤更好地降低颅内压同时增加脑灌注。

  • 标签: 颅脑损伤 颅内高压 盐水,高渗 疗效比较研究
  • 简介:摘要创伤性颅脑损伤(TBI)是由外部创伤致使脑组织损伤、脑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目前其病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临床上也暂无优良的治疗方案。TBI可根据发生时间初步分为原发性损伤和继发性损伤。近年来大量研究者开始寻找微小RNA(miRNA)等有效生物信号分子,以期尽早发现并干预TBI后强烈的继发性损伤。研究表明miRNA作为小型非编码RNA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理进程中起关键作用,被认为是病理生理条件下神经功能的有效调节因子。本文通过综述miRNA影响神经细胞凋亡、炎性因子表达、血脑屏障修复三大途径中不同的干预作用,探讨miRNA对TBI的发生发展与恢复作用,以期促进miRNA在TBI方面的研究。

  • 标签: 创伤性颅脑损伤 微小RNA 细胞凋亡 炎症反应 血脑屏障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护理敏感指标并进行实证分析。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该院收治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7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护理敏感指标监测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干预后的护理不良事件、并发症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实施敏感指标监测后,观察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评分各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敏感指标监测可显著降低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减少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护理满意度,为患者获取优质预后具有重要意义,临床效果显著。

  • 标签: 急性颅脑损伤 护理敏感指标 不良事件 实证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多感觉联合刺激促醒治疗措施在颅脑损伤昏迷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干预效果以及对其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7月于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就诊的颅脑损伤昏迷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护理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听觉刺激、触觉刺激、视觉刺激、嗅觉刺激和味觉刺激等多感觉联合刺激干预。记录2组患者的恢复清醒时间和清醒率,以及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治疗30 d后患者及其家属的满意度。于治疗前和治疗30 d后(治疗后)对2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进行评估。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的恢复清醒时间和清醒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患者的GCS、NDS和NIHSS评分与组内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干预后的GCS、NDS和NIHSS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干预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6.6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满意度为8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感觉联合刺激可以促进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恢复清醒,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 标签: 多感觉联合刺激 颅脑损伤昏迷 昏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