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合并升高的急性结石性胆囊炎行早期手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8年12月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收治的39例合并升高的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4例,女性25例,年龄(57.59±15.30)岁,年龄范围29~84岁;所有患者均予以保和抗生素治疗,共有18例患者接受7 d内早期手术治疗设为手术组,首次入院只接受保、抗生素等治疗的21例患者设为对照组。观察指标:(1)两组入院时的总胆红素、白细胞及胰指标;(2)两组入院时和入院3 d后的各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AST)、谷氨酰转肽酶(GGT)]水平;(3)两组住院时间、出院后胆结石相关事件(胆结石相关急诊发生率、再住院手术率)。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Q1,Q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应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结果两组的总胆红素、白细胞及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的各指标(ALT、AST、GGT)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3 d治疗后的各指标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手术组患者ALT、AST、GGT分别是161.00(83.75,237.75) U/L、63.50(49.50,257.75) U/L、245.50(66.75,549.75) μmol/L,对照组分别是187.00(64.00,335.50) U/L、104.00(53.50,355.00) U/L、299.00(136.50,455.00) μmol/L,经保和抗生素等治疗3 d后,手术组患者ALT、AST、GGT分别是77.50(52.00,111.00) U/L、41.50(33.00,53.75) U/L、190.50(65.00,372.00) μmol/L,对照组分别为67.00(23.50,129.50) U/L、37.00(26.00,61.50) U/L、187.00(90.50,337.00) μmol/L,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住院时间上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89±3.41) d比(11.05±4.57) d,P>0.05]。经12个月的随访,出院后胆结石相关事件上,胆结石相关急诊发生率手术组(5.6%)低于对照组(33.3%),再住院手术率手术组(5.6%)显著低于对照组(42.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期保和抗生素治疗能有效降低该类患者的指标,改善后施行早期手术治疗是彻底且安全的方案。

  • 标签: 胆囊炎,急性 疗效比较研究 胆囊切除术,腹腔镜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 肝酶升高
  • 简介:摘要血清胰脂肪是常规生物化学检测指标之一,其诊断AP特异性较高,但并非所有胰脂肪升高的患者均为AP,了解并掌握胰脂肪升高的临床意义,对临床诊疗工作的开展具有较高的指导价值。

  • 标签: 胰脂肪酶 急性胰腺炎 病因 诊断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杨琛轩 陈革 王颖轶 游燕 吴东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消化杂志》 2020年第03期
  • 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 100730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 100730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肿瘤内科 100730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 100730
  • 简介:摘要1例以无症状性甲胎蛋白升高为表现的61岁女性患者,经消化内科、基本外科、病理科、肿瘤科等多学科协作诊治,确诊为较罕见的胃样腺癌,在接受手术、术后化学和放射治疗,以及为期3年的随访后,实现病情缓解和长期生存。

  • 标签: 胃肝样腺癌 甲胎蛋白 胃癌 多学科协作诊治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和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NCP)患者发生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综合分析已报道文献中NCP患者的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等变化情况与疾病状态的相关性;基于组织单细胞测序数据(GSE115469)分析新冠病毒受体血管紧张素转换2(ACE2)在组织中的表达;采用RNA-seq方法分析半切除急性损伤小鼠模型切除后不同时间点残组织中Ace2的表达及与其表达相关的转录因子。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部分新冠病毒感染者发生了ALT、AST异常升高,且NCP重症患者ALT、AST升高的比率及程度均高于非重症患者。组织单细胞测序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ACE2在正常组织中只在胆管上皮细胞表达,而在肝细胞中表达极低。在小鼠半切除急性损伤模型中,Ace2在术后第1天的急性损伤期表达下调,但在术后第3天的肝细胞增殖高峰期表达升高至正常水平的2倍以上,并在肝脏恢复、肝细胞增殖停止的第7天恢复到正常水平。这一现象是否提示ACE2表达阳性的胆管上皮细胞参与了部分切除后的再生过程,值得进一步的研究。RNA-seq数据中有77个转录因子与Ace2表达呈正相关(r > 0.2,FDR < 0.05),主要富集在腺体腔管表皮细胞的发育、分化、形态生成以及细胞增殖等功能。结论除了NCP患者过度激活的炎症反应可导致损伤外,胆管上皮细胞来源实质细胞的代偿性增生所致病毒受体ACE2在组织中的表达上调,可能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肝细胞造成组织损伤的可能机制。

  • 标签: 肝功能 肝再生 新型冠状病毒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 转录因子 丙氨酸转氨酶 天冬氨酸转氨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淀粉升高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DKA)患者病情评估中的作用,以及影响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血淀粉(amylase,AMS)水平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1年11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DKA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入选和排除标准最终确定249例DKA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次日晨空腹抽取静脉血测得的AMS水平分为正常组(n=176)和升高组(n=73)。对性别、糖尿病类型、糖尿病血管并发症、死亡例数、ICU监护例数、出院后发生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次数等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Fisher检验,对年龄、pH、糖化血红蛋白(HbA1c)、二氧化碳结合力(CO2CP)、Ca2+、尿素氮(BUN)、肌酐(Scr)等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临床资料、院内及院外结局的差异。结果AMS升高组ICU监护率为50.7%,ICU监护天数中位数为4 d,总住院天数中位数为14 d,治疗费用中位数为2.8万,均高于AMS正常组(P<0.05);病死率、住院期间合并AP、出院后发生AP的比例在AMS升高组与正常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病程、既往发生DKA次数、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发生率、HbA1c、pH、BUN、Scr,在AMS升高组均高于正常组(P<0.01或P<0.05)。结论AMS升高的DKA患者,需要收入ICU监护病房的可能性增加,在ICU内监护天数、总住院天数及总治疗费用增加,住院期间总体病死率及出院后发生AP的可能性未增加。

  • 标签: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血淀粉酶 ICU监护 住院时间 治疗费用 急性胰腺炎
  •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对多发性骨髓瘤(MM)合并高淀粉血症的认识,同时了解胰腺炎少见的病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19年5月收治的1例MM合并高淀粉血症患者的诊断及治疗经过,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该患者入院检查发现血淀粉升高,行腹部CT胰腺未见异常,骨髓穿刺提示MM复发,经过药物治疗血淀粉下降至正常,但是因病情进展血淀粉再次升高,患者最终死亡。结论MM会引起血淀粉升高,该情况往往提示疾病复发,预后差;MM及其治疗药物均会导致胰腺炎的发生。

  • 标签: 多发性骨髓瘤 高淀粉酶血症 急性胰腺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抗凝血Ⅲ活性与慢加急性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患者生存情况、发生出血和血栓的相关性,探讨抗凝血Ⅲ活性对ACLF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1日至2019年4月1日于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住院的130例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检测入院时肝功能指标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观察患者90 d生存情况。监测入院时和入院后2、4、8周的抗凝血Ⅲ活性值,记录患者粪便隐血和股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和秩和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Cox回归分析影响患者生存情况的风险因素。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结果入院后观察90 d,130例患者中死亡56例,20例(15.38%)出现粪便隐血阳性,15例(11.54%)有股静脉血栓。死亡组患者的基线抗凝血Ⅲ活性为(17.89±13.68)%,低于生存组的(36.03±11.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045,P<0.01)。粪便隐血阳性患者和粪便隐血阴性患者的基线抗凝血Ⅲ活性分别为(18.26±11.52)%和(25.06±10.97)%;有股静脉血栓患者和无血栓形成患者的基线抗凝血Ⅲ活性分别为(17.55±10.33)%和(32.48±11.88)%,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746、8.090,均P<0.01)。动态监测患者抗凝血Ⅲ活性发现,死亡组患者抗凝血Ⅲ活性呈下降趋势,生存组患者呈上升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282、0.401,均P>0.05)。Cox回归分析提示INR[比值比(odds ratio,OR)=1.364, 95%CI 1.078~1.726,P=0.010]和基线抗凝血Ⅲ活性(OR=0.930, 95%CI 0.906~0.954,P<0.01)是影响ACLF患者90 d生存情况的独立影响因素。抗凝血Ⅲ活性预测患者90 d生存结局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06(95%CI 0.773~0.952,P<0.01),临界值为25%。抗凝血Ⅲ活性≥25%的患者累积生存率高于抗凝血Ⅲ活性<25%的患者(χ2=58.20,P<0.01)。结论抗凝血Ⅲ活性可能与患者发生粪便隐血阳性和股静脉血栓有关。抗凝血Ⅲ活性是预测ACLF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当抗凝血Ⅲ活性<25%时,患者病死率较高。

  • 标签: 抗凝血酶Ⅲ,活性 肝功能衰竭,慢加急性 预后 预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蛋白酪氨酸磷酸SHP2在四氯化碳(CCl4)诱导的纤维化大鼠组织中的动态表达。方法采用腹腔注射CCl4的方法建立大鼠纤维化模型,用HE和Masson三色染色检测大鼠肝脏组织的病理组织学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蛋白质印迹法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大鼠组织的SHP2蛋白及mRNA表达。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组间比较采用LSD检验。结果成功构建CCl4诱导的大鼠纤维化模型,随着造模时的延长,大鼠纤维化程度逐渐加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大鼠组织的SHP2主要表达于细胞质,随着纤维化程度的加重,SHP2阳性表达的细胞逐渐增多(P < 0.05)。蛋白质印迹法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造模第2、4、6周及第8周不同时间大鼠纤维化组织的SHP2蛋白及mRNA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 < 0.05),并随着纤维化的加重逐渐增高(P < 0.05)。结论CCl4诱导的纤维化大鼠组织中SHP2的蛋白及mRNA表达均随着纤维化程度的加重逐渐增高,其增高程度与纤维化程度一致。

  • 标签: 肝硬化 基因表达 含SH2结构域的蛋白酪氨酸磷酸酶2
  • 简介:摘要血清碱性磷酸(alkaline phosphatase,ALP)是很常见的化验指标,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异常ALP水平有助于对多种疾病进行鉴别诊断。本文报道1例主要以ALP显著升高为主要临床特点的胃腺癌伴骨髓播散的病例。值得注意的是该病例临床症状并不典型,且影像学检查均未提示肿瘤,并导致了该病例开始被误诊为Paget骨病。本文通过该例报道提醒临床医师注意,仅表现为单纯ALP升高的骨骼恶性肿瘤患者因症状不典型可能会被误诊。

  • 标签: 碱性磷酸酶 Paget骨病 胃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周血天冬氨酸氨基转移(AST)与丙氨酸氨基转移(ALT)(AST/ALT)比值对结直肠癌转移患者的预后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郑州人民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118例结直肠癌合并转移患者,男76例,女42例,年龄(60.71±10.42)岁,年龄范围为27~75岁。将患者按照术前肝功能血清指标AST/ALT比值的中位数(1.15)分为高AST/ALT组和低AST/ALT组,每组59例。收集患者的基本资料和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术前一周内AST和ALT水平、术前癌胚抗原水平、原发癌灶是否合并脉管瘤栓、原发癌灶分化程度、原发癌灶是否有淋巴结转移、原发癌灶浸润深度、转移癌灶的肿瘤直径、转移灶的癌灶个数、转移灶的癌灶分布,并进行比较。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AST/ALT是否是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高AST/ALT组和低AST/ALT组间术前癌胚抗原、AST及ALT水平,原发癌灶的浸润深度,转移灶的肿瘤直径、癌灶个数及癌灶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AST/ALT组总生存期显著优于高AST/AL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高AST/ALT比值是患者低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AST/ALT比值较高的结直肠癌转移患者预后较差,AST/ALT比值可作为临床预后参考指标之一。

  • 标签: 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氨酸氨基转移酶 结直肠癌 肝转移癌灶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戊型肝炎急性衰竭(HEV-ALF)患者血清氨甲酰磷酸合成1(CPS1)水平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评估血清CPS1水平对HEV-ALF患者30 d病死率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12月至2019年6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等6家医院的100例HEV-ALF患者、100例急性戊型肝炎(AHE)患者以及100名健康人群3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HEV-ALF患者30 d随访期内是否死亡,分为死亡(n=21)和生存(n=79)亚组;根据HEV-ALF患者血清CPS1的中位数水平,分为高CPS1水平(n=50)和低CPS1水平(n=50)亚组;根据HEV-ALF患者病情变化情况,分为病情好转(n=55)、病情波动(n=32)和病情恶化(n=13)亚组。收集所有纳入对象的一般资料。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CPS1水平。采用Kaplan-Meier曲线比较高CPS1水平和低CPS1水平患者的生存时间。通过线性回归分析血清CPS1水平与HEV-ALF患者丙氨酸转氨酶和总胆红素水平的相关性。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血清CPS1水平预测HEV-ALF患者30 d病死率的效能。结果HEV-ALF组血清CPS1水平高于AHE组[958.6(665.5,1 105.8)pg/ml比549.4(495.0,649.1)pg/ml,P<0.001],AHE组血清CPS1水平高于健康人群[549.4(495.0,649.1)pg/ml比469.9(373.3,564.5)pg/ml,P<0.001]。HEV-ALF患者生存亚组的血清CPS1水平低于死亡亚组[922.6(652.7,1 042.3)pg/ml比1 252.8(933.3,1 555.8)pg/ml,P<0.001],且高CPS1水平HEV-ALF患者的生存时间低于低CPS1水平患者[24.59(22.11,27.06)d比28.16(26.25,30.07)d,P=0.045]。与入院时CPS1水平比较,波动和恶化亚组血清CPS1水平升高,而好转亚组降低(P均<0.01)。此外,患者血清CPS1水平与丙氨酸转氨酶和总胆红素呈正相关(r=0.339、0.304,P均<0.01)。血清CPS1水平预测HEV-ALF患者30 d病死率的曲线下面积为0.803(95%CI 0.666~0.941),敏感度为66.67%,特异度为97.47%。结论血清CPS1水平在HEV-ALF患者中高表达,且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

  • 标签: 戊型肝炎 急性肝衰竭 氨甲酰磷酸合成酶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窦内皮细胞(LSECs)的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eNOS)对肝细胞(HC)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培养细胞并分组为HC组,HC+LSECs组,HC+ N-硝基-L-精氨酸甲酯(L-NAME)组,HC+LSECs+L-NAME组,HC+LSECs+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组,HC+LSECs+HGF+L-NAME组。5-乙炔基-2’-脱氧尿苷(EDU)方法检测HC增殖率,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方法检测各组HC的蛋白激酶B(Akt)、细胞间充质-上皮转化因子(c-Met)表达。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法及即时聚合链锁反应(RT-PCR)法检测LSECs、LSECs+L-NAME组中细胞的eNOS、血管生成素2(Ang2)、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HC+LSECs组与HC+LSECs+L-NAME组比较,HC增殖率高[(42.30±4.43)%比(32.80±3.18)%];HC+LSECs+HGF组与HC+LSECs+HGF+L-NAME组比较,HC增殖率高[(96.34±2.48)%比(59.53±2.8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46.325,P<0.01)。Akt、c-Met的表达:HC+LSECs组与HC+LSECs+L-NAME组比较表达升高(4.71±0.02、9.18±0.09比2.66±0.01、6.78±0.08);HC+LSECs+HGF组与HC+LSECs+HGF+L-NAME组比较表达升高(10.55±0.02、17.53±0.16比5.82±0.02、10.72±0.05,F=103 175.549、8 465.544,P<0.01)。Ang2、TGF-β1、eNOS的表达:相对于LSECs细胞组,LSECs+L-NAME组中eNOS的表达下降(0.372 838±0.019 876比0.117 049±0.008 135,t=20.732,P<0.01);(0.027 93±0.000 92比0.010 57±0.000 15,t=32.126,P<0.01),而Ang2、TGF-β1的表达升高(0.216 319±0.018 801比0.557 341±0.034 118,t=-84.663,P<0.01),(0.004 99±0.000 06比0.017 00±0.000 10,t=-181.747,P<0.01);(0.137 316±0.012 621比0.628 727±0.045 014,t=-75.773,P<0.01),(0.010 930±0.000 351比0.034 670±0.000 830,t=-45.488,P<0.01)。结论来源于LSECs的eNOS,可以通过抑制LSECs中Ang2/TGF-β1信号通路表达,达到促进HC增殖作用。

  • 标签: 肝窦内皮细胞 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 血管生成素2 肝细胞 转化生长因子-β1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体检人群中,脂肪患者发生空腹血糖升高风险显著高于非脂肪者的时间点,分析影响脂肪患者发生空腹血糖升高的因素,及其危险因素聚集数量对发病的影响。方法对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2008年9月至2017年4月的体检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生存分析法,分析脂肪与非脂肪者发生空腹血糖升高的1、3、5、7年患病率,并用Z检验比较其各时间点的生存率差异,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并分析危险因素聚集数量对发病的影响。结果脂肪组10 802例,发生空腹血糖升高的发病密度为61/1 000人年,1、3、5、7年患病率分别为2%、16%、28%、38%;非脂肪组29 579人,发生空腹血糖升高的发病密度为23/1 000人年,1、3、5、7年患病率为1%、7%、11%、16%。脂肪组发生空腹血糖升高的近期、远期风险明显高于非脂肪组(P < 0.001),脂肪患者发生空腹血糖升高的风险从第1年起就显著高于非脂肪者(P < 0.001)。≥50岁(HR = 1.954,95%CI:1.792~2.132)、身体质量指数升高(HR = 1.397,95%CI:1.198~1.629)、血压升高(HR = 1.284,95%CI:1.181~1.397)、甘油三酯升高(HR = 1.171,95%CI:1.077~1.274)是促进脂肪患者发生空腹血糖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脂肪合并上述2个、3个、4个危险因素会明显增加空腹血糖升高的发病风险(P < 0.001)。结论脂肪患者发生空腹血糖升高的风险从第1年起就显著高于非脂肪者;≥50岁、血压、身体质量指数及甘油三酯升高是促进脂肪患者发生空腹血糖升高的危险因素,脂肪合并上述2个、3个、4个危险因素会明显增加空腹血糖升高发病风险。

  • 标签: 脂肪肝 空腹血糖 生存分析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血清免疫球蛋白G4(IgG4)水平升高的部分患者存在肝功能异常。本研究收集83例血清IgG4水平升高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现其中64例(77.1%)伴有损伤。64例伴有血清IgG4水平升高损伤患者疾病谱多种多样,以免疫球蛋白G4相关性疾病(IgG4-RD)为主(22例),其次为自身免疫性肝病(11例)、恶性肿瘤(6例)、病毒性肝炎(3例)、酒精性损伤(2例),该类损伤患者实验室检查结果多以GGT、DBil升高为主,其中IgG4-RD患者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敏感。血清IgG4水平升高者和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的血清IL-4和IL-5水平均升高

  • 标签: 免疫球蛋白G4 肝损伤 病因诊断 激素治疗
  • 简介:摘要异烟肼作为一种治疗敏感结核病近70年的主要药物,其药物动力学差异可影响其吸收,低血药浓度导致低疗效;反之高浓度可导致损伤或死亡。引起血药浓度波动的因素包括异烟肼吸收(如药物-药物、药物-食物相互作用,胃肠疾病,糖尿病或结核病等疾病状态)和代谢的异常等。N-乙酰转移2(N-acetyltransferase 2)基因(NAT2)型及蛋白(NAT2)表型的多态性显著影响血浆异烟肼浓度。目前缺乏异烟肼治疗引起的药物不良反应处理指南,针对出现的异烟肼不良反应仅基于临床经验采取突然停药或降低异烟肼剂量,但这样的措施可导致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产生。故进一步明确宿主NAT2基因型及其表型多态性、血浆异烟肼浓度和不良反应的相关性有助于提高疗效和将不良反应减少到最低程度。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α-硫辛酸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乙醛脱氢2(ALDH2)在其中的作用。方法在体实验:雄性SD大鼠24只,体重250~300 g,8~10周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6):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缺血再灌注+α-硫辛酸组(IR+ALA组)和缺血再灌注+α-硫辛酸+黄豆苷组(IR+ALA+D组)。采用阻断左叶及中叶蒂60 min后再灌注的方法建立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缺血前45 min时,IR+ALA+D组腹腔注射ALDH2拮抗剂黄豆苷50 mg/kg;缺血前30 min时,IR+ALA组和IR+ALA+D组腹腔注射α-硫辛酸100 mg/kg。于再灌注6 h时,采集下腔静脉血标本,检测血清AST和ALT活性;然后处死大鼠,取组织,行HE染色光镜下观察病理学结果,并行损伤评分,测定ALDH2活性和ROS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4-羟基壬烯醛(4-HNE)和MDA表达。离体实验:体外培养的大鼠肝细胞BRL-3A,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15):对照组(C组)、缺氧复氧组(HR组)、缺氧复氧+α-硫辛酸组(HR+ALA组)和缺氧复氧+α-硫辛酸+黄豆苷组(HR+ALA+D组)。HR组、HR+ALA组和HR+ALA+D组于37 ℃、95% N2+5% CO2条件下培养6 h,然后于37 ℃、95%空气+ 5% CO2条件下培养24 h;于缺氧前60 min时,HR+ALA组加入α-硫辛酸100 μmol/L,HR+ALA+D组加入α-硫辛酸100 μmol/L和黄豆苷60 μmol/L。于复氧24 h时,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分光光度法检测ALDH2活性,DCFH-DA荧光探针法检测ROS水平,JC-1法检测线粒体膜电位。结果在体实验:与Sham组比较,IR组血清AST和ALT活性、损伤评分、组织ROS水平、4-HNE和MDA表达水平升高(P<0.05),ALDH2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IR组比较,IR+ALA组血清AST和ALT活性、损伤评分、组织ROS水平、4-HNE和MDA表达水平降低,ALDH2活性升高(P<0.05);与IR+ALA组,HR+ALA+D组血清AST和ALT活性、损伤评分、组织ROS水平、4-HNE和MDA表达水平升高,ALDH2活性降低(P<0.05)。离体实验:与C组比较,HR组细胞活力和线粒体膜电位降低,ROS水平升高(P<0.05),ALDH2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HR组比较,HR+ALA组细胞活力、ALDH2活性和线粒体膜电位升高,ROS水平降低(P<0.05);与HR+ALA组比较,HR+ALA+D组细胞活力、ALDH2活性和线粒体膜电位降低,ROS水平升高(P<0.05)。结论α-硫辛酸可减轻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与激活ALDH2,减少毒性醛类物质积聚,恢复线粒体膜电位有关。

  • 标签: 硫辛酸 再灌注损伤 醛脱氢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谱与甲状腺激素和中国人内脏脂肪指数(Chinese visceral adipose index,CVAI)的关系,分析影响的因素。方法选取700例于本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是否升高分为升高组和正常组,再将丙氨酸氨基转移(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AST)、谷氨酰胺转肽酶(GGT)分别进行三等分分组。比较2组间及ALT、AST、GGT三等分分组间甲状腺激素和CVAI的差异,分析ALT、AST、GGT与甲状腺激素和CVAI的相关性。结果升高组较正常组T4、CVAI升高(P<0.05)。随着ALT、AST的升高,FT3、T3、T4逐渐升高(P<0.05);随着ALT、GGT的升高,CVAI也逐渐升高(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ALT、AST与FT3、T3、T4呈正相关;ALT、GGT与CVAI呈正相关;CVAI与FT3、T3呈正相关;HbA1C与FT3、T3和T4呈负相关。回归分析显示,FT3、CVAI和HbA1C是ALT的影响因素,T4是AST的影响因素,T3和HbA1C是GGT的影响因素。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中甲状腺激素和CVAI与水平均有一定相关性。

  • 标签: 糖尿病,2型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谷氨酰胺转肽酶 甲状腺激素 中国人内脏脂肪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