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替诺福韦治疗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4月晋城煤业集团总医院感染病科诊治的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20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阿德福韦治疗,观察组给予替诺福韦治疗。治疗24周后,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HBV-DNA转阴率(76.67%,46/60)高于对照组(60.00%,36/60),P<0.05。治疗后,两组肝功能均较治疗前改善(P均<0.05),且观察组Child-Pugh评分[(4.15±2.48)分]低于对照组[(6.92±1.93)分],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总三碘甲腺原氨酸、血清总甲状腺素、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游离甲状腺素水平高于对照组,促甲状腺激素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替诺福韦治疗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可有效改善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压力与适应理论的护理干预在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6月—2020年5月淮安市第四人民医院肝病科住院的100例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其中以2018年6月—2019年5月住院的50例患者为对照组,2019年6月—2020年5月住院的50例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应用基于压力与适应理论的护理干预。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压力应对能力和自我管理行为。结果随访6个月,两组患者压力应对能力评分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行为评分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压力与适应理论指导的护理干预有助于增强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的压力应对能力,并促进其养成自我管理行为。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阿德福韦酯联合恩替卡韦治疗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89中心医院收治的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80例,按照药物治疗方式分为阿德福韦酯联合恩替卡韦治疗组(联合组,44例)和阿德福韦酯单药治疗组(对照组,36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过程中死亡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血清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总胆红素( TBIL)含量变化,随访情况。结果治疗48周后,联合组治疗有效率为93.18%,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2.2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48周的治疗过程中均未见死亡病例。治疗期间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和联合组治疗48周后血清HBV DNA、HBeAg、ALT、TBIL含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周后,与对照组比较,联合组血清HBV DNA、HBeAg、ALT、TBIL含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随访1年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DV和ETV联合用药治疗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临床效果较好,能降低血清HBV DNA、HBeAg、ALT、TBIL含量,抑制病毒复制,改善肝功能,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安全性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正念减压的护理干预对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中日友好医院就诊的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2个月的正念减压治疗。在干预前后分别使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简表(WHOQOL-BREF)进行心理状态和生存质量的评定及统计分析。结果干预后两组的SAS、SDS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干预前两组在WHOQOL-BREF的4个领域的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两组4个领域的得分与同组干预前相比均显著提高,且干预组上升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干预后研究组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心理领域和生理领域上升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正念减压疗法可改善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其生存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严重肝功能不全合并重症肺炎的老年危重患者抗感染药物治疗方案,以提高临床药师在抗感染药物给药方案选择上为临床医生提供合理化建议的能力。方法本院收治1例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重症肺炎患者,先后使用了头孢美唑、亚胺培南/西司他丁、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利奈唑胺、亚胺培南/西司他丁+莫西沙星抗感染治疗。结果头孢美唑钠、亚胺培南/西司他丁、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利奈唑胺经验性抗感染治疗后,患者肺部感染未能有效控制。联合莫西沙星静脉滴注3 d,患者呼吸道症状及感染指标得到明显改善,但此时患者出现疑似肝性脑昏迷前驱症状,疑似药物不良反应,停用莫西沙星,患者体温迅速上升。结论亚胺培南/西司他丁联合莫西沙星可有效控制严重肝功能不全合并重症肺炎的感染症状,同时药物不良反应也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简介:摘要目的重症医师对入住重症监护室(ICU)失代偿性血吸虫性肝硬化(decompensated schistosomiasis cirrhosis, DSC)患者的认识和治疗经验相对不足,而对失代偿性酒精性肝硬化(decompensated alcoholic cirrhosis, DAC)认识相对较多。为此,本研究比较入住ICU的DSC和DAC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和衢州市人民医院在2013年1月至2019年5月期间入住ICU的DSC和DAC患者,记录和分析两组基本资料、实验室检查、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并发症、超声影像学特征及胃镜检查结果以及预后。结果共收集DSC患者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龄为57~88岁;DAC患者31例,均为男性,年龄为41~75岁。与DAC患者相比,DSC患者更易合并冠心病,而黄疸发生、低钠血症、肝性脑病以及呼吸机使用比例均显著降低(P均<0.05),但两者肝功能和凝血谱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DAC患者相比,DSC患者B超更多表现为斑片状及弥漫性回声改变和肝脏体积缩小(P<0.05),而两组患者胃镜特征表现相似。治疗上,两组生长抑素使用比例以及时间、三腔二囊管使用比例以及时间、胃镜下止血比例、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比例以及剂量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消化道出血停止时间[1.75(1~2.375) d vs. 1.25(0.5~4.125) d]、ICU入住时间[(3.82±1.99) d vs. (4.96±3.58) d]以及28 d病死率[18.18% vs. 14.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总体上,入住ICU失代偿性血吸虫性肝硬化与失代偿性酒精性肝硬化患者临床特征、生化指标与辅助检查结果如超声和胃镜等相似;经过积极治疗,两者预后均较好。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肝硬化失代偿期并发肠梗阻患者的生存质量,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8月—2019年8月在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收治的39例肝硬化失代偿期并发肠梗阻患者的病例资料,设为观察组,其中男性25例,女性14例,年龄(52.34±2.64)岁,年龄范围39~64岁。采取单纯随机抽样中的随机数字表法,抽取同期42例硬化失代偿期未并发肠梗阻患者的病例资料设为对照组,其中男性30例,女性12例,年龄(51.34±3.45)岁,年龄范围37~68岁。分别对两组患者采用慢性肝病患者生存质量量表——慢性肝病问卷进行调查,比较两组患者的腹部症状、疲劳、全身症状、活动、情感、焦虑各维度得分及生存质量总分,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其中,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生存质量影响因素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腹部症状、疲劳、全身症状、活动、情感、焦虑得分以及总分得分分别为(5.58±1.79)、(4.23±1.74)、(4.93±1.39)、(5.36±1.36)、(4.74±1.05)、(4.26±1.25)、(31.06±6.53)分,对照组得分分别为(6.27±1.12)、(5.47±1.26)、(6.14±0.78)、(5.88±0.93)、(5.45±0.82)、(4.96±0.94)、(33.79±4.01)分,观察组得分均低于对照组,两组间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病程,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腹痛、腹胀、乏力等不适症状,营养状况,性别,年龄,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家庭人均月收入,焦虑是其影响因素。结论肝硬化失代偿期并发肠梗阻患者的生存质量低于肝硬化失代偿期未并发肠梗阻患者,其影响因素有疾病相关因素,也有非疾病相关因素,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情况,给予患者针对性的干预,尽可能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失代偿期肝硬化的急性胆囊炎围手术期危险分级的有效评估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8月期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三人民医院行微创手术治疗的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15分的失代偿期肝硬化的急性胆囊炎患者28例的临床资料。依据《东京指南(2018)》(以下简称TG18)分级分为2组:TG18 Ⅰ级者为轻度胆囊炎组(n=15);TG18 Ⅱ、Ⅲ级者为中重度胆囊炎组(n=13)。选取同期接受微创手术治疗的5分<MELD评分<15分且TG18 Ⅰ级的失代偿期肝硬化的急性胆囊炎患者16例作为对照组。对比3组患者手术相关情况、手术损伤和手术并发症。结果共纳入失代偿期肝硬化的急性胆囊炎患者44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16例,年龄(57.3±5.9)岁。中重度胆囊炎组中患结石嵌顿性胆囊炎的患者(13/13)显著多于对照组(11/16)和轻度胆囊炎组(10/15)(P<0.05)。与对照组相比,轻度胆囊炎组和中重度胆囊炎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腹腔引流量、腹腔引流时间、进食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增加(P<0.05);与轻度胆囊炎组比较,中重度胆囊炎组患者的上述指标进一步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术后第3天轻度胆囊炎组和中重度胆囊炎组手术后的血胆红素、血肌酐和MELD评分均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手术后的Child评分优于手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度胆囊炎组患者Ⅰ~Ⅱ级手术并发症发生率(11/13)显著高于轻度胆囊炎组(5/15,χ2=7.479)和对照组(4/16,χ2=10.20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Ⅲ~Ⅴ级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度胆囊炎组患者总体手术并发症发生率(12/13)显著高于轻度胆囊炎组(7/15,χ2=7.385)和对照组(5/16,χ2=11.02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ELD评分联合TG18急性胆囊炎严重程度分级是失代偿期肝硬化的急性胆囊炎围手术期危险分级的有效评估方法,同时合并MELD评分≥15分和TG18Ⅱ、Ⅲ级的患者微创手术存在高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失代偿期肝硬化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患者AKI进展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6年5月至2021年11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住院的失代偿期肝硬化AKI患者的基本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按照国际腹水俱乐部指南推荐的肝硬化AKI管理流程进行治疗和干预,根据住院期间的AKI转归情况,分为进展组和非进展组。统计学分析采用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两独立样本或近似t检验、χ2检验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纳入263例失代偿期肝硬化AKI患者,进展组50例,非进展组213例。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的基线总胆红素、丙氨酸转氨酶、凝血酶原时间、血清钠、白细胞计数、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感染患者比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比例、患者初次AKI分期比例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6.49、-3.53,t=-3.06、3.40、-3.55、-8.19, χ2=14.64、8.40、103.98,均P<0.050)。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初次AKI分期[2期的比值比(odds ratio,OR)=33.176,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1.294~97.458,P<0.001;3期的OR=114.139,95%CI 25.321~514.515,P<0.001]、上消化道出血(OR=3.850,95%CI 1.238~11.971,P=0.020)和总胆红素(OR=1.009,95%CI1.005~1.012,P<0.001)是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AKI进展的危险因素。结论失代偿期肝硬化AKI患者初次AKI分期为2或3期、高基线总胆红素值或存在消化道出血时AKI进展风险大,临床实践中应加强评估,早期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贫血在HBV感染肝硬化失代偿期(HBV-DC)患者中的发生率及其对HBV-DC患者1年预后影响的研究。方法前瞻性入组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住院的HBV-DC患者647例,调查患者贫血情况及程度,基线评估指标等,COX生存分析贫血及其严重程度在预测HBV-DC患者1年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647例HBV-DC患者,合并贫血406例,占总人群的62.8%,其中轻度贫血254例(39.3%)、中度贫血122例(18.9%)、重度贫血30例(4.6%)。1年死亡133例,死亡率20.6%。采用COX生存分析发现年龄(风险比,1.033; 95%可信区间,1.017~1.049),血红蛋白(风险比,0.992; 95%可信区间,0.985-0.999),白细胞计数(风险比,1.069; 95%可信区间,1.028-1.111),MELD评分(风险比,1.095; 95%可信区间,1.070~1.120)为1年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合并贫血及不同程度贫血患者1年生存的KM曲线存在明显差异(P<0.001)。结论HBV-DC患者贫血发生率高达62.8%,贫血是HBV-DC患者1年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为临床评估和预后判断提供新思路。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情志干预结合路径式健康教育对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心理状态、疾病认知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8年5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80例作为这次研究的主要对象,按照自由和平均分配的原则把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其基础上进行情志干预结合路径式健康教育,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生活质量、心理状态和对自身疾病认知的改善情况。结果实施情志干预结合路径式健康教育后,观察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对照组评分更高(P<0.05);观察组患者的疾病认知评分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评分更高(P<0.05);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和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评分更高(P<0.05)。结论情志干预结合路径式健康教育能显著改善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心理状态,提升其疾病认知和生活质量,具有在临床上推广的优越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温和循环艾灸法+中药神阙穴位贴敷应用于肝硬化代偿期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肝硬化代偿期患者89例,按照入院时间分为两组,2018年10月至2019年4月内44例为对照组,2019年5月至2019年10月内45例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温和循环艾灸法+中药神阙穴位贴敷;比较两组干预前、干预4个循环后中医证候积分、生活质量[慢性肝病问卷(CLDQ评分)]、再入院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CLDQ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4个循环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为(6.87±1.05)分,低于对照组(9.36±1.26)分,CLDQ评分为(187.26±13.69)分,高于对照组(142.37±15.2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均随访6个月,观察组脱落2例,对照组脱落1例;观察组再入院率4.65%(2/43),低于对照组20.93%(9/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5.56%(43/45),高于对照组79.55%(35/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和循环艾灸法+中药神阙穴位贴敷应用于肝硬化代偿期能降低中医证候积分,改善生活质量,降低再入院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恩替卡韦联合五灵胶囊治疗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效果。方法抽取2018年1月至2020年7月秦皇岛市第三医院收治的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90例,根据治疗方案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恩替卡韦治疗,观察组给予恩替卡韦联合五灵胶囊治疗。回顾性比较两组肝功能指标、肝纤维化指标、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HBV-DNA)转阴率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透明质酸、层黏蛋白、Ⅲ型前胶原水平低于对照组(t=5.595、6.857、8.729、9.392、5.402、5.064,P<0.05)。治疗后,观察组HBV-DNA转阴率为82.22%(37/45),高于对照组的62.22%(28/4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χ2=0.104,P=0.748)。结论恩替卡韦联合五灵胶囊可有效抑制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肝纤维化,改善肝功能,增高HBV-DNA转阴率,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综合护理干预对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遵医行为及自我效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苏州市立医院本部消化内科收治的82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自我效能评分及遵医行为、护理满意率。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的自我效能评分和遵医行为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自我效能评分对照组为(27.75±1.56)分,观察组为(37.16±1.98)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903,P=0.000);护理后遵医行为评分对照组为(20.18±1.06)分,观察组为(27.04±0.93)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149,P=0.000)。护理后观察组护理满意率为90.24%,对照组为70.7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69,P=0.02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大大提高了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遵医行为和自我效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学指标对代偿期肝硬化轻微型肝性脑病(MHE)的诊断价值,构建基于血清学指标的联合模型并评估其对MHE的诊断价值。方法前瞻性、多中心研究。选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8月来自我国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3家医院就诊的代偿期肝硬化患者263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并计算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使用基线血氨测量值/正常参考值上限(AMM-ULN)集中校正各中心血氨测量结果,以我国《肝硬化肝性脑病诊疗指南》标准,数字连接试验-A、数字符号试验均异常作为诊断MHE的标准。基于R语言caret包将患者随机(7∶3)分为训练集(n=185)和验证集(n=78)。通过Logistic回归构建诊断MHE的联合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及校准曲线图评估诊断性能,并用Bootstrap法(n=200)进行内部验证;Delong检验比较AUC之间的差异。结果训练集中,MHE占37.8%(70/185),MHE组AMM-ULN、白蛋白、血小板、碱性磷酸酶、国际标准化比值、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以及教育年限与无MHE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MM-ULN(OR=1.78,95%CI 1.05~3.14,P=0.038)和MELD评分(OR=1.11,95%CI 1.04~1.20,P=0.002)是MHE的独立危险因素,AUC分别为0.663和0.625。联合AMM-ULN、MELD评分和教育年限的联合模型诊断MHE的AUC为0.755,特异度和敏感度分别为85.2%和55.7%。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表明模型具有较好的校准度(P=0.733),联合模型内部验证AUC为0.752。Delong检验显示联合模型诊断效能优于单独使用血氨(P=0.020)和MELD评分(P=0.003)。验证集中,联合模型诊断MHE的AUC为0.794,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显示有较好的校准度(P=0.841)。结论基于AMM-ULN、MELD评分和教育年限的联合模型可提高对MHE的诊断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预见性思维的个性化护理干预在肝硬化失代偿期肠梗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山东省招远市玲珑英诚医院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11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7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基于预见性思维的个性化护理。比较两组住院时间、3个月内再入院率、3个月内病死率,并记录两组肠梗阻发生率。分别在入院时、出院时利用生活质量测评量表(QOL)评价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为(15.93±2.64) d,短于对照组的(18.95±3.48)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再入院率为3.51%,与对照组的12.2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死率为1.75%(1/57),与对照组的5.26%(3/5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肠梗阻发生率为3.51%,较对照组的14.04%降低。两组出院时社会活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抑郁心理、焦虑心理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入院时,且观察组抑郁心理、焦虑心理评分及总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与常规护理相比,基于预见性思维的个性化护理干预能缩短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肠梗阻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