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期间医护人员的求助效能感与社会救助意愿,为提升医护人员心理资源和服务质量,进一步优化防治方针提供依据。方法于2020年2月,采用方便抽样方法,对河南省医护人员进行网络在线问卷调查,共回收问卷2 136份。其中,有效问卷1 94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0.82%。采用《疫情下的求助效能感与社会救助意愿问卷》调查医护人员求助效能感和助人意愿。用频数和率(%)分析医护人员求助效能感和社会救助意愿总体情况,不同人口学变量间差异用χ2检验。结果1 940名医护人员中,有18.81%(365/1 940)医护人员不知晓该如何获得合适的心理援助。与低年龄组比较,高年龄组医护人员具备网络信息查询能力、知识资源的占有能力、谣言和实情的辨别力和获取合适的医学帮助交通感的得分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护人员具备积极配合政府行动的意愿、维持社会稳定的意愿、义务工作从事意愿的比例分别为99.43%(1 929/1 940)、98.81%(1 917/1 940)、97.11%(1 884/1 940)。结论医护人员求助效能感和社会救助意愿较高。需进一步加强对医护人员心理、社会和人文关怀等资源的支持。
简介:摘要为进一步做好出生缺陷防治工作,减少先天性结构畸形所致残疾,2017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妇幼司联合中国出生缺陷干预救助基金会共同组织开展先天性结构畸形救助项目,针对6大类72种先天性结构畸形疾病(病种详情见中国出生缺陷干预救助基金会官网:www.csqx.org.cn),为项目地区18周岁以下(含)的贫困患病儿童提供医疗费用补助,保障患儿得到及时治疗,减少儿童残疾发生。该文解读了先天性结构畸形救助项目政策,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精准扶贫、军民融合等方面展示了项目成果,指明了未来项目发展方向。项目实施3年来,有效地减轻了患病家庭就医负担,增强了贫困家庭幸福感和获得感,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弱势群体的关爱,促进了和谐小康社会构建。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因病致贫家庭患儿基本情况及救助实施状况。方法于2019年3—9月,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通过现场调查及核查的方式,收集"中国儿童健康扶贫计划"首批开展救助试点工作的6省17县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患病儿童信息,对汇总信息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共回收问卷312份,患儿年龄中位数为8.54岁。循环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儿童肿瘤和血液系统疾病为主要导致家庭贫困的常见疾病,医疗费用支付困难是患儿看病的最主要问题。对251名患儿进行分级诊疗判断,其中193名(76.89%)患儿可在省级及以下医疗机构进行收治,43名患儿需要接受慢性病管理,有15名患儿需送往国家儿童医学中心进一步确诊。结论针对贫困地区患病儿童家庭的帮扶,可在疾病预防宣教、健康扶贫政策相关知识普及、提升基层医疗队伍技术水平及医疗资源合理应用方面进一步开展工作。
简介:摘要1927—1949年国民政府时期至少颁布了74种涉疫法规,其中由卫生部、内政部、全国经济委员会等中央机构颁行的全国性法规38种,行业性法规5种,地方政府颁行的法规31种。这些涉疫法规使得民国的疫病防治从社会化逐渐向法制化过渡,从而奠定了中国近代防疫法制体系的基础,对中国防疫事业近代化的推进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民国涉疫法规还呈现出重视交通海港检疫、关注季节性防疫、加强偏远地区的卫生防疫、注重卫生防疫人员资质考核与保障、加大卫生防疫技术应用与研发的总体特征。然而,由于受到经济发展、医疗水平、战乱频繁和自然灾害的制约,国民政府时期颁布的涉疫法规并未得到很好的贯彻和落实,但涉疫法规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特征,却对当今新时代背景下,中国防疫法规立法在人本主义原则、立法适应性、专业性和科学性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历史启示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主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支持及社会功能现状。方法选取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46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存在流浪行为将所有患者分为无主流浪组(n=310)和非流浪组(n=158)。采取自制入院患者基本情况调查表、社会支持量表(SSRS)和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对所有患者基本情况、社会支持水平、病情程度进行调查研究分析。结果无主流浪组患者中男性、农村户口、非本地居民、无职业、未婚及教育程度不高、年龄30~50岁人数显著高于非流浪组(χ2=3.58、20.14、18.69、46.29、33.16、24.38、29.75,均P < 0.05);与非流浪组相比,无主流浪组患者的SSRS各项评分及总分均明显偏低[(15.35±5.42)分、(4.34±2.78)分、(6.48±1.89)分、(26.23±7.35)分;(18.99±3.78)分、(6.35±3.23)分、(7.82±2.01)分、(32.59±7.02)分,t=6.34、10.52、12.83、14.68,均P < 0.001];BPRS各项因子评分及总评分总明显偏高[(19.35±5.85)分、(22.58±2.73)分、(18.74±2.46)分、(18.48±0.25)分、(16.38±3.12)分、(79.43±3.64)分;(12.92±4.23)分、(16.24±3.66)分、(16.97±3.77)分、(10.58±3.34)分、(6.36±4.23)分、(62.72±2.57)分,t=9.92、7.02、6.33、10.35、15.74、28.46,均P < 0.001]。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其不良个体情况和低社会支持水平是造成无主流浪的重要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社会支持护理对不孕症患者社会功能、心理状态及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1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治疗不孕症1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常规组,常规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其基础上进行社会支持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社会支持度及心理状态,并对患者远期心理健康水平及干预后1年内妊娠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社会支持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及社会支持利用度均显著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患者干预前心理状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不良情绪均有显著改善,观察组患者HAMA及HAMD评分及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等远期心理健康情况水平均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观察组患者在干预后6个月内及干预后1年内妊娠率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不孕症患者采取社会支持护理,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社会功能,并改善其不良心理状态。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社会支持干预对眼外伤术后患者不良情绪、社会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在该院行眼外伤手术的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社会支持干预方法。比较两组干预前后不良情绪、社会功能及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后,两组的SAS及SDS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的SDSS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的SF-36量表各个维度评分均较干预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各个维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社会支持干预有利于改善眼外伤术后患者的不良情绪、社会功能及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引导社会资本办医健康发展,有效的监管十分重要。作者通过对我国社会办医监管现状及其存在问题的梳理与分析,结合既往相关研究,以"制度+机制+科技"为着力点,探索在当下"互联网+"背景下,建立以信息化为基础手段的,适合我国社会办医行业发展趋势的一体化、全方位、高效率、效果明显的多元化联动监管机制。尝试将政府监管、社会监督、行业自律、机构自治的监管模式相结合,根据现有的医疗监管内容框架与相关机制,从监管主体、监管内容、监管模式与手段及社会办医的分类监管入手形成一个"四维监管体系",并提出相关具体措施及配套机制,为完善对社会办医的综合监管提供政策建议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