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黄连阿胶汤抗焦虑临床研究主要以黄连阿胶汤加减结合西药基础治疗,针对心肾不交型广泛性焦虑或阴虚火旺型继发性焦虑患者进行疗效观察,多认为本方可有效改善患者焦虑状态,并具有远期疗效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复发率低的优势。但研究中也存在一定不足,如在广泛性焦虑的研究中,多数临床观察的中医辨证分型并无权威标准,部分纳入标准对广泛性焦虑和惊恐障碍划分不明确,且广泛性焦虑病程持续,研究中对药物长期疗效、疾病复发率的观察明显不足;在焦虑综合征的研究中,对于焦虑症状的诊断标准往往较为模糊,焦虑改善情况的评定标准并不统一,且针对药物安全性的评价有所欠缺,对该方抗焦虑作用机制的研究亦不完善。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的艾司氯胺酮滴鼻用于学龄前患儿术前镇静抗焦虑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90例择期行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的2~6岁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艾司氯胺酮0.5 mg/kg组(S1组)、艾司氯胺酮1.0 mg/kg组(S2组)、艾司氯胺酮1.5 mg/kg组(S3组),每组30例。在病房内给予患儿相应剂量的艾司氯胺酮滴鼻,30 min后转运至手术室。用简化版改良耶鲁术前焦虑评分(modified Yale Preoperative Anxiety Scale-Short Form, mYPAS-SF)量表评估患儿在艾司氯胺酮滴鼻前(T0)、艾司氯胺酮滴鼻后15 min(T1)、艾司氯胺酮滴鼻后30 min(T2)的焦虑水平,同时记录患儿心率、MAP、SpO2。用相应量表(Ramsay镇静评分、分离情绪评分、面罩配合评分)评估患儿与父母分离时的镇静水平、分离情绪满意情况、面罩配合满意情况,并记录术后24 h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S1组比较,S2组和S3组患儿T1及T2时mYPAS-SF降低(P<0.05);与T0比较,3组患儿T1、T2时mYPAS-SF均降低(P<0.05);与T1比较,3组患儿T2时mYPAS-SF均升高(P<0.05);3组患儿T0时mYPAS-S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2组与S3组患儿各时点mYPAS-S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2组、S3组患儿与父母的分离情绪满意率、面罩配合满意率均高于S1组(P<0.05)。3组患儿的镇静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3组患儿术后恶心呕吐、烦躁的发生率高于S1组、S2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司氯胺酮1.0 mg/kg滴鼻可减轻学龄前患儿术前焦虑,与1.5 mg/kg剂量滴鼻同等有效,但降低了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焦虑对老年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疗效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7年1月— 2018年12月上海市5所大型三级医院收治的297例老年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21例,女176例;年龄65~85岁[(74.2±8.5)岁]。骨折Neer分型:三部分骨折176例,四部分骨折121例。入院后第2天填写完成焦虑自评量表(SAS)与焦虑因素问卷调查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参与制订)。根据评分将患者分为焦虑组(SAS>35分)和非焦虑组(SAS≤35分),其中焦虑组68例(其中7例非手术治疗),非焦虑组229例(其中7例非手术治疗)。两组手术治疗患者均行肱骨近端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手术率、住院时间。术后1年应用Constant-Murley评分评估肩关节功能改善情况,同时应用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DXA)检测患肢腕关节骨密度改变情况。比较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手术治疗患者均获随访10~28个月,平均13.6个月。焦虑组和非焦虑组手术率分别为89.7%(61/68)和96.9%(222/229);住院时间分别为非手术(6.8±3.4)d、手术(10.2±2.8)d和非手术(4.2±1.6)d、手术(7.4±2.2)d(P均<0.05)。术后1年焦虑组和非焦虑组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ley评分优良率分别为75.4%(46/61)和88.3%(196/222),患肢腕关节骨密度分别为(-3.1±0.5)SD和(-2.9±0.6)SD(P均<0.05)。焦虑组和非焦虑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2%(5/61)和4.5%(10/222)(P>0.05)。结论焦虑对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手术率、住院时间、术后肩关节功能改善和患肢骨密度均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老年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焦虑干预应受到临床骨科医师重视。
简介:摘要焦虑障碍是最常见的精神健康问题之一,疾病负担大,发病率高,药物治疗依从性差。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CBT)是一种基于证据的心理疗法,对于焦虑障碍具有较好的疗效,但其疗效因人而异。有研究表明焦虑障碍的CBT疗效与多种基因有关,而这些基因在CBT疗效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不同,国内相关研究较少,通过这些机制研究可进一步阐明焦虑障碍的生物学标志物,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并应用于焦虑障碍的诊断、治疗等方面。该综述通过HPA轴相关基因、5-羟色胺系统相关基因、单胺氧化酶系统相关基因、神经发育相关基因来探究CBT治疗焦虑障碍的疗效,发现FK506结合蛋白5启动子的甲基化、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的甲基化及多态性、色氨酸羟化酶2的基因多态性、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的基因多态性、单胺氧化酶A的基因多态性等与CBT治疗焦虑障碍的疗效有关。通过研究遗传学与焦虑障碍CBT疗效的关系,未来可从焦虑障碍致病基因如何影响CBT疗效的相关环路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阐明遗传因素在焦虑障碍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并探索预测CBT疗效的遗传预测因子。
简介:目的:探讨正念减压疗法联合穴位贴敷对COPD患者焦虑及失眠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呼吸科收治的60例COPD伴焦虑及失眠的患者,用随机分配卡片的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0例)和正念减压疗法联合穴位贴敷观察组(30例)。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睡眠质量指数(PSQI)、心理状态(S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正念减压疗法联合穴位贴敷可以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减轻焦虑症状,促进患者身心康复。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肉毒毒素局部注射联合舒肝解郁胶囊治疗眼睑痉挛合并焦虑抑郁的疗效及其对患者心理状态、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余姚市人民医院及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眼睑痉挛合并焦虑抑郁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观察组30例,两组均予局部注射肉毒毒素,观察组患者口服舒肝解郁胶囊。比较两组患者眼睑痉挛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并采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的焦虑抑郁程度和睡眠质量。结果观察组、对照组眼睑痉挛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28/30)、73.33%(22/3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20,P<0.05)。治疗后1个月,观察组焦虑分量表评分、抑郁分量表评分、PSQI评分分别为(6.13±2.02)分、(6.28±2.25)分、(9.62±2.56)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8.54±1.78)分、(8.95±2.32)分、(12.78±3.01)分,两组采用均有统计学意义(t=4.903、4.525、4.380,均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60%(5/30),对照组为13.95%(4/3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31,P>0.05)。结论在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治疗基础上联合舒肝解郁胶囊能够提高眼睑痉挛合并焦虑抑郁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程度和睡眠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助式认知行为干预对广泛性焦虑症患者的疗效。方法招募湖南省某综合性三甲医院的123例广泛性焦虑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62)和干预组(n=61)。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干预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自助式认知行为干预。采用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GAD-7)、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 quality of life scale,WHOQOL-BREF)、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和服药依从性量表,对两组患者干预前(T1)、干预结束后(T2)及干预后6个月(T3)的焦虑、生活质量、睡眠质量及服药依从性进行评分并比较。采用SPSS 21.0进行数据分析,根据资料类型分别采用均数±标准差、频数和构成比进行统计描述,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两组在3个时间点结局指标评价得分的组间差异、时间差异和交互效应。结果干预组在干预前(T1)、干预结束后(T2)及干预后6个月(T3)焦虑得分分别为(12.74±2.02)分,(7.13±1.48)分,(6.57±1.73)分,对照组3个时间点焦虑得分为(12.08±2.11)分,(11.11±3.27)分,(10.11±3.33)分,干预组相比对照组在T2及T3时间点的焦虑程度明显缓解(P<0.05);此外,干预组在T2、T3时间点的生活质量及睡眠质量也明显改善(P<0.05);干预组在T3时间点的服药依从性明显提高(P<0.05)。结论自助式认知行为干预不仅能够显著降低广泛性焦虑症患者的焦虑程度,还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睡眠质量及服药依从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广泛性焦虑疗效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9月本院收治的100例广泛性焦虑患者,采用随机数字分组法分为试验组(n=52)与对照组(n=48),试验组给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对比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发生的不良反应;对比两组患者治疗6周前后生活质量、焦虑和抑郁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6周后,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为86.54%(45/5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2.50%(30/52),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38%(8/5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8.33%(28/52),P<0.05。两组患者治疗6周后,试验组SF-36为(96.58±11.31)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59±11.89)分,P<0.05;试验组SAS为(45.56±5.45)分、SDS(46.47±5.39)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55.56±5.14)分、(56.56±5.41)分],均P<0.05。结论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可以增加疗效,降低患者不良反应,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以及焦虑抑郁状态。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线上问题管理加(problem management plus,PM+)干预对焦虑人群情绪状态的疗效。方法通过网络问卷的方式于2020年2月26日至3月15日调查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暴发期间普通人群的心理健康状态。共纳入90例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7,GAD-7)≥5分的受试者入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等待治疗组(n=45)和线上PM+干预组(n=45)。线上PM+干预组接受为期3周,每周2次的线上PM+干预,等待治疗组接受一般的心理支持。采用GAD-7、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9,PHQ-9)、躯体症状严重程度量表(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15,PHQ-15)、知觉压力量表(Perceived Stress Scale-14,PSS-14)、失眠严重指数量表(Insomnia Severity Index,ISI),于基线、3周干预结束后及6个月随访时对2组受试者进行心理评估。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2组基线与干预后各量表得分情况;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线上PM+干预组6个月随访时与基线、3周干预结束后的各量表得分差异。结果线上PM+干预组和等待治疗组分别有37、30名受试者完成了干预后的心理评估。与基线时相比,等待治疗组干预3周后GAD-7(F=0.08,P=0.782)、PHQ-9(F=0.33,P=0.570)、PHQ-15(F=0.20,P=0.660)、PSS-14(F=0.14,P=0.056)及ISI(F=0.02,P=0.880)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线上PM+干预组干预前后GAD-7(F=22.61,P<0.01)、PHQ-9(F=19.49,P<0.01)、PHQ-15(F=12.67,P=0.001)、PSS-14(F=16.69,P<0.001)以及ISI(F=5.59,P=0.022)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干预3周后线上PM+干预组与等待治疗组相比GAD-7[(9.7±5.2)分与(5.0±3.5)分,F=17.11,P<0.001]、PHQ-9[(11.4±5.9)分与(6.9±4.7)分,F=11.65,P=0.002]、PHQ-15[(10.4±5.4)分与(6.3±4.1)分,F=12.24,P=0.002]、PSS-14[(26.0±7.5)分与(31.8±9.9)分,F=6.59,P=0.016]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基线时相比,线上PM+干预组在6个月随访时GAD-7(95%CI=1.25~6.47,P=0.002)及PHQ-9(95%CI=2.21~9.10,P=0.005)评分差异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线上PM+干预可显著改善受试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和躯体症状以及缓解压力、改善睡眠质量,且干预效果至少可以持续6个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加巴喷丁和托吡酯联合文拉法辛对慢性偏头痛伴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连续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2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慢性偏头痛伴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127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加巴喷丁联合文拉法辛组(观察组,64例)和托吡酯联合文拉法辛组(对照组,63例),均治疗6个月。于治疗前和治疗3、6个月后记录每个月头痛发作天数、头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偏头痛特异性生命质量问卷V2.1(MSQ V2.1)评分、头痛影响测定-6(HIT-6)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并评估疗效,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57例完成3个月治疗,53例完成6个月治疗;对照组56例完成3个月治疗,50例完成6个月治疗。两组治疗3和6个月后每个月头痛发作天数、头痛VAS、HIT-6和PSQI明显小于治疗前[观察组:(16.31 ± 5.02)和(15.69 ± 6.31) d比(22.62 ± 3.27) d、(3.67 ± 1.60)和(1.91 ± 1.05)分比(5.09 ± 1.43)分、(49.34 ± 11.01)和(47.34 ± 9.05)分比(60.25 ± 11.61)分、(10.09 ± 2.81)和(9.68 ± 2.74)分比(13.50 ± 2.81)分;对照组:(14.58 ± 7.37)和(9.92 ± 5.07) d比(23.05 ± 5.24) d、(4.74 ± 1.15)和(3.16 ± 1.60)分比(5.90 ± 2.06)分、(42.77 ± 8.02)和(40.09 ± 9.72)分比(59.37 ± 9.08)分、(9.66 ± 2.71)和(8.62 ± 2.07)分比(14.61 ± 2.7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3和6个月后头痛VAS明显小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3和6个月后MSQ V2.1功能限制、功能丧失、情感功能评分及总分均明显小于治疗前[观察组:(17.62 ± 9.81)和(16.01 ± 5.73)分比(36.96 ± 9.55)分、(12.17 ± 5.60)和(11.09 ± 3.27)分比(17.06 ± 6.08)分、(8.42 ± 2.17)和(8.94 ± 1.90)分比(11.40 ± 4.09)分、(33.24 ± 9.61)和(28.62 ± 5.04)分比(62.75 ± 14.02)分;对照组:(17.08 ± 8.73)和(16.79 ± 5.19)分比(36.82 ± 9.68)分、(9.04 ± 4.48)和(8.90 ± 3.46)分比(17.26 ± 6.01)分、(6.92 ± 2.61)和(5.15 ± 1.74)分比(11.30 ± 5.47)分、(31.65 ± 9.17)和(30.66 ± 6.04)分比(62.91 ± 11.1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3和6个月后有效率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巴喷丁或托吡酯联合文拉法辛均能减少慢性偏头痛伴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头痛程度,减少每个月头痛发作天数,改善睡眠,提高生命质量,疗效相似,但加巴喷丁不良反应仍需高度关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加巴喷丁和托吡酯联合文拉法辛对慢性偏头痛伴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连续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2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慢性偏头痛伴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127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加巴喷丁联合文拉法辛组(观察组,64例)和托吡酯联合文拉法辛组(对照组,63例),均治疗6个月。于治疗前和治疗3、6个月后记录每个月头痛发作天数、头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偏头痛特异性生命质量问卷V2.1(MSQ V2.1)评分、头痛影响测定-6(HIT-6)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并评估疗效,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57例完成3个月治疗,53例完成6个月治疗;对照组56例完成3个月治疗,50例完成6个月治疗。两组治疗3和6个月后每个月头痛发作天数、头痛VAS、HIT-6和PSQI明显小于治疗前[观察组:(16.31 ± 5.02)和(15.69 ± 6.31) d比(22.62 ± 3.27) d、(3.67 ± 1.60)和(1.91 ± 1.05)分比(5.09 ± 1.43)分、(49.34 ± 11.01)和(47.34 ± 9.05)分比(60.25 ± 11.61)分、(10.09 ± 2.81)和(9.68 ± 2.74)分比(13.50 ± 2.81)分;对照组:(14.58 ± 7.37)和(9.92 ± 5.07) d比(23.05 ± 5.24) d、(4.74 ± 1.15)和(3.16 ± 1.60)分比(5.90 ± 2.06)分、(42.77 ± 8.02)和(40.09 ± 9.72)分比(59.37 ± 9.08)分、(9.66 ± 2.71)和(8.62 ± 2.07)分比(14.61 ± 2.7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3和6个月后头痛VAS明显小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3和6个月后MSQ V2.1功能限制、功能丧失、情感功能评分及总分均明显小于治疗前[观察组:(17.62 ± 9.81)和(16.01 ± 5.73)分比(36.96 ± 9.55)分、(12.17 ± 5.60)和(11.09 ± 3.27)分比(17.06 ± 6.08)分、(8.42 ± 2.17)和(8.94 ± 1.90)分比(11.40 ± 4.09)分、(33.24 ± 9.61)和(28.62 ± 5.04)分比(62.75 ± 14.02)分;对照组:(17.08 ± 8.73)和(16.79 ± 5.19)分比(36.82 ± 9.68)分、(9.04 ± 4.48)和(8.90 ± 3.46)分比(17.26 ± 6.01)分、(6.92 ± 2.61)和(5.15 ± 1.74)分比(11.30 ± 5.47)分、(31.65 ± 9.17)和(30.66 ± 6.04)分比(62.91 ± 11.1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3和6个月后有效率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巴喷丁或托吡酯联合文拉法辛均能减少慢性偏头痛伴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头痛程度,减少每个月头痛发作天数,改善睡眠,提高生命质量,疗效相似,但加巴喷丁不良反应仍需高度关注。
简介:摘要焦虑障碍是一类常见的精神障碍。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内感知敏感性,即机体对心率、呼吸、血压等一系列生理活动的反应敏感性,与焦虑障碍的易感性密切相关。了解内感知在焦虑障碍发生中的作用,对于了解该病的发病机制和指导治疗有着重要作用。本文系统综述了内感知敏感性在焦虑障碍的发病机制,内感知敏感性升高与杏仁核异常激活相互作用,导致病理性焦虑情绪的产生;此外,岛叶也可通过调节内感知调节情绪反应。同时,内感知还与基因及神经递质有关,这可能也是重要的焦虑障碍的生物标志物。基于内感知调节在治疗焦虑中的应用,可通过呼吸聚焦调节呼吸内感知、应用重复经颅磁刺激调节内感知相关脑网络以及使用脑电内感知生物反馈等治疗方法改善内感知,从而缓解焦虑症状,起到治疗作用。综上,内感知敏感性异常在焦虑障碍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针对内感知治疗焦虑障碍的方法有多种,但相关治疗机制不清。所以,今后的研究需深入探索内感知在焦虑中的作用机制,以及探讨相关治疗的作用机理。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焦虑障碍(anxiety disorder,AD)青少年患者的注意偏向特点。方法收集符合DSM-5诊断标准焦虑障碍青少年患者40例,并同期收集性别、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匹配的正常对照组40例。采用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量表(the screen for child anxiety related emotional disorders,SCARED)进行症状评估,采用注意偏向任务对两组受试者进行注意偏向进行评估。采用SPSS 21.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注意偏向任务测试中,病例组负性反应时小于中性反应时[(647.14±94.44)ms,(661.08±112.07)ms],病例组注意偏向值大于正常对照组[(13.93±33.27)ms,(-0.13±18.49)ms],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在SCARED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分中,SCARED总分与中性正确率成负相关(r=-0.38),分离性焦虑因子分与负性正确率成负相关(r=-0.52),社交恐怖因子分与负性正确率(r=-0.45)及中性正确率(r=-0.43)呈负相关(均P<0.05);躯体化、广泛性焦虑及学校恐怖与注意偏向测试分不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焦虑障碍青少年患者更快关注负性刺激,并难以将注意力从负性刺激转移,对中性刺激的回避可能是焦虑障碍青少年患者症状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