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拟采用不同核磁共振图像、不同机器学习模型来建立胶质瘤术前分级的影像组学模型,探究影像组学模型在胶质瘤术前分级中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术前行常规MRI检查的脑胶质瘤患者93例,分为低级别胶质瘤(LGG组)和高级别胶质瘤(HGG组)。将DICOM格式图像导入GE-AK软件,对T2WI和T1增强(T1CE)图像进行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勾画,将提取得到的直方图特征和纹理特征导入R语言软件包进行特征预处理和降维,选择三种函数建立六种机器学习模型,将全部数据按照7︰3比例,分为训练集与测试集,利用10倍交叉验证对六种模型进行训练,然后通过测试集进行验证,并绘制ROC曲线,计算其分类LGG与HGG的敏感度、特异度、AUC。结果LGG组平均年龄低于HG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LGG组与HGG组性别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六种影像组学模型的AUC值均大于0.8,基于T1CE图像的影像组学模型的AUC值均大于基于T2WI图像模型的AUC,其中基于T1CE图像的RF模型的AUC最高,达到0.97。结论影像组学诊断模型对胶质瘤的病理分级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六种影像组学模型的诊断效能均较高,其中基于T1CE图像的RF模型诊断效能最高。
简介:摘要大数据环境下肿瘤病例为肿瘤的临床诊断提供了庞大的数据资源,同时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促进深度学习应用水平不断提升,推动肿瘤MRI图像的快速、精准分类进入深度学习时代。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针对目前主流的深度学习MRI图像分类模型:卷积神经网络、深度信念网络、深度残差网络、Vision Transformer展开综述。首先,阐述了各模型的历史沿袭、最初针对的问题及主要思想;其次,概括了模型的网络架构并探讨其在MRI图像分类上的最新应用;然后,分析了模型的特点、目前存在的局限及各自发展趋势。第二部分论述了一些影响分类性能的关键因素;第三部分提出了一些广泛使用的性能增强技术;文章最后讨论了深度学习分类MRI图像在临床实践中面临的主要限制,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本文的结果可为研究人员提供一个全面的比较,以及各种深度学习模型的有效性,有望促进脑肿瘤研究的进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常规MRI中T2加权成像(T2-weighted imaging,T2WI)及频率选择饱和法(frequency-selective saturation,FS)脂肪抑制T2WI序列在评估骨质疏松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学城医院行腰椎MRI及双能X线吸收法(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骨密度测定的88例受检者资料,根据DXA骨密度结果分为正常组、骨质减少组及骨质疏松组,另外,骨质减少组与骨质疏松组又归为骨质异常组。分析腰1至腰4椎体矢状面T2WI及FS-T2WI的信号强度差值在各组间的差异及对骨质异常的诊断效能。结果各组信号差值分别为:正常组为103.95±34.08,骨质减少组为193.46±38.35,骨质疏松组为206.80±34.72,骨质异常组为202.65±35.99。正常组、骨质减少组、骨质疏松组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8.19,P<0.01),骨质减少组与正常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骨质疏松组与正常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骨质减少组与骨质疏松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 );正常组与异常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信号差值=156.15时,区分骨质正常与异常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983,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3.3%、93.0%。结论常规MRI T2WI及FS-T2WI图像信号差值能通过检测骨髓脂肪组织含量间接反映骨质情况,对骨质疏松的诊断具有提示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咽管瘤侵袭脑组织的常规MRI特点。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38例经病理证实的颅咽管瘤患者的术前MR图像,明确有无梗阻性脑积水、测量并计算瘤体大小,比较这些影像指标及病理类型(造釉细胞型和非造釉细胞型)在64例成年组和74例未成年组的差别。根据术后病理证实的脑组织受侵与否进行分组,比较上述影像及病理指标、患者年龄及性别的组间差别。根据脑组织是否受侵,分别将成年和未成年组分为2个亚组,对上述影像、病理和临床指标进行比较。结果(1)以年龄分组:①肿瘤体积在成年组和未成年组分别为为8619.5 (5358.0~12568.8) mm3、11469.0(5367.4~26560.1) mm3,差别显著(P=0.008);②造釉细胞型肿瘤所占比率在成年组和未成年组分别为56.3% (36/64)和83.8% (62/74),差别显著(χ2=12.640,P<0.01)。(2)以侵袭分组:①脑积水率在侵袭组和无侵袭组分别为46% (22/48)和18% (16/90),差别显著(χ2=12.349,P<0.01);②造釉细胞型肿瘤的比率在侵袭组和无侵袭组分别为90% (43/48)、61% (55/90),差别显著(χ2=12.329,P<0.01)。(3)成年组中,造釉细胞型肿瘤比率在侵袭亚组和非侵袭亚组中分别为78% (18/23)和44% (18/41),差别显著(χ2=7.068,P=0.008)。(4)未成年组中,①造釉细胞型肿瘤比率在侵袭和无侵袭亚组分别为100% (25/25)、76% (37/49),差别显著(χ2=5.616,P=0.018);②梗阻性脑积水率在侵袭和无侵袭亚组分别为60% (15/25)、20% (10/49),差别显著(χ2=11.600,P=0.001)。结论颅咽管瘤瘤体大小和病理类型有年龄差别,脑组织受侵多见于造釉细胞型肿瘤,且易出现梗阻性脑积水,这些特点在未成年患者更明显。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8通道特制甲状腺专用表面线圈对甲状腺磁共振检查图像质量的影响。材料与方法对49名健康志愿者使用8通道甲状腺专用表面线圈行甲状腺磁共振检查,扫描序列包括T1WI、T2WI、T2WI-FS (fat-suturation)、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STIR和DWI-FOCUS。然后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主观评价为由两名影像诊断经验丰富的医师依据Likert Scale评分法对图像质量进行双盲评价,并对评分结果进行一致性分析。客观评价为测量不同序列图像甲状腺组织的信号强度、信噪比和对比噪声比,并对左右叶甲状腺组织的一致性进行分析。结果基于主观评分标准,两名评分者评分结果为:T1WI、T2WI和T2WI-FS评分均达到4分以上,DWI-STIR和DWI-FOCUS序列均达到3分以上,二者对T1WI、T2WI、T2WI-FS、DWI-STIR和DWI-FOCUS各序列评分一致性分别为0.92、0.94、0.96、0.93和0.89。基于客观评价,T1WI、T2WI、T2WI-FS、DWI-STIR和DWI-FOCUS各序列甲状腺组织信号强度分别为1246.39、1345.03、860.88、236.91和569.06,左右叶一致性分别为0.957、0.937、0.924、0.871和0.848。各序列甲状腺组织信噪比分别为17.56、33.18、42.82、27.99和19.53,左右叶一致性分别为0.945、0.957、0.885、0.825和0.773。各序列甲状腺组织对比噪声比分别为0.20、5.36、3.07、16.01和9.91,左右叶一致性分别为0.577、0.704、0.740、0.710和0.589。结论使用甲状腺专用表面线圈扫描图像主观评分高,信号均匀,信号强度、信噪比以及对比噪声比高,可以满足诊断要求。
简介:目的:分析MRI常规序列对脑梗塞溶栓治疗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2020年1月-2021年6月在本院治疗的48例脑梗塞病例,随机划入溶栓组和参照组(n=24)。参照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溶栓组在6h内实施溶栓治疗。分别为两组病患实施MRI常规序列检查,记录患者脑渗血阳性检出率及病情改善率。结果:溶栓组患者的脑渗血阳性检出率较低,优于参照组患者(p<0.05)。溶栓组患者治疗后病情改善率是95.83%,参照组患者病情改善了是79.17%,溶栓组患者的病情改善率相对较高(p<0.05)。结论:MRI常规序列可以作为溶栓后疗效评价的重要方式,建议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的MRI和锥形束CT图像配准方法,并运用配准后的图像对关节盘与髁突位置关系进行初步评估。方法纳入2018年1至3月就诊于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颞下颌关节门诊的3例颞下颌关节盘移位患者(共6侧TMJ),男性1例30岁,女性2例,分别为21和26岁。使用Mimics软件分别重建TMJ锥形束CT与MRI三维图像并进行配准,评价配准后的图像,并依次测量3例患者在开口、闭口状态下关节盘面积和体积,关节盘的位置即髁突最高点(C点)到关节盘中心点(D点)的距离、关节盘后带最后点(P点)到C点的距离以及线段CD与眶耳平面的夹角(∠DCF)。结果3例患者的12幅TMJ的配准图像均可显示关节盘、关节结节、关节窝、髁突等解剖结构及相互关系。结合临床诊断,关节盘位置正常的CD差值最小(1.94 mm),不可复性盘前移位CD差值较小,可复性盘前移位CD差值较大;而不可复性盘前移位PC差值较小;关节盘正常开口位时,∠DCF角度最小为3.81°。而不可复性盘前移位其∠DCF角度最大为48.03°。结论图像配准融合后可准确地显示患者闭口、开口时关节盘相对髁突的位置。开、闭口位CD差值大小对判断关节盘位置有一定意义,PC值可判断关节盘后带相对于髁突的位置。配准图像可从三维角度全面认识关节盘在不同状态下的形态和位置,并为颞下颌关节盘移位的临床研究提供了数据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与X线平片及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图像比较,探讨MRI灰度翻转图像对长骨病变骨皮质异常情况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2015至2019年病理证实的长骨病变患者共100例,其中骨肿瘤患者30例,外伤患者60例,骨感染性病变10例,所有病例均已行DR、CT及MRI平扫检查。选择MRI-T1WI图像右键鼠标并点击相应工具选项,瞬间获得灰度翻转图像。统计MR灰度翻转图像对于骨皮质异常(中断、增厚、变薄)的检出情况,并与X线平片及CT进行对比,使用χ2检验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MRI灰度翻转图像检出骨皮质异常79例(骨皮质中断70例,骨皮质增厚5例,骨皮质变薄4例),检出率为79%;X线平片检出84例(骨皮质中断73例,骨皮质增厚6例,骨皮质变薄5例),检出率为84%;CT图像检出骨皮质异常100例(骨皮质中断89例,骨皮质增厚6例,骨皮质变薄5例),检出率为100%。对于骨皮质异常情况的检出,MRI灰度翻转图像与平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CT图像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RI灰度翻转图像评估长骨病变骨皮质异常情况是可行的,在没有或无法得到X线平片或CT图像的情况下(如孕妇),可以用MRI翻转图像观察骨皮质情况。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RI常规序列及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对直肠癌术前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10月本院收治的直肠癌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于术前进行常规的T1WI、T2WI常规序列扫描及DWI序列扫描,以手术病理结果为诊断金标准,并将术前影像学TN分期的结果与手术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一致性。结果MRI常规成像联合DWI检查T分期与手术病理结果相比准确率为91.82% (101/110),一致性Kappa值为0.831,一致性很好;MRI常规成像联合DWI检查N分期与手术病理结果相比准确率为79.09% (87/110),一致性Kappa值为0.674,一致性较好。结论MRI常规成像联合DWI在直肠癌术前TN分期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价值,DWI可作为直肠癌诊断的重要补充序列,为临床医师对患者病情的判断提供理论依据,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简介:摘要目的MRI图像纹理分析对子宫肌瘤与子宫腺肌病的鉴别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研究对象为2017年2月至2019年12月在邯郸市中心医院就诊,且经手术病理确诊为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患者,其中子宫肌瘤49例,子宫腺肌病34例;回顾性分析两组MRI图像纹理分析直方图参数、灰度共生矩阵参数、绘制ROC曲线对子宫肌瘤与子宫腺肌病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子宫肌瘤患者T2WI最大值,T1WI、T2WI、ADC的标准差,T2WI、ADC偏度值均显著高于子宫腺肌病(t=8.283,P<0.05);直方图参数中以ADC偏度值的AUC值最高,以>2.071为cut-off,其诊断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7.76%、88.24%;子宫肌瘤T2WI显著低于子宫腺肌病,T1WI、T2WI、ADC的熵值均显著高于子宫腺肌病(P<0.05);灰度共生矩阵参数诊断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时以ADC熵值的AUC值最高,以>6.57为cut-off,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73.47%、76.47%。结论MRI图像纹理分析用于子宫肌瘤与子宫腺肌病的鉴别诊断有一定效能,其中以ADC偏度值效最佳,值得临床重视。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三叉神经的解剖及多模态影像融合,以期为三叉神经痛的临床微创介入治疗策略提供依据。方法解剖三叉神经大体结构及其与毗邻结构的位置关系,并分别用计算机体层摄影术和核磁共振成像术对三叉神经进行成像,然后进行CT/MRI图像融合。结果三叉神经半月节位于颅中窝硬脑膜外的Meckel腔内,节内三大分支神经纤维交织。CT只能清晰显示半月节毗邻的骨性结构而不能显示在体半月神经节,MRI正好相反,骨性结构显影模糊,但对三叉神经半月节所在Meckel囊和神经根均能清晰分辨,将CT/MRI图像融合即可使二者优势互补。结论基于三叉神经的解剖结构和位置,在半月节射频较难实现对三叉神经痛进行高选择性分支治疗;对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治疗时,球囊导管应位于Meckel腔内,但不必置入Meckel囊,且球囊导管放置深度以远端平齐颞骨岩锥顶端为宜。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常规MRI检查及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在直肠癌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42例直肠癌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于术前行盆腔MRI平扫+DWI+增强检查,通过MRI影像表现评估直肠癌的T、N分期,环周切缘(circumferential resection margin,CRM)情况,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评价常规MRI+DWI检查诊断直肠癌术前分期的准确性;并通过测定肿瘤的ADC值,探究DWI在直肠癌诊断及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结果常规MRI+DWI评估术前T、N分期及CRM情况与术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较好(Kappa值分别为0.745、0.691、0.642);比较不同T分期直肠癌的ADC值得出T分期级别越高,ADC值越低,组间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组与T3组比较,P=0.015,T3组与T4组比较,P=0.01);CRM阳性的肿瘤ADC值低于CRM阴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结论常规MRI及DWI成像对直肠癌术前分期和CRM的评估有较高的应用价值,ADC值对直肠癌的诊断和术前评估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常规MRI联合磁共振ADC值测量在眼眶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2016年8月至2019年10月于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接受磁共振平扫、增强以及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检查,并经病理检查确诊的眼眶肿瘤患者25例,回顾性分析其结构MRI影像学特征(肿块位置、边界、累及范围、信号强度、T2WI上流空效应)并测量肿瘤ADC值及增强后病灶本身和周围颞肌信号比值(contrast enhancement ratio,CER),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对比良恶性眼眶肿物定性、定量结果的差异;采用ROC曲线分析各个诊断指标对眼眶良恶性肿瘤诊断效能。结果25例眼眶肿瘤患者中,18例为恶性,7例为良性。恶性肿瘤中7例患者存在流空效应,良性肿瘤中6例患者存在流空效应,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恶性肿瘤病灶位置、边界、累及范围、信号强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良恶性肿瘤组ADC值及CER值分别为(1.31±0.33)×10-3 mm2/s、1.75±0.29,(0.81±0.11)×10-3 mm2/s、1.42±0.15,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眼眶良恶性肿瘤的最佳诊断阈值为ADC值为0.75×10-3 mm2/s,ROC下面积为0.820,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1%、94.3%;ADC+CER+流空效应联合诊断眼眶良恶性肿瘤,ROC下面积为0.965,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3.6%、100.0%。结论常规MRI联合ADC值对眼眶良恶性肿瘤具有较好的鉴别诊断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MRI技术连续采集头颈部肿瘤患者吞咽时图像,观察并测量软腭、舌、喉的运动规律及最大活动度。方法随机选取2018年7月-10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接受调强放疗的原发头颈部恶性肿瘤20例患者,其中男17例、女3例,中位年龄58.5岁(28~78岁)。20例患者中鼻咽癌7例,口腔癌3例,口咽癌5例,下咽癌3例,鼻腔鼻旁窦2例。根据AJCC第八版分期Ⅰ-Ⅱ期患者2例,Ⅲ期8例,Ⅳ期10例。结果吞咽时软腭向上移动移动距离为(1.06±0.31) cm且服从正态分布,向后移动距离为(0.83±0.24) cm且近似正态分布。舌体向后移动距离为(0.77±0.22) cm,且服从正态分布。含压舌板行图像采集患者舌上移位移为0,无压舌板患者舌体中位上移距离为1.23 cm (0.59~1.41 cm)。喉向上移动距离为(1.14±0.22) cm且服从正态分布,向前移动的中位距离为0.4 cm (0.27~0.90 cm)。结论吞咽运动有可能发生于头颈部肿瘤患者放疗过程中,并引起大体肿瘤体积(GTV)及周围正常组织移动;因此在制定放疗计划时应注意GTV至PGTV的个体化外放距离,以保证肿瘤处方剂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常规MRI与弥散加权MRI对膀胱癌(BC)术前分级的诊断效能及其ADC值与BC病理分期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来本院进行治疗并经病理证明为BC的患者60例。通过与术后肿瘤组织病理结果进行对比,比较常规MRI和弥散加权MRI对BC术前分级的诊断效能,并且比较ADC值和ADC比值的诊断效能。结果60例BC患者,96枚病灶,其中53枚浅表型,比例为55.21%,43枚浸润型,比例为44.79%;38枚G1级,比例为39.58%;57枚G2级,比例为59.38%;其中23枚(23.96%)G2级病灶结果为浅表型。弥散加权MRI诊断BC术前分级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均显著高于常规MRI组(χ2=8.660、18.880、14.320,P<0.05);浅表型的ADC比值显著高于浸润型(χ2=17.673,P<0.05),低分级病灶显著高于高分级病灶(χ2=16.691,P<0.05);ADC比值作为BC术前分级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17,ADC值作为BC术前分级的诊断标准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49,ADC比值作为BC术前分级的诊断标准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较高。结论弥散加权MRI可作为有效评估BC术前分级的有效方法,且ADC比值与肿瘤病理分级呈负相关,其灵敏度和特异度高于ADC值诊断。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并验证多模态MRI图像3D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CNN)模型对肝纤维化(liver fibrosis, LF)分类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为LF,并行肝脏3.0 T MRI检查的224例LF患者的T1WI、T2WI、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图像,按8∶2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对图像进行预处理后,应用训练集图像对模型进行网络结构迭代训练,建立3D-CNN深度学习模型对无显著LF(S0~S1)、显著LF(≥S2)进行分类。经过优化的CNN由三个卷积层、三个池化层和两个全连接层组成。训练完成后,用测试集数据对CNN模型进行测试,使用准确度(accuracy, ACC)曲线、损失函数(loss)曲线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评价模型的性能。结果基于多模态MRI的3D-CNN深度学习模型在训练集中对LF分类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值为0.94,在测试集中的AUC为0.98。结论多模态3D-CNN深度学习模型可对无显著LF和显著LF进行分类,为LF的无创性评估提供更多选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MRI图像融合及计算机模拟技术在Ⅲ、Ⅳ区骨盆恶性肿瘤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河南省肿瘤医院骨与软组织科收治的48例骨盆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应用图像融合技术分为图像融合组(21例)及对照组(27例)。图像融合组男性7例,女性14例,年龄(37.0±10.4)岁(范围:18~67岁);对照组男性10例,女性17例,年龄(39.7±15.2)岁(范围:16~65岁)。两组患者病理学类型均包含骨肉瘤、软骨肉瘤及未分化多形性肉瘤。收集患者手术时间、切缘情况、术中出血量、术后切口并发症及肿瘤复发、转移和患者死亡情况等。数据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χ²检验。结果图像融合组骨盆Ⅲ区、Ⅳ区肿瘤患者的手术时间均比对照组短[(144.0±31.6)min比(248.2±56.6)min,t=-8.084,P<0.01;(173.0±42.0)min比(306.1±62.0)min,t=-4.518,P<0.01],R1切缘比例及复发率均更低[4.8%(1/21)比22.2%(6/27),χ²=4.214,P=0.040;4.8%(1/21)比22.2%(6/27),χ²=4.214,P=0.040],图像融合组术中出血量更少[(484.8±226.3)ml比(836.1±359.8)ml,t=-4.130,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图像融合组术后出现3例切口感染,其中1例进行二次清创手术;对照组出现7例切口感染,其中3例进行二次清创手术,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2%(3/21)比25.9%(7/27),χ²=0.645,P=0.422]。截至末次随访,图像融合组1例患者死亡,对照组2例死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1.885,P=0.220)。结论与传统方式相比,图像融合技术指导下的骨盆肿瘤手术的手术时间更短和术中出血量更少,更有利于实现阴性切缘并降低肿瘤术后复发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缩短采集时间和多动脉期扫描技术对钆塞酸二钠肝脏增强MRI动脉期成像的影响。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21年12月253例行钆塞酸二钠肝脏增强MRI检查的患者病例,根据不同的检查方式将患者分为三组:常规的容积内插式屏气检查(conventional volumetric interpolated breath-hold examination, C-VIBE)87例(单动脉期,扫描时间16 s);缩短采集时间的屏气检查(shortened acquisition volumetric interpolated breath-hold examination, S-VIBE)78例(单动脉期,扫描时间12 s);结合了鸡尾酒并行采集(controlled aliasing in parallel imaging results in higher acceleration, CAIPIRINHA)技术、水脂分离压脂(Dixon)技术及时间分辨交叉随机轨迹(time-resolved imaging with interleaved stochastic trajectories, TWIST)成像的容积内插屏气检查(CAIPIRINHA-Dixon-TWIST-VIBE, CDT-VIBE)88例(五期多动脉期,扫描时间16 s)。分别对三组图像动脉期的期相和图像质量进行评价,均采用四分法,图像期相根据肝动脉及门静脉显示程度划分;主观图像质量从图像伪影、肝脏边缘清晰度及病灶显示三个方面评价,客观图像质量包括图像的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 SNR)与对比噪声比(contrast to noise ratio, CNR)。分类变量表示为病例数和百分比,χ2检验处理分类变量;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间年龄的差异;非参数Kruskal-Wallis检验比较三组序列组间与多动脉期组内图像质量的差异及三组序列图像SNR与CNR的差异。结果三组患者的临床特征(性别、年龄、胸水、腹水、慢性阻塞性疾病、肝硬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名MRI诊断医生对动脉期期相和图像质量评估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值>0.7)。在动脉期图像中,CDT-VIBE组最佳图像的评分优于C-VIBE组和S-VIBE组(H=23.698,P<0.001)。在动脉早期图像中,CDT-VIBE组最佳图像评分优于C-VIBE组(H=19.415,P=0.043)。三组图像动脉早期比动脉晚期出现更多不满意图像(χ2=7.311,P=0.007)。CDT-VIBE组最佳图像在动脉早期与晚期的优秀率远高于C-VIBE组和S-VIBE组(P<0.05)。CDT-VIBE组第一期和第二期的动脉早期图像优秀率高于后三期(P<0.05);动脉晚期中第四期图像的优秀率(78.4%)远高于前三期(P<0.05)。三组图像的SNR(H=3.854,P=0.146)及CNR(H=2.120,P=0.34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注射钆塞酸二钠后,采用缩短采集时间的S-VIBE序列不能有效减少屏气失败的图像,而使用多动脉期采集的CDT-VIBE序列则可以提供更多的优秀动脉期图像,既可以提供描绘血管的动脉早期图像,又可以获得病灶强化信息的动脉晚期图像,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