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常规开胸手术与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9年7月胶州市人民医院胸外科收治的80例肺癌患者,男44例,女36例,年龄(65.25±5.39)岁,年龄范围为41~72岁。按照不同手术治疗方式分为开胸组(n=37)与胸腔镜组(n=43),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下床活动时间、引流量、引流时间及住院时间)、炎症指标[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及白细胞介素-10(IL-10)]、术后并发症(伤口出血、肺不张及心房颤动)发生率。结果胸腔镜组下床活动时间[(1.06±0.43)d]较开胸组[(3.67±1.09)d]短,引流量[(254.46±17.54)ml]、引流时间[(2.19±0.45)d]及住院时间[(6.23±1.15)d]较开胸组[(510.93±30.56)ml、(6.47±2.40)d、(10.89±1.08)d]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胸组术后的IL-6[(5.12±0.89)μg/L]、IL-8[(5.81±0.92)μg/L]及IL-10[(4.79±0.23)μg/L]水平较术前[(2.69±0.67)μg/L、(2.89±0.91)μg/L、(2.29±0.29)μg/L]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腔镜组术后与术前的IL-6、IL-8及IL-10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胸腔镜组并发症发生率[2.5%(1/43)]较开胸组[16.2%(6/37)]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开胸手术比较,采用电视胸腔镜治疗肺癌的患者可获得更好的围术期指标,不易引起严重的炎症反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安全性更高。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胸腔镜肺癌根治术与常规开胸手术治疗Ⅰ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近远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9月菏泽市立医院收治的78例NSCLC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手术方法将入选患者分为胸腔组及对照组,每组39例。其中对照组行开胸手术治疗,胸腔组行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手术基本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及3年生存率,并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程度。结果胸腔组总有效率(94.87%,37/39)高于对照组(74.36%,29/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03,P<0.05)。治疗后,胸腔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胸腔组的手术时间低于对照组,3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胸腔组并发症总发生率(5.13%,2/39)低于对照组(23.08%,9/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58,P<0.05)。结论与常规开胸手术相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治疗Ⅰ期NSCLC的近远期疗效较优,可显著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缓解疼痛程度,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快速康复,安全性高。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比较低剂量CT与常规剂量CT对早期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抽取2018年1至2019年12月黄河三门峡医院收治的120例早期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单双号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剂量CT检查,观察组患者接受低剂量CT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权重CT剂量、最大有效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结果观察组的诊断准确率为91.7%(55/60),高于对照组的81.7%(49/60),P<0.05。观察组权重CT剂量和最大有效辐射剂量少于对照组,图像质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剂量CT和低剂量CT在早期肺癌的诊断过程中均能够发挥出作用,但低剂量CT的诊断效果更为显著。
简介:摘要小细胞肺癌是预后最差的肺癌亚型,目前指南仅推荐Ⅰ~ⅡA期的患者应用手术治疗,但在临床实践中手术治疗往往处于被忽视的地位。近期有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到了这一方面。本文回顾近十年的研究文献,就手术在小细胞肺癌多学科治疗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肺癌已跃居成为发病率与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近年来,随着临床辅助检查技术的更新和健康体检的普及,尤其是CT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早期肺癌以肺结节的形式被发现。对于这些早期肺癌,仍首选手术治疗。目前,各种3D技术已在医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引领着胸外科手术向微创、精准的方向进展。本文就3D技术在早期肺癌围手术期的应用与进展作一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流手术治疗肺癌软脑脊膜癌病的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2020年间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外科实施分流手术的13例肺癌软脑脊膜癌病患者的临床与随访资料,对其临床表现、分流手术后效果、分流手术并发症、生存时间进行分析。结果13例患者中男5例、女8例,平均年龄50.8岁(34~64岁)。所有患者术前腰椎穿刺测压>250 mmH2O且均存在颅高压相关的头痛,实施分流手术后所有患者头痛迅速明显缓解,其中3例住院期间腰椎穿刺测压证实颅内压下降至100 mmH2O以下。随访1~15个月,9例死亡,4例存活;期间1例发生腹腔积液,1例发生心房端堵管。结论肺癌软脑脊膜癌病患者的颅高压症状可以通过分流手术长期有效缓解,且其脑脊液性状可能并不增加分流管功能障碍的发生概率。该类患者预后不良,其治疗仍需进一步研究与探索。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局限期小细胞肺癌患者手术治疗的疗效以及术后辅助治疗的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完成根治性手术切除的44例局限期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方法分析患者的中位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DFS)和中位总生存时间(OS),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全组患者的中位DFS为25个月。患者的1、2年无疾病进展生存率分别为70.2%和51.9%。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41个月,患者的1、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8.4%和69.9%。多因素分析显示,男性(RR=6.56, P=0.03)、T分期(RR=6.23, P=0.01)、N分期(RR=6.52, P=0.03)和胸部辅助放疗(RR=0.13, P=0.002)为影响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因素。N分期(RR=3.62, P=0.01)和辅助化疗周期数(RR=0.12, P=0.01)为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手术可能是局限期小细胞肺癌的一种可选择的初始治疗方式,辅助放疗可减少术后复发的风险,完成足疗程的辅助化疗可使患者生存获益。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非小细胞肺癌新辅助治疗(新辅助化疗、新辅助靶向治疗及新辅助免疫联合化疗)后手术切除标本的病理评估。方法收集2000年1月至2020年3月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接受新辅助治疗后手术切除肺癌标本113例。分析并比较90例[腺癌26例,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64例]新辅助化疗患者(化疗组)、13例(腺癌13例)新辅助靶向治疗患者(靶向组)及10例(腺癌4例,鳞癌6例)新辅助免疫治疗联合化疗的患者(免疫联合化疗组)手术切除标本的肿瘤消退反应组织学特征(坏死、炎性细胞浸润、胆固醇裂隙、泡沫细胞聚集、反应性肉芽肿及间质胶原纤维形成)的差异及病理缓解[明显病理缓解(MPR)及完全病理缓解(PCR)]状况。结果化疗组非小细胞肺癌、靶向组肺腺癌及免疫联合化疗组非小细胞肺癌均可见残存肿瘤细胞发生退行性变,异型性增加,肿瘤床内见不同程度的坏死、泡沫细胞聚集、胆固醇裂隙、炎性细胞浸润、反应性肉芽肿及间质胶原纤维形成。化疗组、靶向组及免疫联合化疗组三者之间肿瘤消退反应组织学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靶向组及免疫联合化疗组坏死所占的百分比最高10%及20%,而化疗组高达80%;1例免疫联合化疗组肺腺癌出现肿瘤消退床;免疫联合化疗组肿瘤床旁的非肿瘤肺实质内可有明显的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及淋巴滤泡的形成。化疗组肺腺癌及鳞癌MPR率分别为35%(9/26)及64%(41/64);靶向组MPR比例为2/13;免疫联合化疗组肺腺癌及鳞癌MPR比例分别为2/4及2/6。化疗组肺腺癌及鳞癌PCR率分别为11%(3/26)及3%(2/64);靶向组PCR比例0/13;免疫联合化疗组肺腺癌及鳞癌PCR比例分别为0/4及1/6。结论非小细胞肺癌不同的新辅助治疗方式引起组织病理学变化存在形式及程度上的差异,化疗组可见较多的坏死,免疫联合化疗组可出现消退床,免疫联合化疗组肿瘤床旁的非肿瘤肺实质内可有明显的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及淋巴滤泡的形成。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接受手术治疗小细胞肺癌(SCLC)患者的生存时间、预后因素,以及术后胸腔放疗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21年9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确诊为SCLC并接受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纳入的患者进行随访。采用Kaplan-Meier法评估患者的生存时间。预后因素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共纳入患者64例,5年总生存(OS)率为43.5%。单因素分析显示,TNM分期(P=0.027)、术后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水平(P=0.039)和辅助胸腔放疗(P=0.041)为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TNM分期(P=0.038)和辅助胸腔放疗(P=0.022)为接受手术SCLC患者的预后因素。术后接受辅助胸腔放疗SCLC患者与未行放疗患者5年OS率为71.6%∶35.4%(P=0.028)。术后淋巴结病理分期为N2期的SCLC患者行辅助胸腔放疗与否,患者OS率(75.0%∶0%,P=0.030)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TNM分期和术后辅助胸腔放疗是接受手术治疗SCLC患者的预后因素。术后病理分期为N2期的SCLC患者可以从辅助胸腔放疗中获益。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Ⅳ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原发灶手术的价值及其相关预后因素。方法从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数据库获取2010—2015年期间初诊Ⅳ期原发NSCLC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纳入4 657例患者,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减小手术组与非手术组的选择偏倚。利用Kaplan-Meier曲线计算纳入人群的总生存时间和肿瘤特异性生存时间,利用Log rank检验和Cox回归分析评估Ⅳ期NSCLC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结果倾向得分匹配后,手术组(958例)和非手术组(958例)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7和3个月,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14.6%和5.0%;3年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分别为17.3%和6.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原发灶手术为Ⅳ期NSCLC患者独立的预后因素(P<0.001)。亚组分析结果显示,<80岁,白种人和黑种人,不同性别,原发灶位于肺上叶和交搭跨越处,中、低分化,腺癌,T1~2、T4期,N0、N2期,淋巴结未清扫,转移灶未手术,转移脏器个数<3个的Ⅳ期NSCLC患者接受原发灶手术后的3年总生存率和3年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均显著获益(均P<0.05)。结论选择性的对原发Ⅳ期NSCLC患者行原发灶手术,在特定的亚组中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预后营养指数的营养干预在肺癌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7年4月—2019年4月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56例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8例。观察组行基于预后营养指数的营养干预,对照组行常规营养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胸腔闭式引流管拔除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营养状态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胸腔闭式引流管拔除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并发症例数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周,观察组预后营养指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的躯体、情绪及整体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疲乏、恶心呕吐、食欲减退、便秘、腹泻、气促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预后营养指数的营养干预可缩短肺癌患者术后恢复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躯体功能及整体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Ⅳ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原发灶手术的价值及其相关预后因素。方法从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数据库获取2010—2015年期间初诊Ⅳ期原发NSCLC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纳入4 657例患者,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减小手术组与非手术组的选择偏倚。利用Kaplan-Meier曲线计算纳入人群的总生存时间和肿瘤特异性生存时间,利用Log rank检验和Cox回归分析评估Ⅳ期NSCLC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结果倾向得分匹配后,手术组(958例)和非手术组(958例)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7和3个月,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14.6%和5.0%;3年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分别为17.3%和6.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原发灶手术为Ⅳ期NSCLC患者独立的预后因素(P<0.001)。亚组分析结果显示,<80岁,白种人和黑种人,不同性别,原发灶位于肺上叶和交搭跨越处,中、低分化,腺癌,T1~2、T4期,N0、N2期,淋巴结未清扫,转移灶未手术,转移脏器个数<3个的Ⅳ期NSCLC患者接受原发灶手术后的3年总生存率和3年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均显著获益(均P<0.05)。结论选择性的对原发Ⅳ期NSCLC患者行原发灶手术,在特定的亚组中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
简介:摘要为了探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手术标本的病理形态特点及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通过回顾临床病史资料及石蜡组织病毒核酸检测验证,选取1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并接受了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标本,观察脏器的病理变化,并初步探讨与临床表现的联系。结果发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肺部可出现间质性肺炎改变,透明膜不明显,但也可能为疾病早期改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手术患者术前基础疾病与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手术治疗的12 650例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明确肺癌患者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及术前基础疾病与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的关系。结果12 650例NSCLC手术患者中,5 409例(42.76%)存在各种术前基础疾病,140例(1.11%)出现严重并发症,以肺和胸腔内并发症、循环系统并发症为主,发生率分别为0.64%和0.25%。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分化程度、手术术式、手术入路方式和基础疾病与NSCLC手术患者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伴有肺部疾病(P=0.02)、心脏疾病(P=0.03)和糖尿病(P=0.02)的NSCLC手术患者,更容易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NSCLC手术患者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形式多样,男性、高龄、较差的肿瘤分化程度、行开胸手术和术前合并肺部疾病、心脏疾病、糖尿病的患者易发生严重并发症,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同步加量模式和常规分割模式在局限期小细胞肺癌的疗效、预后及不良反应,为同步加量放射治疗技术在局限期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提供证据。方法通过开放标签的随机对照非劣Ⅲ期研究,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入组经细胞学或组织学证实的局限期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配至同步加量组(PGTV 60.2 Gy分28次,2.15 Gy/次;PTV 50.4 Gy分28次,1.8 Gy/次)和常规分割组(PTV 60 Gy分30次,2 Gy/次)。主要终点为2年无进展生存(PFS),次要终点为2年局部区域控制,2年总生存(OS),放疗相关的不良反应。结果2017年2月—2019年7月入组患者231例,其中216例患者随访时间超过2年或已死亡,常规分割组106例,同步加量组110例。常规分割组对比同步加量组的2年PFS率为45.2%∶38.2%(HR=1.22,95%CI为0.87~1.72,P=0.2),2年无局部区域复发生存(LRFS)为68.7%∶69.9%(HR=0.98,95%CI为0.62~1.56,P=1.0)。多因素分析显示,2组患者中,早放疗在PFS、OS、LRFS均显著优于晚放疗(HR=1.69,95%CI为1.18~2.41,P=0.003;HR=1.72,95%CI为1.09~2.70,P=0.018;HR=1.66,95%CI为1.01~2.73,P=0.046)。肿瘤分期是OS的影响因素(Ⅲ期相比于Ⅰ-Ⅱ期,HR=3.64,95%CI为1.15~11.57,P=0.028)。两组患者的3级以上不良反应无统计差异:放射性肺炎4.7%∶2.7%(P=0.44),放射性食管炎3.8%∶1.8%(P=0.51),骨髓抑制21.7%∶15.4%(P=0.83)。结论局限期小细胞肺癌接受同步加量放疗的疗效不劣于常规分割放疗,其中早放疗可改善预后。两组的放疗相关的不良反应两者相似。
简介:摘要目的促进最佳证据在胸外科肺癌手术患者静脉血栓预防过程中的应用,降低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方法检索、筛选肺癌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相关高质量文献指南,提炼证据,结合临床背景通过专家论证会议生成护理策略并以此为依据制订临床审查指标。以i-PARIHS循证框架为理论框架,通过建立核心小组、排除现有障碍、教育培训、质控等方式将证据高效应用于临床,采用现场观察、查阅病历等方法收集数据,从系统、护士、患者3个层面评价证据应用的效果。结果系统层面:科室建立了肺癌患者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的规范及流程,改良了血栓风险评估工具,制作了宣教材料,将血栓预防纳入质控范围,在充分考虑到人力、物资的情况下,优化了组织环境。护士层面:证据应用后护士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知、信、行问卷得分及总分分别为(17.6 ± 1.8)、(17.4 ± 1.8)、(18.8 ± 1.2)、(53.8 ± 2.9)分,较证据应用前的(12.0 ± 2.9)、(14.5 ± 2.8)、(11.6 ± 2.7)、(38.3 ± 5.1)分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11.40~-3.90,均P<0.05)。患者层面:证据应用前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率为4.7%(19/403),证据应用后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率为0(0/11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5.774,P<0.05)。结论基于循证构建的肺癌围手术期静脉血栓预防最佳证据具有科学性,将其应用于临床可有效优化系统组织环境、规范护理行为、提高护理质量、减少肺癌手术患者静脉血栓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促进最佳证据在胸外科肺癌手术患者静脉血栓预防过程中的应用,降低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方法检索、筛选肺癌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相关高质量文献指南,提炼证据,结合临床背景通过专家论证会议生成护理策略并以此为依据制订临床审查指标。以i-PARIHS循证框架为理论框架,通过建立核心小组、排除现有障碍、教育培训、质控等方式将证据高效应用于临床,采用现场观察、查阅病历等方法收集数据,从系统、护士、患者3个层面评价证据应用的效果。结果系统层面:科室建立了肺癌患者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的规范及流程,改良了血栓风险评估工具,制作了宣教材料,将血栓预防纳入质控范围,在充分考虑到人力、物资的情况下,优化了组织环境。护士层面:证据应用后护士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知、信、行问卷得分及总分分别为(17.6 ± 1.8)、(17.4 ± 1.8)、(18.8 ± 1.2)、(53.8 ± 2.9)分,较证据应用前的(12.0 ± 2.9)、(14.5 ± 2.8)、(11.6 ± 2.7)、(38.3 ± 5.1)分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11.40~-3.90,均P<0.05)。患者层面:证据应用前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率为4.7%(19/403),证据应用后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率为0(0/11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5.774,P<0.05)。结论基于循证构建的肺癌围手术期静脉血栓预防最佳证据具有科学性,将其应用于临床可有效优化系统组织环境、规范护理行为、提高护理质量、减少肺癌手术患者静脉血栓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手术和射频消融(RFA)治疗Ⅰ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预后。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手工查找关于手术和RFA对比治疗Ⅰ期NSCLC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间截至2020年3月,由两名作者按照排除、纳入标准进行文献筛选、数据提取和文献质量评价,使用Review Manager V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5项研究,共包含331名患者,其中手术组168例,RFA组163例。Meta分析显示:手术组的局部复发率(LR)低于RFA组(OR=0.21;95%CI:0.07~0.63;P=0.006);手术组总的癌症特异性生存率(CRS)明显高于RFA组(OR=6.39;95%CI:2.82~14.52;P<0.01);手术组的总生存率(OS)明显高于RFA组(OR=3.45;95%CI:2.30~5.19;P<0.01);手术组和RFA组的1年CRS无统计学意义(OR=3.73;95%CI:0.19~74.74;P=0.39);手术组和RFA组的远处复发率(DR)无统计学意义(OR=1.01;95%CI:0.44~2.31;P=0.99);与RFA组相比,手术组的临床并发症较少(OR=0.20;95%CI:0.08~0.51;P<0.01)。结论手术治疗Ⅰ期NSCLC在局部控制和远期生存方面均优于RF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