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比较X线平片与CT诊断胸部外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义乌市中心医院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胸部外伤患者100例,分别给予X线平片检查、CT检查,以手术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两组检出率、特异度、灵敏度以及外伤类型检出情况。结果CT总检出率[98.00%(98/100)]、诊断特异度[80.00%(4/5)]、灵敏度[98.95%(94/95)]均显著高于X线[84.00%(84/100)、58.33%(7/12)、87.50%(77/8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1.96、22.64、8.62,均P < 0.05)。CT检出心包积血、纵隔血肿及气胸、肺不张、肺挫伤、肋骨骨折百分比分别为18.37%(18/98)、22.45%(22/98)、23.47%(23/98)、15.31%(15/98)、20.41%(20/98),X线平片检出分别为16.67%(14/84)、23.81%(20/84)、22.62%(19/84)、15.48%(13/84)、21.43%(18/84),两种检查方法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9、0.04、0.01、0.00、0.02,均P > 0.05)。结论CT可显著提高胸部外伤诊断检出率、特异度、灵敏度,明确外伤类型,但在胸部外伤临床诊断上,采用X线平片仍是首选的检查手段。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指(趾)骨外伤性植入性表皮样囊肿X线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6月术后病理确诊的25例指(趾)骨外伤性植入性表皮样囊肿患者的X线表现。其中缝纫工针头刺伤19例,采石工铁锤致伤4例,搬运工重物压伤2例。病程5~96个月,平均(42±5.2)个月。结果术后随访时间为5~24个月,平均(15.0±3.5)个月。囊肿位于左手18例,右手5例,其中小指末节9例,中指末节8例,环指末节6例;右足部2例,其中第3趾趾末节1例,小趾末节1例;囊肿最大直径0.8~2.5 cm,平均(1.7±1.2) cm,其中7例<1.0 cm,16例1.1~2.0 cm,2例>2.1cm。25例骨质均呈囊状吸收,圆形15例,椭圆形10例。10例中心性囊肿,骨壁吸收变薄,囊壁完整;15例偏心性囊肿,压迫骨壁吸收,囊壁不完整。骨质破坏、缺损的边缘锐利,未见骨膜反应,破坏缺损区内无钙化,15例骨质破坏边缘轻度硬化,10例破坏边缘无明显硬化。本组中18例软组织有不同程度肿胀。结论指(趾)骨外伤性植入性表皮样囊肿多为单房囊肿;X线显示骨质囊状破坏,边缘锐利,无骨膜反应;中心性病灶囊壁吸收变薄而完整,偏心性病灶囊壁吸收缺损而囊壁不完整。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构建基于深度学习模型的计算机辅助龋病诊断系统,检测根尖X线片图像中恒牙邻面龋,为邻面龋的早期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选择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门诊提供的因正畸需要或无保留价值而拔除的人离体恒前磨牙及磨牙160颗(外观完整或邻面龋洞缘位于釉质牙骨质界之上),拍摄根尖X线片,进行组织学检测并分级(0级:无龋坏;1级:龋坏达釉质外1/2;2级:龋坏达釉质内1/2;3级:龋坏达釉质牙本质界;4级:龋坏达牙本质外1/2;5级:龋坏达牙本质内1/2)。根据组织学分级将160颗离体牙根尖X线片均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各80颗)。由2名评估者参照组织学图像对训练集根尖X线片进行龋坏标记,建立基于深度学习模型的计算机辅助龋病诊断系统。由另2名评估者和计算机辅助龋病诊断系统分别对测试集根尖X线片进行邻面龋诊断。以组织学检测结果作为金标准,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综合评估肉眼诊断和计算机辅助龋病诊断系统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利用ROC曲线下面积(areas under the ROC curve,AUC)值比较两种诊断方法的总体诊断准确性。通过查准率-查全率(precision-recall,P-R)曲线综合评估两种诊断方法对龋坏样本的查准查全能力。通过灵敏度(即查全率)、特异度、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PPV)(即查准率)和阴性预测值(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NPV)及其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进一步比较两种诊断方法的准确性。结果对测试集离体牙根尖X线片,肉眼诊断与计算机辅助龋病诊断系统诊断的AUC值分别为0.729(95%CI:0.650~0.808)和0.762(95%CI:0.685~0.8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计算机辅助龋病诊断系统与肉眼诊断的特异度、PPV、NPV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计算机辅助龋病诊断系统的灵敏度(76.7%)显著大于肉眼诊断(59.3%)(P<0.05)。肉眼诊断对恒牙邻面1级龋坏的灵敏度(27%)显著小于计算机辅助龋病诊断系统(77%)(P<0.05)。结论与肉眼相比,计算机辅助龋病诊断系统对恒牙邻面釉质龋,尤其是局限于釉质内的早期龋坏更灵敏。本项研究建立的计算机辅助龋病诊断系统诊断准确性与评价者肉眼诊断的准确性相似。
简介:摘要后踝骨折在踝关节骨折中的发生率为7%~44%,良好复位和固定对于踝关节稳定性的恢复有重要意义。后踝骨折关节面塌陷使胫骨远端关节面不平整,需要精确复位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但后踝骨折关节面塌陷在术前评估中容易被忽视,导致术前准备不完善甚至漏诊。X线片和CT图像是骨折诊断的首选检查方式,笔者通过比较X线片与CT图像判断后踝骨折关节面塌陷的准确性,以期为后踝骨折的术前评估提供可靠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掌指关节水平分裂型复拇畸形的X线表现,探讨该类型复拇畸形的X线分型。方法自2013年1月至2019年6月我科治疗264例掌指关节水平分裂型复拇畸形,根据X线片所示桡、尺侧指的相对发育程度,可将复拇畸形分为四大类型。A型,桡、尺侧指发育基本一致;B型,桡侧指更加发育不良;C型,尺侧指更加发育不良;D型,桡、尺侧指远近端发育不平衡。综合发育程度和骨关节力线情况,可进一步分出亚型。B型病例可分为5个亚型。B1型,尺侧指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力线异常;B2型,尺侧指掌指关节力线异常;B3型,尺侧指力线无明显异常;B4型,尺侧指近节指骨畸形肥大,且力线异常;B5型,桡侧指为漂浮拇指。其余类型病例无亚型。结果以X线片上桡、尺侧指的相对发育程度和骨关节力线情况,本组分为A型41例,B型216例。其中B1型64例,B2型54例,B3型63例,B4型26例,B5型9例;C型1例,D型6例。结论该分型方法的依据明确,能较全面反映掌指关节水平分裂型复拇畸形骨关节的病理解剖机制,为手术治疗提供指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X线平片、CT、MRI诊断颈椎病的临床应用及对诊断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75例颈椎病患者,分别对患者行X线平片、CT、MRI诊断,比较3种诊断方法诊断准确度、灵敏度及特异度,分析上述3种诊断方法的价值。结果MRI诊断总准确度98.5%与CT 95.2%、X线平片91.8%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MRI诊断脊髓型100.0%、神经根型100.0%具有更高准确度(均P<0.05);MRI诊断灵敏度(97.1%)及特异度(98.4%)高于CT(灵敏度81.5%及特异度85.4%)、X线平片(灵敏度73.5%及特异度87.2%)。结论对颈椎病患者,X线平片、CT、MRI 3种诊断方法均可选择,总诊断准确度没有明显区别。临床上首先对患者病情应用X线平片检查,之后对病情使用CT进行接下来的诊断,在对情况不能认定状况下进行MRI诊断,上述诊断方法不仅方便便宜,同时会提高诊断准确度,可为患者临床治疗提供更有效的理论依据,具有非常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所以该诊断方法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非负重位局部膝关节X线片评估患者下肢力线的可靠性及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84例TKA术后患者的资料。其中男31例,女53例;年龄46~82(66.96±7.54)岁。所有患者于术后1个月拍摄站立位下肢全长X线片及非负重位局部膝关节X线片,由两名经验丰富的骨科医生分别应用影像存档与传输系统自带的测量工具测量下肢机械轴,间隔2周重复测量1次。根据下肢全长X线片测得术后下肢机械轴偏离<3°和≥3°将患者分为中立位组和偏离组,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测量方法之间下肢机械轴测量结果的差异。结果两名测量者自身组内相关系数(ICC)值分别为0.992和0.975,测量者之间ICC值分别为0.973和0.987,提示可靠性极佳。中立位组48例,下肢全长X线片测量的下肢机械轴为179.44°±1.68°,非负重位局部膝关节X线片的测量结果为179.80°±1.9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08, P>0.05);偏离组通过非负重位局部膝关节X线片测量的下肢机械轴为178.66°±2.91°,明显大于下肢全长X线片测量的176.40°±3.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52, P<0.01)。结论当TKA术后下肢力线处于中立位时,术后短期随访可以使用非负重位局部膝关节X线片对下肢力线进行评估;而对于术后下肢力线偏离的患者,仍建议使用下肢全长X线片。
简介:摘要胎盘输血对新生儿的益处已得到广泛证实,既可以补充新生儿血容量,改善生后早期脏器灌注,有利于胎儿血循环向新生儿血循环过渡,也可以减少输血治疗需求,促进新生儿出生时建立适应的生理机制和功能,降低新生儿颅内出血(ICH)、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等并发症发生率。同时,还可增加新生儿血清铁储备,改善神经系统疾病新生儿远期预后,降低新生儿死亡率。本文涉及的胎盘输血措施主要包括新生儿分娩时采取延迟脐带结扎(DCC)和脐带挤压(UCM)。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等权威机构推荐,对多数有活力足月新生儿和早产儿应采取DCC措施,达到胎盘输血的目的。笔者拟对胎盘输血的:①生理学基础;②对新生儿影响;③当前对其研究的重点方向等最新研究现状进行阐述。
简介:骨科拍片是骨科临床上常用的医学影像学检查手段,骨科拍片用于检查患者骨骼和关节的结构和功能,以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患者的骨骼和关节疾病。患有骨折、骨裂、骨折愈合不良等骨骼损伤的患者,患有骨质疏松症、骨髓瘤、骨肿瘤等骨骼疾病的患者(多为老年人),患有关节炎、滑膜炎、骨关节炎等关节疾病的患者,需要接受骨科拍片。城镇居民在接受健康体检、职业体检时,也可以接受骨科拍片,以检查骨骼和关节的健康状况。骨科拍片可以使用X线或CT扫描、MRI等技术来生成影像。那么,这三种影像学技术有什么区别呢?今天,我们就来向您进行介绍。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深度迁移学习方法实现基于正位X线图像的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femoral head,ONFH)、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hip,DDH)与其他常见髋关节疾病的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ONFH、DDH及原发性髋关节骨关节炎、非感染性炎性髋关节病、股骨颈骨折等髋关节疾病患者的髋关节正位X线图像,建立临床数据集。通过图像旋转、翻转形式的数据增强方法扩展数据集,然后将数据集随机平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将可迁移归一化技术引入ResNet-152深层神经网络模型,替换原有的批归一化技术,建立新的深度迁移学习模型。通过训练集训练该模型,随后评价该模型在测试集基于髋关节正位X线图像实现人工智能区分ONFH、DDH及其他髋关节疾病的效果。结果临床数据集共纳入1 024髋的正位X线图像,共计542髋ONFH、296髋DDH、186髋其他髋关节疾病(原发性骨关节炎56髋、非感染性炎性髋关节病85髋、股骨颈骨折45髋)。通过数据增强方法扩展为包含6 144髋的数据集。在训练集上对深度迁移学习模型进行100 050次训练。该模型区分ONFH及其他髋关节疾病的二分类准确率最佳值达95.80%,区分ONFH、DDH及其他髋关节疾病的三分类准确率最佳值达91.40%。模型重复训练至50 000次后分类准确率达到平台期。二分类及三分类任务平台期的准确率平均为95.35%[95%CI(95.33%,95.37%)]和90.85%[95%CI(90.82%,90.87%)]。结论深度迁移学习模型在初诊环节,可基于简便、经济的正位X线图像区分ONFH、DDH与其他的常见髋关节疾病。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基于Faster R卷积神经网络的后前位胸部X线片异物智能检测模型,并评估模型的性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0年3月浙江省人民医院和淳安县人民医院的成人后前位DR胸片5 567张,其中含异物胸片4 247张。分为异物训练集(2 911张异物胸片)、验证集(1 456张,733张含异物、723张无异物)和测试集(1 200张,603张含异物、597张无异物)。每张胸片的异物经过2名放射住院医师标注和1名高年资放射技师审核校正后的结果作为参考金标准。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分析深度学习模型在测试集中区分胸片有无异物的效能,采用精准率-召回率曲线及平均精确度(mAP)分析模型在不同层级的稳定性。最后分析不同位置、患者性别、患者年龄对于深度学习模型的异物召回率的影响。结果测试集中,深度学习模型诊断胸片是否含有异物的灵敏度为93.2%(562/603),特异度为92.6%(553/597),F1分数为0.94,ROC曲线下面积为0.97,mAP值为0.69。对于不同位置的异物,肺野内和肺野外的异物检测的召回率分别为91.2%(674/739)和89.0%(1 411/1 585)。对于不同性别的患者,男性和女性的异物检测召回率分别为87.3%(337/386)和90.0%(1 745/1 938)。对于不同的年龄分段,18~38岁的异物检测召回率为92.5%(1 041/1 126),39~58岁的异物检测召回率为89.7%(505/563),59~78岁的异物检测召回率为83.5%(335/401),≥79岁的异物检测召回率为85.9%(201/234)。结论构建的基于深度学习的成人后前位胸部X线片异物检测模型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和稳定性,可以快速准确地识别胸片中的异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次曝光改良Budin位X线片测量髋关节发育不良(DDH)患者股骨前倾角(FA)的临床可行性。方法前瞻性对照研究。纳入2018年6—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关节外科拟行保髋治疗的22例DDH患者,其中男3例、女19例,年龄(25.8±7.2)岁。患者术前均行双侧髋关节改良Budin位X线摄片及CT扫描。在改良Budin位X线片上测量术前FA值,在CT影像上分别通过Yoshioka法和Suh法测量术前FA值。采用配对t检验,分别比较改良Budin位X线测量与CT扫描Yoshioka法和Suh法FA测量值的差异;分析Budin位X线片上FA测量结果与CT片上两种测量方法所测结果的相关性;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对改良Budin位X线FA测量值进行观察者自身及观察者间一致性检验。结果在改良Budin位X线片上观察者自身ICC为0.984,观察者间ICC为0.972,均有良好的一致性。改良Budin位X线片FA测量值为22.05°±12.29°,CT片上Yoshioka法和Suh法FA测量值分别为23.42°±14.64°和24.44°±14.53°,X线测量与后两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473、0.832, P值均>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改良Budin位X线测量与CT片上Yoshioka法和Suh法两种测量法的测量结果间相关性好(r=0.962、0.972, P值均<0.05)。结论拟接受保髋治疗的DDH患者可以应用单次曝光改良Budin位X线片对术前股骨前倾角进行评估。
简介:摘要数字X线摄影系统已在临床使用二十多年,其影像探测器的动态范围宽,影像密度分辨力高,后处理技术对影像质量影响显著。既往发布的数字X线摄影检查规范和专家共识已不能完全满足当前的临床需求。为进一步规范X线摄影检查,合理选择适宜的摄影参数和后处理技术,降低受检者辐射剂量,北京医学会放射技术分会和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联合,组织业内相关专家编写本共识,从诊断学要求、体位显示要求、成像技术要求、辐射剂量诊断参考水平或典型值4个方面对临床实践中较为常用的胸部正侧位、颈椎正侧位、腰椎正侧位、膝关节正侧位、肘关节正侧位和腹部立位的数字X线摄影检查进行阐述和总结,旨在为全国各级医院放射技术人员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型及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床边胸部X线平片(简称胸片)表现及其在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3日至2月23日广东省4家COVID-19定点收治医院确诊的29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及床边胸片影像学资料。重型12例,危重型17例。29例患者中27例进行了床边胸片复查,复查间隔时间为1~8 d,复查次数范围为1~15次。分析所有患者床边胸片的影像学表现及随访中的影像学改变。结果29例COVID-19患者床边照片显示病灶分布范围均在3个肺野以上。胸片示实变影19例,多发斑片影23例,网格状影12例,条索状影14例,病情严重形成“白肺”者4例,伴有水平裂增厚18例。复查胸片显示病灶增多15例,表现为原病灶范围较前增大,新增病灶5例,密度增高6例,两者均有4例;病灶减少9例,表现为病灶范围缩小,密度减低,8例由斑片、实变影为条索影或细网格状影;无明显变化3例,均表现为大片状实变影。并发症有胸腔积液4例,气胸2例,纵隔及皮下气肿1例。结论床边胸片在重型及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诊断及随访中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可为临床医师的病情评估提供较大的帮助。